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最炫民族风一一士族 彩虹故乡的少数民族

最炫民族风一一士族 彩虹故乡的少数民族

时间:2022-06-08 12:43:42

相关推荐

最炫民族风一一士族 彩虹故乡的少数民族

“向着蓝蓝的天空看,艳丽的彩虹挂天边。那不是彩虹挂天边,是土族阿姑的花袖衫。”这是一首在土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赞歌。

身着传统衣服的土族年轻女子

各地土族有不同的自称和他称。互助、大通、 天祝一带的土族自称“蒙古尔” (蒙古人)、 “察罕蒙古” (白蒙古), 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 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族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为“土人”、 “土民”。新中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土族。

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在各部士族中又相互歧异,族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归纳学术界的说法,大致有蒙古人说、吐谷浑(霍尔人)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阴山白鞑靼说、多源混合说等。

青海互助县tuzuyuan

土族源于蒙古人说。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人) 或“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 其部属留驻下来, 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间传说、史籍记载外,还可以从语言方面得到证明。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约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似。不但如此,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著作中记载的许多13、14世纪古蒙古语词汇,现在还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语中。 土族源于吐谷浑(霍尔人)说。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一说黄河以北)游牧民族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专指士族。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那、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据说是因古代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合尔邯藏语称“合日江”,意为霍尔人居住的地区。据初步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公元663年,吐谷浑为吐薯所并,一部分人仍留居青海故地。从地城上来看,现今土族主要聚居区在湟水沿岸,而这里曾是吐谷浑人的活动地区。现今互助和大通的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土语称为“吐浑”,当地汉民则讹称为“土观”或“托红”,均为“吐浑”的音转。这可能是因历史上居住过吐谷浑人而得名。

传统的土族院落

也有人认为霍尔即“胡儿”一词同音同语的另一写法,包括匈奴、吐谷浑、契丹、蒙古等。其中尤以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为主要部分。这就把士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 到元末明初,汉文史籍中出现了“士人”、“土民”等记载,这时的土族已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据明、清时期的部分史志记载,明代土族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清初文献《秦边纪略》中对土族的分布有具体的记载:巴暖三川,“汉土杂居......人皆李士司所部”3古鄯驿“东皆土人番族”;“巴州堡土人所居”;“下川口亦土人所 居”;上川口“精锐土人尚以方计”;老鸦城“汉、土之所杂居”;平戎驿“土番杂居”;“西川口, 土司西祁之所居也。东西二祁近辖之土民,各号称十万”;冰沟堡“土人所居”;庄浪卫“土司之人十万”;庄浪卫“土、汉之所杂居”、“庄浪土司驻牧连城,土民蕃行分布大通河内外”。上述地区包括今天青海省互助、乐都、门源、民和及甘肃天祝等地带,正是今天土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尽管土族与汉、藏等民族错居杂处,但各地土族均有稳定的小聚居区。

现代的土族fangwuyuanluo

土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由于长期与汉、藏等民族错居杂处,在习俗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土族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变化的历史过程。元代以前,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食物结构相对单一一,以肉类、乳品为主,还食用青稞炒面。元明以后,土族逐渐转向农业经济,饮食则以青稞、小麦、薯类为主。一般土族家庭日常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土族的蔬菜较少,主要有剪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他们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炒面。每逢喜庆节日,土族人民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士族人民十分注重饮食卫生,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镇。土族喜欢饮酒,酒在土族的饮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特有的酒文化。历史上,土族人家几乎都能酿造“酩配”,即一种低度青稞酒。现在,酿酒已经成为土族地区重要的产业之一。 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他们忠实守信,尤其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他们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有客人来访,他们首先请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然后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招待贵客时,桌上摆一个“西买日” (即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木盘大的肥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以表示吉祥如意,土族认为这是对贵宾最尊敬的招待。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饮酒时,土族有边饮边歌的习惯,以畅饮酣醉为快。土族人招待客人用我国西北盛行的盖碗茶,把茶碗放在一个小碟中,在碗内放人茶叶、枸杞、红枣、桂圆、冰糖,用开水冲开后盖上碗盖。这样冲泡出的茶水,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上马三杯酒

土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 式样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头戴织锦镶边的毡帽, 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镶. 块彩 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脚穿白布袜和云纹绣花布鞋。此外,土族男子还习惯在领口、襟边、袖口和下摆上镶四寸宽红或黑色的边饰。妇女的衣服更加艳丽,头上戴着彩色的圆形织锦绒毡帽,耳朵上戴着长长的银饰,身穿小领斜襟长袍,在长袍的外面套着紫红色的坎肩,腰上系着又宽又长的彩色腰带,彩带两头都有精美的刺绣,上面挂着镶有彩色图案的荷包、针扎、铜铃等装饰品,下穿裙子和长裤,足蹬彩云绣花长简鞋。她们服饰中最有特色的是五彩花袖,花袖由红、黄、绿、青、紫五色彩布拼制而成。她们自豪地说,那是按照天上彩虹的颜色调配的,穿在身上格外醒目。和年轻人比较,老年妇女的装束要简朴得多,她们不穿五彩花袖衫,也不系绣花彩带。土族建筑特点突出,别具一格。在农村,土族一般以村落的形式聚居,习惯将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的围墙较高,墙内两面或三面建有房间,多以三间为一组,少数富裕人家则建有四合院。房屋为土木结构,屋顶平展光滑,上面可储放粮草。北面与院门相对的是正房,东西有厢房,四角有角房。正房排三间,用木板隔断,中间是堂屋,正面摆一个大红油漆木柜,上面供着神牌,放着祭品:左侧是卧室,火炕上放着火盆和炕桌,卧室的炕是暖炕,连着锅灶,烧饭的火可以暖炕,一般都住着家中的老人:右侧是储藏室或佛堂; 东西厢房是孩子们的住室,角房用来做厨房、 仓库、厕所、畜圈等。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各家都有庭院,在土语中被称为“日麻” (即庄廓),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

走进土族人家做客,总会被主人的热情所感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