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头号玩家》好玩 《华盛顿邮报》好看 斯皮尔伯格有何洪荒之力

《头号玩家》好玩 《华盛顿邮报》好看 斯皮尔伯格有何洪荒之力

时间:2023-10-06 22:48:51

相关推荐

《头号玩家》好玩 《华盛顿邮报》好看 斯皮尔伯格有何洪荒之力

《头号玩家》在中国内地令人咋舌的票房,成为今年以来第一部票房过十亿的进口片。

而更令投资方笑逐颜开的是,该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已经占全球票房的一半(全球票房目前突破3亿美元)。

相对而言,斯皮尔伯格几乎同时导演的另一部电影《华盛顿邮报》虽然曾经获得奥斯卡提名,但票房却稍逊一筹,截止目前,全球票房只有8115万元,两者差距还是挺大的。

一方面,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制造了视觉惊奇,让电影纯粹通过爆米花的品质,引发万众狂欢,但另一方面,斯皮尔伯格令人尊重的地方,是他在拍摄纯粹娱乐性质影片的同时,还拍摄了直逼现实的严肃电影。我们很难相信,严谨而恪守于史实的《华盛顿邮报》是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而实际上,在斯皮尔伯格的创作履历中,幻想题材影片与现实题材影片交相辉映,看似井水不犯河水的两种题材,却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之下,轮番上演,满足了观众的各取所需的目光,不能不慨叹斯皮尔伯格的“两手都硬”的本领。

我们必然要好奇的是,《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政治现实题材的影片,能够通过什么吸引观众的注意?

应该说,斯皮尔伯格深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影片,面对的是一个毫无娱乐色彩的主题,那么,如何把这一个题材打造得富有吸引力与可视性,这是斯皮尔伯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纵观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经历,我们会发现,斯皮尔伯格并不仅仅乐此不疲地游走在娱乐片的天地里,作为他艺术生涯中最大的乐趣,实际上,在他的拍片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有一种潜在的愿望,就是通过他的影片,为一个时代留下他的思索纪录。

早期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都透视了二战历史上的两段互有关联、存有因果逻辑的现实典型,后者回答了前者为何而战的问题,而这两个主题,都在《兄弟连》中得到了合并。

洞观近十年内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现实题材的影片,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有意审视了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乃至全球风云。

拍摄于的历史影片《林肯》反映了美国历史中种族矛盾的一个关键性转折点,《间谍之桥》表现了冷战时期美苏争锋的对垒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决定了谁胜谁负。

而《华盛顿邮报》则瞄准了美国七十年代的政治风云。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现实题材电影,已经囊括了美国的几乎全程的历史时段,包括了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这些电影里,斯皮尔伯格对美国历史上的政治事件,作出了自己的发言,而这种发言,在他的幻想类题材影片里是没有机会得到呈现的。而正因为有着这些现实题材影片里的思考,才奠定了斯皮尔伯格无可撼动的影坛霸主的地位。

《华盛顿邮报》这部影片,重点聚焦的是“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影片的最后,表现了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如果对照影片主演汤姆·汉克斯的演艺经历来看,那么,这部电影更像是《阿甘正传》里同一事件的详细复刻版。

连续来看,这部电影实际上反映的是尼克松倒台的前因后果。这么一个看起来影响了世界大势的重大政治事件,却是放在“华盛顿邮报”这个小小的角度来透视的,而这正反映出斯皮尔伯格以小搏大、剑出偏锋的导演风格。

在《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华盛顿邮报”这家报纸,本没有参与到政治风波中去,在影片里,《纽约时报》走在了《华盛顿邮报》之前,成为率先揭开越南战争决策真相内幕的一个媒体。

《纽约时报》的发难,导致了尼克松政府的施压,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邮报》电影着重表现的是《华盛顿邮报》团队如何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了《纽约时报》向总统问责的行列之中,而采取这样以局部反映宏观、以个案反映全局的叙事策略,正是斯皮尔伯格的高明之处。

无论是幻想类题材的影片,还是在现实题材的电影里,斯皮尔伯格都始终坚守着一个原则,就是通过一个狭小的视角,来洞观那些影响到地球、影响到人类、影响到战事的宏大事件。即使像《世界大战》这样的看起来是全景式表现人与外星人战争的影片,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之下,也是通过一个对父子临危面对的角度来予以呈现的。

在《华盛顿邮报》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把尼克松总统的形象处理成背景声与画外音,他的强大的压力,被推向了背景深处,整个电影里,主要呈现的是一个报纸的出版人与编辑人在面对重大新闻时的内心纠结与最终抉择。

从电影里的叙述层面来看,《华盛顿邮报》并不占天时地利人和的发掘新闻的优势,影片重点表现这家报纸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斯在丈夫自杀身亡之后,如何殚精竭虑,挑起大梁,重振“以新闻质量提到利润”为准则的发展大业。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就是表现了凯女士如何谋划报业发展而走在一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路上,这份出于谋求报业收益的动机,在接下来遭受到的政府高压带来的考验面前,构成了电影里的最显见的矛盾冲突。

斯皮尔伯格由此淋漓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冲突,成为电影里的一种内在紧张,虽然整个电影看起来,不至于像斯皮尔伯格在他的幻想类影片里制造出的视觉惊奇那么惊心动魄,但依然支撑起了整个电影内部贯穿着近似于一种兵戈相击的激烈紧张。这应该说是斯皮尔伯格在掌控电影节奏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强大能力,让《华盛顿邮报》这部看上去并没有激烈行动交锋的电影,拥有了内在的你来我往的火爆烈度。

斯皮尔伯格同时把隐而不露的内在交锋,放置在出版人凯与编辑人本之间,影片里多次表现两个人在餐厅见面、家中沟通、电话交流等场面,而他们每一次的相遇,看起来云淡风轻,却语含机锋,既有刀光剑影,也有心有灵犀,比如本第一次与凯在餐厅里相见,当凯过多地干涉报纸的内容,本不客气地回敬了她,叫她少管闲事,凯不得不尴尬地点拨道,是他请她来会见的。

后来两人更就是否公布绝密文件不断地发生唇枪舌剑,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摒弃了理念的差异,而共同地站到了一致的信念上来。斯皮尔伯格在整个电影中,对这两个人的交锋冲突刻画也最为细腻,把两个人见面时的那种既有信任又有冲突的合作关系,交待得丝丝入扣,构成了斯皮尔伯格在现实题材影片里所打造出来的最令人称道的深刻部分。

为了增强电影的可视性,在这样一部主要场景都是会议与谈话的影片中,斯皮尔伯格还是力求给视觉镜头以更多展现的机会。这也是斯皮尔伯格习惯的在这类电影里对观众视效要求的一种屈从与照应。

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斯皮尔伯格喜欢在一段沉闷的谈话镜头之后,会出现一段主观性的视觉镜头,交待一个人物快速地在镜头前横穿而过,通过这种主观视觉,打破之前一直沉湎在乏味的生活流之中的四平八稳,枯燥无味。如《纽约时报》送文件的小哥,电影全程表现了他送文件的一种过程。其实这空泛镜头并没有意义,但却给视效上带来了新奇。

再看电影表现《华盛顿邮报》派到《纽约时报》里打探消息的年轻记者的经历时,电影在表现他穿越道路的时候,还差一点撞上一辆驶过来的汽车。

在电影里,斯皮尔伯格还注重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镜头,来冲淡太过浓重的政治化叙述带来的宣导意味,影片里,我们看到,凯女士有着她自己的和睦的家庭生活,她与女儿交流也构成了电影里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来到她家里,与她进行至关重要的发表绝密文件谈话的时候,却穿插着凯女士的孙女寻找气球的小插曲。

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在另启一个断片的时候,镜头是从凯女士的女儿看报纸的特写移下来。

斯皮尔伯格不断地在这个更多注重于内心冲突的电影里,力所能及地加进了许多外在的动态镜头,让整个电影在本质上无法改变的封闭式环境里,能够有更多的动感力量,提振电影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现在看来,斯皮尔伯格在这部电影中,始终抓住人物的内心,又在镜头上采取变化多端的呈现,让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感,又具备了不错的视觉刺激,斯皮尔伯格在这个电影里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的操作,相对于《头号玩家》对于观众的彻底臣服,恰恰让我们看出一个导演对于自己思想的坚守,这一点,才是斯皮尔伯格的真正的伟大之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