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刘禹锡《赏牡丹》寥寥28字 既道出花之品格魅力 也彰显大唐气象

刘禹锡《赏牡丹》寥寥28字 既道出花之品格魅力 也彰显大唐气象

时间:2021-05-23 13:09:11

相关推荐

刘禹锡《赏牡丹》寥寥28字 既道出花之品格魅力 也彰显大唐气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对此,先秦诗歌也早有描述:《诗经》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之美也象征情感的热烈;《离骚》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人格操守寄托其中。因为爱花,就有了百花园,就有了各色花卉的争奇斗艳。可没有哪种花总能独领风骚,专美于世。直到唐代,才有牡丹独占鳌头,一举赢得了“国色天香”的殊荣。此语出自中唐诗人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花香色美,举世无双。

红牡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牡丹就是大唐培育出的文化之花、民族之花。牡丹之于唐人,有如樱花之于日本人,各自的民族精神、时代气息都借助于人们对花之所爱转移并寄托到花身之上,使花卉变成了一种象征之物。爱花赏花,也不只是某一群体的共同嗜好,而是成为了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花开之时,身临其境,则欣喜若狂;倘若缺席此次狂欢,则是怅然若失。略有不同的是,唐人爱牡丹,爱得更深沉,更含蓄内敛些。唐人赏花,更注重观照,更注重人与花的对话交流,并从中发掘诗意。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高度政治热情和强烈参政意识的诗人,他的《赏牡丹》别具一格: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黄牡丹

按照绝句的章法,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担负“起”和“承”的责任。刘禹锡将牡丹与文人雅士爱赏之花做比较,以凸显牡丹的卓尔不群、超凡脱俗。首句中出场的是与牡丹同属同科的芍药,她花姿摇曳,气度不凡,自是可爱。然而,在牡丹面前,她就相形见绌了:艳丽妖娆有余,却格调不足——花儿需要什么样的格调?在诗人看来,当然是需要大唐的格调。大唐的格调体现在花上就是,既富丽雍容,又大气磅礴;傲然于世,绝不以媚态取容于人——唯有牡丹方具如此品格。

白牡丹

次句中,比较对象换成了芙蕖。这种花有许多名字,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的“芰荷”“芙蓉”,南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花过人头”中的“莲花”,是诗人们钟爱之物。屈原爱她,周敦颐爱她,皆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爱。但是,也许是芙蕖的天性和周边环境的缘故,造成了她与观赏者的心理与空间的距离,让人可敬而不可亲。大唐之花,该是花高香远,洁净高雅而风情万种,催人联想起唐人海纳百川、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前两句只字不提牡丹,字里行间却暗示了牡丹的品格——富艳、高格、纯净、深情,这也不正是大唐的风格、大唐的气质吗?

紫牡丹

从章法看,前两句只是以对比做铺垫,第三句才笔锋陡转,一言以蔽牡丹的好处。刘禹锡先是用了一个表数量范围的副词“唯”,使牡丹从百花中脱颖而出,具有了独特性和独占性;一个形容词定语“真”,则表示与众花相比,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国色是什么?一国最美丽之女子,具有倾国倾城之美。唯有牡丹,才有如此之美;唯有牡丹,才能彰显大唐的气质与魅力。牡丹也绝非浪得虚名,你看她的花姿花容吧:虽为灌木,却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绽放的花朵更是色泽纯正,形态高雅:紫色的富贵,红色的兴旺,黄色的热烈、白色的纯粹……大唐需要这样一种花,牡丹匹配了大唐的时代精神。

牡丹含苞待放

正因为牡丹是深深扎根于大唐土壤的国花,是唐人司空见惯的花卉,诗人也就不必为她做工笔细描了,于是,刘禹锡从容地收结全篇,至于花的风姿神韵,留足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尾句的关键词是“动”字。花开时节,已是三春,桃李杏梨等花已次第开过。此时已是落英满地,春意阑珊。习惯了春之暄妍热闹的唐人,怎能耐住这般沉寂,他们期盼着,静候着,终于迎来了第一朵牡丹的怒放。人们激动,人们感动,如痴如醉;万人空巷,人流涌动,汇入花海……

牡丹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