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前半生 苏轼;后半生 东坡——最有趣的灵魂 最快意的人生

前半生 苏轼;后半生 东坡——最有趣的灵魂 最快意的人生

时间:2022-02-06 12:21:41

相关推荐

前半生 苏轼;后半生 东坡——最有趣的灵魂 最快意的人生

说起苏轼的名字,他老爹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才选中了“轼”这个字,这个字的本意呢是车前的扶手,不太重要但却不可或缺的,默默无闻但却在危难时刻最可信赖的,老爹希望儿子能像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

不过,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啊,可是违了老父亲的这份初衷,他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他的生活状态: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被贬官的路上。

而他呢,非但没有老老实实、安守本分,而是高调炫“富”(注意啊,是经历丰富、精神富有),愣是把这狗血的一生过得快意无比,酣畅淋漓。

若问他的学识,了不得,堪称千古第一全才,从夏朝开始到北宋,夏历、商祭、周礼、百家散文战国策、秦篆、汉赋、晋字、唐诗、宋词,竟没有他不精通的。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还是文赋、诗词、佛道百家,都难不倒他!

作为北宋第一大V,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甚至连辽国、西夏这些国家都有他的粉丝。

21岁那年,老爹带着他和弟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出发,千里迢迢进京应试。

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这一届科举,堪称千年最牛,当时的主考官可有名了,是当朝文坛领袖、大文豪欧阳修和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同科参考的学生也不简单: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可了不得,他们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政治,甚至军事领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刚一出炉就让欧阳修赞不绝口。

“莫非此是曾巩的卷子?”欧阳修越看越觉得,能够写出此论的考生,非头名状元莫属,可是,曾巩是自己的爱徒啊!我得“避嫌”呀!

于是欧阳公一咬牙,将此人圈作第二名。放榜那天一看,竟是蜀人苏轼!

欧阳公对苏轼的才华极为欣赏,他对梅尧臣说:“快,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当时欧阳修高踞北宋文坛泰斗,而苏轼只不过是一枚青涩的小鲜肉而已。大佬觉得自己这个领袖该退休了,可以让苏轼来接班啦。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声名大噪,圈粉无数。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大家纷纷抄写,一时间“汴梁纸贵”!

苏轼就这样火了,惊艳了整个大宋。

正当他要大显身手的时候,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他与弟弟二人回乡守孝。

三年后,苏轼回京参加皇帝选拔人才的公务员考试,以第三等(也是当时百年间最高等级)的成绩通过,起点非常高,直接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一番历练后,苏轼春风得意、准备大干一场,老爹苏洵在这关键时刻驾鹤西去了。两兄弟再次扶柩还乡。一守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时已年过三十。而这时,震动朝野、甚至天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王安石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的人品和学识都完美无缺,只是个性非常倔,当时网友给他起个外号叫:拗相公。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实施变法。

新法存在一些弊病,苏轼并不完全赞同,就上疏直言,没想到奏折刚一交上去,弟弟苏辙就被调离了京城,这是“杀鸡给猴看”啊!

还有人上书反对变法,也都被贬了。苏轼可是有傲气的,不等人家贬,他便自请离京,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放逐。

路漫漫其修远兮,34岁的苏轼开始了他的“诗和远方”之旅。他没有苦哈哈地哀叹自己时运不济,而是苦中作乐,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去啦!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轼就是千年来最有趣的一个。

作为一名文艺青年,他一路上欣赏美景,吟诗作画,还坚持写日记、发微博,即使落魄江湖依然自带流量,粉丝不减。

在杭州西湖边上,他更新了贬官以来的第一篇微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哇塞!写得太好了!” 粉丝们一片惊呼。刷刷刷,他大笔一挥,西湖美景就天下闻名了,他自然成了西湖的最佳代言人。

赏景之余,他还实打实地干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防涝、抗旱,赈济灾民……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即使做了好官,但一直受人排挤,此后的十年间,苏轼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做官,不停奔波。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在哪,他都尽心尽力,勤政爱民,百姓对他也非常尊敬。

在密州时,正赶上闹蝗灾,百姓因天灾而流离失所,他亲自加入了去捕捉蝗虫的队伍。

他听到西夏入侵大宋,居然有人建议投降时,悲愤地骑上马,以打猎之名,对着西北的方向,大声吟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确,41岁的苏轼已经“鬓微霜”,有白发了,但他依然豪情满怀、雄心万丈,要为国家上阵杀敌,“西北望,射天狼”!

据说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历史上第一首豪放词!苏轼一改以往词的悲悲切切、儿女情长,自成一家,在词坛开辟了豪放一派,引得粉丝们争相转发,顷刻间传遍大江南北。

他更火了!

他太出色、太响亮了,甚至把同代的文人比得都有点狼狈了,社会似乎容不下太出色的人,一场“乌台诗案”,就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

新党们非要置他于死地,许多大臣都为他求情,王安石也说了公道话,他才得以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42岁。

团练副使,说白了就是既无关紧要又无足轻重的帮闲类的小官,不管事,没有实权,还要受当地官员监视,相当于被软禁了啊!

不堪的岁月,反而使他更加豁达和乐观,他还继续乐呵呵地发微博、晒 “骄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自己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不管多么艰辛的生活,苏轼都走得那么潇洒、悠闲,不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因阳光而欣喜若狂,泰然处之就好。

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被贬黄州的这五年,是苏轼文学生涯的高光时刻,共作诗约 220 余首,词 66首,赋 3 篇,文169 篇,更写就了名列天下第三的行书《寒食帖》。

在这里,他悠然躬耕东坡,扁舟草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放浪山水之间,把酒言欢,夜游赏月,回来再写篇日记,如《记承天寺夜游》;

他笑看成败,宠辱不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泛舟饮酒,飘然如仙,前、后《赤壁赋》名篇美文相继诞生……何等快意潇洒,何等豪壮与豁达!

这也是他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生活清苦,家徒四壁。

尽管如此,他却能苦中作乐,租荒地,筑茅屋,建鱼池,种庄稼,乐悠悠地自号“东坡居士”。

朋友圈里,他又开始晒吃晒喝,俨然一美食博主、带货主播。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真性情、自有趣!

49岁,他被调往汝州,趁机来个“假日游”,走了400多天,每天更新行程,不少景点和民宿争着请他代言,《题西林壁》、《石钟山记》……每篇都有10万+的阅读量!

粉丝们激动地疯狂转发,一时又吸粉无数。

这之后,他从一个贬到最基层的七品官,短短几个月之内提拔到三品翰林,离宰相之位一步之遥。

不过他总是“满肚子不合时宜”,于是又一次次被放逐。

不到十年间,他的贬谪之路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几乎纵贯南北。

59岁,苏东坡再次被罗织罪名,贬谪到千里之外、瘴气横行的岭南,尚未到任,又被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到惠州,“成为了北宋文人中第一个被贬至广东高山大庚岭之南的牺牲者”。

朋友们写信来安慰他,他却哈哈大笑,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觉得这样也不错了,年轻时不多经历一点,老了拿什么下酒?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在这个“心安之处”建了住所白鹤居,准备在此终老一生。

没想到他这美好的生活又引起了当权者的妒忌,一道圣旨将他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岛——儋州。这一年他62岁。

当时的海南,是彻彻底底的蛮荒之地。

渡海即是生离死别。但苏东坡没有被吓倒,依然不改乐观本色,他办学堂,培养人才,著书论述,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他的“诗和远方”!

65岁的苏东坡得以北归,不久病逝。临终前,回首自己的人生地图,他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一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命运一次又一次把他逼至绝境,而他却一次次涅槃重生,把厄运化作闲适,把粗糙的日子过成诗,试问除了他,世间还有谁如此可爱、高贵,拥有最有趣的灵魂、最快意的人生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