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西塘古镇:因生活着而美丽

西塘古镇:因生活着而美丽

时间:2024-01-17 18:06:00

相关推荐

西塘古镇:因生活着而美丽

西塘古镇:因生活着而美丽 -12-04 08:04:17 东方早报

文 朱慧 陆玫

西塘是足以濯涤尘嚣的,凭借着她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那股子素雅细致。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是对西塘最恰当的注解。在西塘,时钟仿佛停摆了一般,一切都像是最初形成时的那个样子,似乎几千年来从未变过,也将永远不会改变。完好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群沿河而建,依水而市,7000多原住民依然延续着上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西塘因此被称作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首先是个社区,其次才是景区。

清晨第一缕阳光斜泻而出时,西塘古镇开始苏醒。朦胧的雾气笼罩在周遭,让深秋初冬的阳光也变得温暖了起来。沿着悠悠狭长的古巷,踏在青黛色的石砖之上,沐浴在因雾气变得曲折而散漫的阳光下,脚步就在不知觉不经意间放慢下来,踏在了古镇的脉搏上,每一步都踩到了历史与文化的气息。

平民文化渗入砖瓦

历史前进的车轮高速运转,无数片土地在拐弯时不小心弄丢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珍贵传统和文化,西塘却始终保持着自己从容宁静的脚步,千年积淀下的美丽容颜几乎没有改变。直到今天,她还流淌着春秋战国时碧波流水,格局还是中国文化最鼎盛时期——唐宋时形成的样子,房子和园林则多数建于明清两代。

西塘的街区大多是以桥为脉,以桥头导入整个区域,一座桥两端的空间作为一个街区或小巷的入口,桥与弄堂、廊棚融为一体。街巷逶迤,河道纵横,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相得益彰,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砖木结构几乎成了所有古镇共有的特色,许多古镇讲求对称、大气,而西塘却有意地回避这种对称,强调随机应变,有种随遇而安的不经意。只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西塘少了几分炫耀于世的光芒,却兀自多了几丝宁静安逸。勤劳节俭的西塘人,安定地生活在这座千年水乡,恬淡的平民文化也浸润在古镇的一砖一瓦里。

纵看全镇,竟找不到一处张扬的飞檐翘角,这与西塘充满各处的平民文化息息相关。“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人生信条深深地镶进了这些建筑语言之中。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最让人流连的“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厚度仅3厘米的石板铺就而成。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往上望是1条狭长的天空,故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这些弄堂或长或短,勾画出一股宁静的氛围,而清淡淳朴的民风也就隐约地流泻了出来。

因为西塘的廊棚,下雨也变成一种浪漫的事。廊棚就是带屋顶的街,从形式上分为三种:一落水、二落水和过街楼。屋顶一边斜下来可以滴水的是一落水;屋顶呈人字形的为二落水;楼上住人,楼下走人的就是过街楼。明清时期西塘已是商贾云集的江南重镇,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沿河的地方必然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有店家为了方便自家的生意不受天气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就在造房子时特意将屋檐拉长,为行人挡风遮雨,生意越做越红火。这种做法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商家纷纷效仿,久而久之这条烟雨长廊就形成了。当地有句话叫“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

民俗与现代在古镇共存

田歌、越剧、七老爷庙会、跑马戏、摇燥船、荡湖船、踏白船——西塘的民俗原真性地保存了西塘人的生活脉络。街道上的铺面并不是根据某种统一标准尺寸建造的,各家的屋檐高高低低,经营的大多是日常人生活最基本的用品,卖棉布的、补鞋的、卖糖果糕点的,不少铺面都是百年老店。西塘的原生态的传统民俗风情,千百年来传承到现在,可以说是西塘古镇最朴素最自然的东西。

古镇西塘是六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是由农到商缓慢发展的结果。她深受吴越文化的熏陶,近一百余年来,随着徽商东进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交汇,逐渐演进为当今的西塘文化生态。

当别的古镇拿着富贾大商才子高官大做文章的时候,西塘的不少博物馆却是一些民间的陈设——民间瓦当陈列馆、纽扣博物馆、根雕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还有展示西塘本地家庭文化的醉园。

西塘的瓦当、酒、纽扣、木雕,溶进了西塘人的爱憎、愿望、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体验,隐含着西塘人的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传统民俗与现代性,在西塘古镇竟也是如此的水乳交融。入夜后的西塘,酒吧一条街的驻场歌手们轻吟浅唱,沿着河道大红灯笼亮起来,倒影被游船划碎又收拢。喜欢幽静的,挑一处小茶楼喝盏茶,就着特色小食。白天逛得仍意犹未尽的,就继续游荡在条条弄堂间,沉迷在江南夜色中。

红火的酒吧一条街原先并不是这样的,西塘人打算像仿古街那样,开一些丝绵店、肉铺、糕饼店,各项准备都弄好了,可人气却始终旺不起来。直到一个北京的画家因为爱西塘,来街上办了个小酒吧,没想到人气却非常旺。于是,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以至于现在西塘的酒吧街成了除夜游外,西塘最诱人的“夜色”。

“在西塘的保护与开发中,全民参与的氛围很好。不仅是我们现在近40家酒吧,还有西塘400多家的民居客栈。百姓参与的程度很高,这在江南水乡中是排在前列的。”说到西塘现在的客栈、酒吧的规模,西塘景区管委会在相关部门引导和控制古镇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全民参与根据市场规律的良性循环发展,才是西塘模式中“景区与社区同步发展”的重要核心。

西塘模式:保护文化DNA

“我们看到的小镇,不光是几百年的建筑、街道,还有它们几百年的生活。中午行走的时候,沿街上摆着躺椅,老头在那儿晒太阳,老太太在阳光下挑花,有人打瞌睡,有人喝咖啡,就在那儿坐着。他们不是为游客服务的,也不是表演的,就是平常的生活。” 致力于古镇保护的大作家冯骥才说起西塘,想到的最深刻一幅场景是:“夕阳下乘船穿行于西塘的河道中,岸边的一位老妪正要将窗口的一盆杜鹃花搬进屋。忽的她又从窗口探出,轻轻抖了抖花盆,一只蝴蝶从花上展翅飞开。”

许是这样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迷住了南来北往的“漂泊心”,让他们愿与西塘这个千年古镇一起生活。

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世界遗产历史文化预备名录之一、保护古镇杰出奖 这些让西塘熠熠生辉的光环背后,处理好“建筑的镇”与“灵动的人”的关系,是西塘最得意的手笔。那头是隐入深巷的明清古宅,这头却总能听到木门关起来的吱呀声,四处流淌着平凡生活的温暖,一静一动间,让西塘成了独一无二的让人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江南古镇。

“我们对西塘古镇保护的出发点是原汁原味地保护古镇,营造的是一个城镇的概念,即把古镇作为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景区。”对于如何保护古镇,陆勇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西塘模式”中,西塘古镇的保护被放在大历史的视角中来考量,在这一历史视角中,西塘古镇首先是一个社区,其次才是一个有着生活内涵的景区。正如陆勇伟所说:“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主要的任务是保护文化的DNA。” 西塘自古到今,虽经战乱和自然灾害,却一直繁衍生息,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其生活不可复制,就是保护的核心,这也是西塘始终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氛围的密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