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画里有话: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画里有话: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时间:2021-12-26 17:46:32

相关推荐

画里有话: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蒙克名作:呐喊

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任何人看到一幅画,会在视觉和心灵上形成一种感觉,总觉得这幅画在诉说着什么,这就叫“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所以需要“读”出来。而对“读”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清代大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 袁枚先生此语中的“读”如果是指“读诵”之意的话,自然有点道理,因为读诵须有文字方可行。然而,袁枚老先生竟然说画不能读只能读其中的诗,如果不是对“读”的含义理解有偏狭,就是对读画的理解有些外行。

当代画家林墉作文解说“读”字,认为“古人说看画是‘读画’,大概是说赏画不只是看,应该像读书那般地一页页揭下去,边看边想,层层寻味。把一幅画当成一本本书来看,就是所谓‘读’了吧!”这样理解古人的读画,虽然形象,但仍然流于皮相。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善说:“为官已老,读画可人。”意思是说,已经过了当官的年龄,只能靠读读画来愉悦自己,靠休闲娱乐来消遣余生。这里的读,应该是含有欣赏、理解之意,而不是像袁枚说的,一定要读到画中的“诗文”。

以鄙人的理解,读画,是一种审美。读画之“读”的意思,应该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画中的思想内容,即画所表现的意境和含义;二是懂得画的艺术技巧,即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于思想内容,一般的人都有见仁见智的理解;对于艺术技巧,恐怕只有画家之类的专业人士方能说出个所以然了。一般人的读画,包括古人所说的读画之“读”,应该主要是对思想内容的解读。

印象中,蒙克的《呐喊》让人震撼。画面上就是一个人,头形瘦小,双手捂住双耳,嘴巴成“O”型在喊着什么。画面的背景则是绿色的、波浪状的线条,好似地壳在巨力作用下的扭曲。这样简洁的画面,画家在表达什么?以我的粗浅理解,应该是表现世界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挤压得变了形,人在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下,孤独无助、看不到任何希望,只剩下恐惧和悲鸣;这种恐惧和悲鸣将人挤压得不成人形了,人在这种绝望状态下发出了呐喊,似乎是在呼救,又似乎是在控诉。当得知这幅画是蒙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产品时,觉得这种理解是接近画意本质的:这幅画里的话,就是表现人在战争状态下的恐惧感。

达芬奇有一幅名作《蒙娜丽莎》,对画中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她是怀了孕而发出的骄傲而自足的笑。马上就有人反对:你怎么就知道她是怀孕而微笑呢?也许,她就是因为庆幸没有怀孕而微笑呢?因为十月怀胎毕竟也是苦差事。我却觉得,这是蒙娜丽莎在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中感受到幸福瞬间时而产生的笑。其实,对“为何”笑的猜测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我们只要能感知到这幅画中人物神态——微笑的美,就足够了。若在其他方面还要强作解人,不免离题万里,贻笑大方。

中国画的内容大多为山水、田园、烟云之类,这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对中国画主题的解读,一般只要往“隐逸超脱”“寄情山水”这方面去理解,大多八九不离十。对中国画的解读,还有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层面——着意于意境的营造。这既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是中国古诗的特点。所以,人们在欣赏中国画时,常说“画中有诗”;人们在欣赏古诗时,常说“诗中有画”。无论是画还是诗,都是欣赏者在审美时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受:透过文字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画的形象和境界,透过画面可以在心灵中产生诗的意象和韵味,都是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能够用言语来表达时,就是诗歌和文章;不能用文字来表达时,就只好用画面来表示。无论是诗文还是画面,都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审美困境。

对于画中话的“读“,还是梁实秋先生的话切中要害:“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梁实秋《读画》)

画里有话,各人自己去琢磨。

(文/叶超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