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重庆大渡口: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跳磴

重庆大渡口: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跳磴

时间:2018-09-04 18:39:09

相关推荐

重庆大渡口: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跳磴

近年来,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切,着力保基本兜底线,统筹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统筹谋划,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 村民腰包鼓起来

“要想花椒收成好,就不能偷懒,把握好每个时间节点进行修枝、施肥很重要。”国庆期间,拱桥村椒农刘启伟并没有闲着,他忙着为花椒树修枝、灌溉。刘启伟高兴地说,今年家里的花椒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收入肯定比去年更可观。在跳磴镇,像刘启伟一样的椒农不在少数,这些小小花椒树在椒农们的精心呵护下变身“摇钱树”,成为村民们的致富秘诀。

种植花椒是大渡口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跳磴镇已基本形成了以火葱、韭菜;“春见”柑橘、葡萄和花椒为代表的“蔬菜、水果、花椒”三大生产基地,其中,跳磴火葱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在此基础上,跳蹬镇初步建成了一批集生态观光、鲜果采摘、农家体验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旅游项目,让村民实现不同程度增收。

九叶花椒

“收入从过去的1万多元增长至四五万元左右。”石盘村村民黄秀华是最早种植“春见”的村民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当地村民有种植柑橘的习惯,但多以本地的红橘为主,经济效益不高。考虑到市场实际情况后,跳磴镇在石盘村作出“水果转型”决定,从种植红橘转为更受市场欢迎的“春见”,村民们的收入有了质的提升。

“春见”柑橘

这些年来,跳磴镇不少村民都尝到了种植农副产品带来的甜头,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为了做强乡村产业,跳磴镇在技术培训指导上下了狠功夫。除了定期邀请种植专家开展花椒、水果、火葱等农副产品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也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们做大做强,为村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交通 助力旅游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跳磴镇着力全域道路的修建完善,镇域路网逐渐形成,极大方便了辖区群众的出行。此外,完善的交通网络也在助力文化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培育、滨江湾区等重点板块打造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在跳磴镇很多道路都得到了修建完善,不仅是各村到镇上的道路硬化了,连村民们家门口的入户道路都修好了,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在跳磴镇南海地球村攀岩处,陈思维在挑战自己的极限,不远处的滑草草场上,他的妻子和儿子玩得不亦乐乎。

陈思维一家来自沙坪坝区,早就听说南海地球村值得一去。于是,国庆期间,一家人自驾沿着大滨路来到了跳磴镇。在村民指引下,经跳南路开进了南海地球村。

南海地球村

“要不是有大滨路,我们根本不会找到这里,也不会收获这么多惊喜。”陈思维一家在这里参与体验了滑草、攀岩、索道、垂钓等多个特色项目,并吃到了这里的自然生态美食。他说,自己发完朋友圈后,立即吸引了“圈内”好友的眼球,大家得知主城竟然藏着这么一个好去处时,纷纷留言要来游玩。

据了解,跳磴镇南海地球村周末接待人数是以前的2至3倍。每日剧增的电话预定从侧面反映了人气蹭蹭上涨的现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大滨路三期在去年5月的投用。

大滨路

远处,高楼林立;近处,绿意盈盈。走在大滨路上,时不时的能够看到全副装备的骑行人员和跑步健身的锻炼人员,从他们身上能够真切感受到无限活力。

乡村夜话 让干群对话更有温度

日前,在跳磴镇拱桥村乡村夜话活动现场,近50名村民共聚一堂,一壶清茶,七八张条凳,大家围坐一起,叙事聊天,气氛十分融洽。

“梁长模家里的房梁有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希望能组织人员修缮一下……”会上,乡贤议事组组长刘泽贵向村干部反映了特困人员梁长模家里的情况。收集到情况后,村干部马上安排相关人员对梁长模家里的房屋进行修缮整改,不到一个星期,便将房屋安全隐患去除。

,跳磴镇以“民生为基,党建为绳,说干就干”的服务理念,首次将乡村夜话主阵地搬到了居民家门前。5年来,跳磴镇通过乡村夜话平台把一系列惠民举措送到基层,在第一线办好民生实事,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拱桥村

跳磴镇负责人表示,用乡村夜话重拾传统,拉近干群关系,用“扯白话”的方式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乡村建设才会越来越好。此外,跳磴镇村干部们还利用农户们的闲暇时间,以组为单位开展屋场座谈,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听民意,解民忧。

不忘传承 非遗文化亮相大舞台

何青,跳磴镇南海村村民,1976年开始学习木工,在长期的劳动创作生活中跟着老人们学会了房屋上梁时念诵、传唱祝福语,为跳磴镇及周边乡镇的民居建筑施工上梁担任掌墨师。作为跳蹬目前唯一的“上梁歌”传承人,何青接触“上梁歌”已经整整三十年。

“一座房子四角方,主家修建好华堂,左有青龙配白虎,右有青龙配凤凰,一进门来喜洋洋,主家修建好华堂……”说起旧时新房子落成时唱“上梁歌”的情形,何青记忆犹新,随口便唱了一段。

在何青看来,八十年代是民居上梁习俗盛行的时期。现如今,上梁仪式有了一些简化,以前很多规矩都用不上了,但是一般的程序还是有的。谈及民居上梁习俗的未来传承,何青说:“现在镇里就只有我会这项传统习俗了,以前很多会的老人都已经去世了,而年轻人又没有来学的,虽然现在的房屋大多都已经不用上梁了,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人将这项传统习俗传承下去。”

在跳磴镇的积极推广下,,跳磴民居上梁习俗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区文艺原创作品《唱起歌来上大梁》进入全国18届群星奖决赛。

在跳磴镇这片土地上,老一辈留下了许多让人怀旧的记忆。除了民居上梁习俗,跳磴镇还有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工号子,被制作成表演剧目搬上了舞台,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上,以跳磴“石工号子”为原型创作的表演唱《跳磴石工号子》一举拿下了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

表演唱《跳磴石工号子》

民生实事 百姓幸福指数高起来

“新市场干净整洁,种类非常齐全,买菜方便舒心。”走进新开张的跳磴镇农贸市场内,场地干净整洁,菜商有序地在自己的摊位上招揽顾客,前来买菜的李桂芳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跳磴镇农贸市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跳磴街上的一个露天菜市场,几十年来,这个菜市场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这个占道经营的露天市场又成了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扰乱附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的顽疾。今年,跳磴镇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新管理机制,在跳磴街修建了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拥有100多个摊位的农贸市场,吸纳了露天摆摊的百余名摊贩入室经营。

设施完善的农贸市场不仅给附近居民买菜带来了便利,更为以前露天卖菜的商贩带来了实惠。“以前露天卖菜除了风吹日晒,还要防雨,而且一年只有半年能卖菜,冬天冷了就不出摊了。”蔬菜商贩陈磊说,“现在卖菜就像‘上班’一样,市场里环境干净整洁,再也不怕下雨刮风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记者还发现,在菜市场不远处,有一个近6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场地,这是跳磴镇为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为群众打造的“社区健身点”。这里单双杠、乒乓台、太极推手器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方便过往居民和周边群众,随时随地参加体育锻炼,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此外,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近年来,跳磴镇积极为村民们修公路、建公厕、安路灯、通自来水和天然气,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中,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和美化工程,百姓幸福指数逐年提升。

(作者: 唐洪琼)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闻宣传中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