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沪穗杭三地校长共话“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考验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沪穗杭三地校长共话“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考验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时间:2020-01-21 05:47:20

相关推荐

沪穗杭三地校长共话“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考验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陈芳庭)《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日前颁布,明确高考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其中,本科院校招生将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而是实行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3+3”考试模式。

“新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传统教学秩序即将被打破,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正在重建。不少广东学校已经在盘活教育资源、增添设施设备,为未来学生选课走班做准备。

浙江、上海是最先探路“新高考”的地区,作为“过来人”,它们有哪些经验?近日举行的华东师范大学广东中学校长校友联谊会上,多名校长针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改革”话题展开讨论。

嘉宾

代蕊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志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

何勇: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

叶翠微:中国“十大人气”校长之一,曾任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现任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教育总顾问、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

变化▶▷

不再纠结选文科还是理科

——“新高考”不是单一的招考制度的改变,而是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格局。

何勇:“新高考”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取消了文理科,改为“6选3”。学生不会纠结选文科还是理科,而是觉得哪个学科适合自己就选哪个,同时也要考虑自己大学专业对选考学科的要求以及选择学科优势的因素。此外,不分科之后各个科目可以综合发展,交叉发展,有利于“两条腿发展”。

张志敏:高考新政撬动高中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育人目标的改变,变单一学业教育为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二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变学校统一排课为学生选课走班;三是评价方式的改变,变一次终极考试为多次选择考试。

因而,高校在选拔人才时,考量的角度也从单一的学业成绩到全面综合考量,这个综合考量体系里包括学业成绩、成长经历、个人特质、发展潜能等诸多内容。我们要着眼于人才培养的长周期看待高考新政。

叶翠微: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新高考方案。虽然名字是“新高考”,但不仅仅只是考试的变革。变化可以总结为以下八点:不分文理、选课走班、生涯规划、高位课程、综合评价、多次考试、专业优先、互为关联。

在“新高考”下,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机遇,除了统一高考以外,还有竞赛保送、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方式。其中,“三位一体”也就是现在部分大学面对上海、浙江施行的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不变的是什么?分数仍然至关重要,牛校依然很牛。

代蕊华:“新高考”首先凸显了公平性,比如增加中西部考生进入省部级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提高人口大省录取名额的分配等等;其次体现了综合性,这次改革不仅仅是学科的调整、文理不分科、一年多考的问题,而是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的改革,高校招生不仅仅以高考为唯一的参考指标;再次增加了选择性,包括学生选考科目、考试时间、高校招录三个方面的选择性增加。

挑战▶▷

学生选科后老师忙闲不均

——“新高考”不仅对走班排课、教师教学、硬件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会做选择。

张志敏:其他省的教研团队到我们学校来调研,很多人首先关心的是“新高考”后考生有这么多种选科组合,担心学生选课、排课困难。实际上,这点根本不用担心,现在软件已经非常成熟。学生在软件上选课,电脑自动就会排出来,而且越来越智能,这些问题教务处就能够解决。

需要关心的是孩子在自我认知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他们怎么选课?这就要求学校关注学生生涯规划。

代蕊华:“新高考”实施之后,学生的压力到底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过去的高考,到了高三全面积极备考,但今后可能高一就进入了备战的状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叶翠微:浙江落地“新高考”,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物理的“寒冬”、学生的负担、教师的疲惫、家长的茫然和学校的透支等。但总结起来,“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这影响到我们怎么看待语文学科的教学;二是课程架构,这要求我们对课程进行校本化;三是自主学习,怎么根据学生的特色和需求形成定制化的教学。

不可否认的是,按照“新高考”实行大规模走班制,需要更高水平的学校管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上海、浙江推进“新高考”改革后,仍存在师资、场地不足的问题,在其他地方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另外,学校老师因为学生选科的差异出现忙闲不均,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统筹考虑解决。

何勇:“新高考”是教育由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将考验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考验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力。

应对▶▷

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课程

——广东明确高考将实行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3+3”考试模式和各科的分值已经确定,但是所选科目究竟以何种方式计入总分,还有待确定。

何勇:在“新高考”的形势下,学生要选择合适的高中,课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有的学校会提供几种选择,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进行有限的选择,有的学校会尽量多地进行各种课程的组合排列,满足尽量多的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执信中学在国家课程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学生发展需要,开发了一批学校课程。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了学生差异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不在于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高考”真正将课程的设置权还给学校,执信则将课程的开发权还给教师,将课程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在执信中学新一届的高一学生中,学校会考虑给出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体验期,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种课程,并允许有一次试错的机会。

叶翠微:对于“新高考”所选科目的计分方式有两种逻辑,第一是从高校、学术角度考虑,高校就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第二是按照大家对一名优秀学生考量的公认度,如果这两个方面能够统一的话,就可以达到一种较好的平衡。

浙江“新高考”实施的是“7选3”,浙江在推进“新高考”的过程中对这两方面的平衡没有完全到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选科,但是高校要根据专业设置来考量孩子的学科背景,比如北京大学就要求学工科至少要学物理、化学,学文科至少要学历史、地理。但还有很多大学是模糊设置专业,因为招生办主任在完成招生任务的时候还是要对比今年和去年学生成绩的差异。

浙江从学考到选考,学考成绩占70%,然后采取等级赋分的方式,也就是当次考试的前1%就是100分,一共分为21个等级。在这种逻辑之下,家长就开始思考有多少学生在和自己的孩子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浙江很多理科素养很好的孩子没有学物理、化学。而不选择物理的考生最多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学习物理,导致到大学以后学生的竞争力下降。部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功利,只要孩子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够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