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佛教文化中的“3毒”是人生道路上的3个大坑!怎样才能不掉进坑里

佛教文化中的“3毒”是人生道路上的3个大坑!怎样才能不掉进坑里

时间:2021-05-06 05:17:01

相关推荐

佛教文化中的“3毒”是人生道路上的3个大坑!怎样才能不掉进坑里

佛教文化中的“3毒”是人生道路上的3个大坑!怎样才能不掉进坑里

文|晓生

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 我们就说说佛教文化中的“贪、嗔、痴”。

"贪、嗔、痴”是佛教文化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的所有负面情绪,被称为人生”3毒“,它腐蚀着我们的心灵和肉体,让我们坐卧不安,倍感煎熬。

“3毒”让我们变的多疑、焦虑、憔悴、沮丧,染上“3毒”后,我们别说成功了,就连正常生活都变得困难。它就像人生道路上的3个大坑,一不小心就“坑”我们一把。

处处是坑 就是人生

今天我们不谈佛教的佛法,只谈佛教文化中的"3毒"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影响,看这3个大坑是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坑”我们的,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不掉进坑里?

今天谈的都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佛教文化,若有不当之处请佛教朋友指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和误会。

贪就是想得到不该得的东西,这是成功路上的第一个大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贪得无厌 心岂能安

从前有一个人很穷,真的是家徒四壁,夜无余粮。有一天在山上砍柴时救了一条蛇,这条蛇开口说道:“为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你有什么愿望,我都会满足你”。这个人一听,真是喜出望外,这是有奇遇啊,于是思索想要些什么。

一开始他只要求简单的衣食,蛇满足了他,后来要求做官,蛇又满足了他。一直做到了宰相,他还不满足,还要求做皇帝。蛇此时终于明了,人的贪心是永无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这个人吞吃掉了。

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典故,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

今天,人们渐渐地把“人心不足蛇吞-相”写成“人心不足蛇吞象”来比喻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就像蛇贪心大的想吞食大象一样。这贪心是有多大、多疯狂?

上古神话 裕民教化

这个故事由来已久,记载在《山海经》上, 说明人的”贪“性几乎是伴随着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存在的,几乎就是人的天性。

贪如同毒虫潜伏在我们身体中,伺机而动,一旦我们顺风顺水或走投无路时,它就破体而出,吞噬我们。

贪之所以丑陋是因为觊欤不该得的东西,世间万物皆有定数,违之必遭天罚,放眼天下,为富不仁与作恶多端者,几人能得善终?

世人贪婪,总想寻求两全,可这世间哪有什么两全之法,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人取舍而已。

懂得取舍,又怎会贪!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取舍,切莫贪婪。

取舍之间 方见风范

只要贪心还在,人生道路上的这个大坑就不会平,要想成功,只能把这个坑填平,该怎么填呢?就是把我们该舍得东西都丢进这坑里。

嗔就是对他人或自己产生的怨恨心。这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二个大坑,我们还是先讲个小故事:

唐朝宰相娄师德,有一天皇帝下诏要他弟弟去当州牧。临行前,娄师德问弟弟:“我在朝廷当宰相,你又要去当州牧,如此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如果有人对你不满,你该怎么办?”

弟弟说:“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娄师德接着又问:“如果你不理他,他却得寸进尺,当面侮辱你,甚至吐你一脸口水,你又该怎么办呢?”弟弟回答:“我会很欢喜的把口水擦掉。”娄师德听了却告诉弟弟:“你实在令我忧心。”

贵为宰相 一样被伤 我等忍又何妨

弟弟觉得很奇怪,自己如此忍辱,有什么不对?娄师德就讲:“人家吐你一脸口水,表示恨你恨到了极点。而你却将口水擦掉,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行为,这样做只会让他更生气,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口水自己干掉,如此他的嗔恚自然也会慢慢化掉。”

嗔心的产生,很多时候是因为嫉妒,说到底还是因为贪婪,自己一定不要有这种心理,面对有嗔心的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心中的不满。

有时候一句随口之言,一个无心之举也会引发嗔心,这就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开阔自己的心胸,只有这样才能平息自己的嗔心,不让别人生怨恨。有时候想想,世间之人,又有谁没受过委屈呢?不平之事,委屈之心或许都是为了磨炼你的君子之志。

今日忍耐 明日崛起

当别人辱骂、侮辱你是,你不但表面上要欣然接受,更要在内心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化解嗔恨,这很难做到,但却值得去做,做到这一点,你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如果作不到,你可以想一下蛇的故事,据说蛇是嗔心最重的动物,当你对它造成伤害时,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它都会想方设法的报复你,一条蛇时时惦记着你,你心里是何种感想?所以说,要想真正化解嗔恨带来的烦恼,就要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它,感化它。

总之,人要学会能“忍”,忍学会了,就能成就大事。人生道路才会少些坑洼,多些坦途。

痴就是对事物表相的痴迷,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成功路上的第三个大坑,照例还是先讲个小故事:

梵志是佛陀的弟子,有一天当他不小心滑落悬崖,慌乱中抓住了一棵小树的树枝,悬挂在半空中摇晃不定,树枝太细不能承受他的体重眼看就要断掉,梵志心里十分慌恐大喊救命!

置之死地 方能后生

恰巧佛陀路过此地,听到他的求救声。佛陀说:“我实在很想救你,可是恐怕你不会照我的话去做。”

梵志不解的说说:“佛陀!我快要掉下去了,求您赶快救我,我怎么会不听您的呢?”

佛陀说:“好!那你把手放开。”

梵志一听,傻了:“我好不容易才抓到这一根枝枝,您怎么反而要我放开?我一放手,就会掉下去活活摔死的啊?”

所以他死命地抓着树枝不放。

佛陀的话你都不信,这是有多痴呢!你是看到了下面的悬崖,但那悬崖又何尝不是你痴迷的表相。佛法讲万法一如,众生平等,你看到的悬崖和你抓住的树枝又有什么区别呢?

世间万物 有何差别

有时候,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脱。不论是放下感情,还是放下仇恨,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一种解脱。

所谓的“痴”有两种情况:

一是过分固执,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钻牛角尖”,这是一种偏激的行为,很多人却不能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二是不能看到本质,沉迷于表象。就像上面那个佛陀的弟子,看到了悬崖,看到了危险,却没看透它们的本质,其实那些都是他修行路上的心魔,都是要面临的磨难。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那就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大坑,我们绕不过去,只能面对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有时我们掉进坑里又何尝不是一种过坑的方法?

除迷得悟 唯有心宽

总结

我们不肯放下贪、瞋、痴,又想得到解脱,获得成功,这又怎么可能呢?只要“贪、嗔、痴”还在,我们就会身心疲惫,人生道吃路就不会平坦,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

虽有劝人向善意,但无劝人学佛心,因为看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被“贪、嗔、痴”搞的身心疲惫,迷失自我,所以才放上几个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说到底,“贪、嗔、痴”都是心毒,心毒还需心药解,而最好的解药就是:善良。一心向善,所有的路都会越走越宽!所以,要想远离“3毒”就要秉承心地善良。

岁月漫长 你要善良

只要心地善良,哪怕是受尽委屈,那也是在帮你成长,直到有一天,你会全身洒满阳光,这,才是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依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