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时间:2023-07-26 22:02:18

相关推荐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为客观事物的好坏而喜而悲,也不因为自己的境遇的好坏而喜而悲。

此句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该句表现了融合儒家思想的范仲淹,为后世树立的“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以及其立意和境界之高远。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暗示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当时的范仲淹在政坛步履维艰,因为庆历新政,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于庆历五年被贬放邓州。范仲淹被贬邓州,虽未消沉,但内心颇有几多人生感慨,而当得知好友滕子京被贬至巴陵,范仲淹很是牵挂,惟恐滕子京再惹祸。在此时,滕子京来信叙说自己贬谪巴陵后经过种种努力,已成功扩建岳阳楼,特请范仲淹作文。范仲淹为此心潮翻滚,感慨万千。

范仲淹想到自己和滕子京的境遇,从而想到社会层面,但是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所以行文时感情真挚而沉郁。他经过艰苦探索,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且在艰难的时势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向朋友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就给了同处逆境中的朋友以真切的慰藉。

2.想要追求“有无之境,宠辱不惊”的思想以及不计个人得失,还想全心全意为国、为君、为民拼搏奋斗的豁达。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范仲淹年少即通佛理。范仲淹的一生以其卓越的政绩和扭转士风的人格精神著称,作为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范仲淹不会因为自己所处的境遇不好而屈服,不会因为寄人篱下而自卑自弃。四进四黜的范仲淹从不以外物为自己人生悲喜心境转换的关键。他没有选择逃离了仕途官场,而是保持了自己内在的独立与超然自适,以及静观自然的生活状态。不管在“物”方面是喜是悲,也不论在“己”方面是悲是喜,均须超越,志存高远。

职场屡屡失意,为了平衡和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范仲淹只能转向佛禅寻找解脱,来与多舛。人生相抗衡。他虽然没有像苏轼一样完全是佛教的境界修养,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却如苏轼一样,身处逆境中得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面对着关乎生死的政治角逐,范仲淹却能坦然对待,以清净之心去看待一切,这与他精神世界中的“无我”有很大的关联。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起起伏伏中度过,不可能永远在顺境,也不会一直在逆境,在高处时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低谷时也不要一蹶不振,得过且过。要保持赤子之心,学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