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的美学思想文化 先秦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的美学思想文化 先秦服饰文化

时间:2023-07-10 13:55:29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的美学思想文化 先秦服饰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先秦是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的成型时期。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使社会审美重心开始向“礼”偏移,诸子纷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则给社会审美主体提供着不同的审美参照;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为包括边远少数民族在内的多种服饰文化的交流提供着最大限度的可能。这些都为先秦服饰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先秦时期的各个朝代都十分注重前人的服饰审美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加以利用和转化,又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美学思想中孕含着深沉的历史文化因素。巨大的包容性使先秦服饰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不少服饰审美观念都可以在先秦时代找到自己的雏形,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先秦服饰美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先秦的服饰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将传统服饰美学思想比拟为一座深奥莫测的宫殿,那么,先秦时期的服饰美学思想便是通往这座宫殿的大门。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是在先秦时期奠基的,而先秦服饰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以至成型,又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时间内。这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冲撞,相互交汇特别激烈的时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朝生产力并不很高,不能促使生产关系起激烈的变化,对旧传公社制度破坏是有限的,奴隶制度并不能冲破公社的外壳”。这种情况又决定了原始氏族公社的许多社会遗风仍然浓厚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服饰美学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先秦时期的服饰美学思想

殷商和西周审美文化是先秦服饰美学思想产生的基础,这个时期,上自宫廷王孙,下至平民百姓,涉及生活各个层次的审美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形成了极其壮观的繁荣场面。其中,以新生的“士”阶层为骨干的各种学术流派,针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激烈的论战,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重视血缘宗亲,讲究道德修养,宣扬中庸相善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为最大。他们立足于生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在社会的背景下寻求审美与人生的结合点。

殷商和西周审美文化是先秦服饰美学思想

随着制度的产生并得以巩固,衣冠服饰也成为区别尊卑,昭明等威的一种重要标志。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服饰美学思想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上派生出来的。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大约在夏商时期,到了周代才得以完善。周代的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纺织、漂染以及缝纫方面都设有专门的机构。随着诸侯制和等级制度的确立,带动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人与人的关系也日益走向规范,形成了不同的阶层。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便产生了区分细致,规定明确的服饰制度。

衣冠服饰

从此,贵贱有等,衣服有别,上自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服装穿戴也迥然有别。另外,从这个时期的铜器铭文和《诗经》、《论语》等文字记载来看,周代不仅有服饰制度,而且还出现了这种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司服,专门负责和监管服饰制度的实施,安排帝王贵族的穿戴。

《周礼春官》中就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同事”,“王之吉 服则兖冕,享先公飨射则惊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则玄冕”

的记载,对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人们的穿戴情况都做了明确规定。

司服

可见,随着制度的日益瓦解,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穿衣戴帽正在日益被社会化,冠服之制也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至此,服饰不仅是“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的区别等级贵贱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了社会礼仪的组成部分。根据《周礼》等史料记载,周时有吉、凶、军、宾、嘉五种大礼,将人们的社会活动分门别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分别进行规范。所谓“吉礼”指的是与天地祖先有关的重要的祭祀典礼,诸如对日、月、星、辰、社稷、山川以及四方百物等重大事务的祭祀活动。“宾礼”一般用于诸侯对天子的朝见以及各诸侯之间的聘请、访问、会盟等场合。“嘉礼”的内容最为复杂,像举行婚礼、冠礼等场合都要举行这种仪式,而且涉及的人群范围也很大。与这些繁文缛节相适应的是各种着装讲究。例如,在朝会,拜见场合要穿着朝服,从戎征战有军服,婚姻嫁娶有婚服等等。和帝王将相一样,贵妇人的着装也有许多讲究。

婚服

《周礼天官内司服》称:“掌王后之六服:伟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椽衣,素沙。”这六种礼服的用料和式样差别不大,都属于上下相联的袍服。(这些服装的具体式样见周锡保着《中国古代服饰史》和沈从文编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在色彩和纹样上却各不相同,穿着场合也有严格规定。比如,“ 祎衣”是王后的冕服,在各种服装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在陪同君王一起从事祭天地祖先等重要活动时才能穿用,相当于君王的冕服。“揄狄”是王后祭祀先公时的礼服,又是伯侯夫人从君祭祖时的必穿之物。两者有严格区别,不得混淆。“鞠衣”的用途比较广泛,上自王后,下至卿妻都可以穿着。但是王后穿着此衣主要是在一年一度的“亲蚕”之礼上,卿妻则只有在朝会这样比较隆重的场合才有资格穿着。除此之外,周代服制还对不同的服装配以不同的帽冠、内衣、蔽膝、大带,甚至连穿配什么色彩的鞋、袜都有明确规定。真可以说是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无不被安排得周全详尽,追求尽善尽美。

参考资料《中国服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