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中国千亿工程 宁背负一辈子骂名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中国千亿工程 宁背负一辈子骂名

时间:2024-02-19 04:26:23

相关推荐

97岁杨振宁的最后一战:阻止中国千亿工程 宁背负一辈子骂名

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乔治·屈维廉(英)

文章分类|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1399字,阅读约3分钟

杨振宁这个名字在我国家喻户晓。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尽管他的国籍让中国人苦了多年,但,杨振宁还是主动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事实上,杨振宁的国籍虽然早前就在海外,但他一直关心着我国物理学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在美国多个城市举行演讲,为促进中美交流与对话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1974年,利用赴上海探亲的机会,杨振宁开始与复旦大学数十位教师深入合作,还促成了纽约州立大学与复旦大学建立交流协议。1978年,在他和李政道的倡议下,中国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少年班,专门培养那些才华横溢的物理学神童。杨振宁当时虽然没有申请中国国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然而,这样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心系祖国的物理学巨人,却极力阻止中国建设CEPC。去年4月29日,北京大学雁栖湖礼堂,97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没有改变立场。问题是什么?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CEPC是什么?它的整个过程被称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是物理学前沿量子力学领域最重要的实验设备。而中国在就计划修建世界上最长的隧道CEPC。如果建成,它将能够创造出能量最大的高能粒子碰撞场景,对量子力学的研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样一台“网红”级别的机器,不仅将推动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还将变相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物理人才。一心为我们国家着想的杨振宁,为何宁愿冒着一生骂名的风险,坚决反对CEPC登陆我国?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就表达了对高能物理前景的担忧。上世纪80年代是高能物理蓬勃发展的时期,仅该领域的诺贝尔奖就诞生了20多个。但如果往前走,整个领域已经走到尽头,很难找到突破口。

当时,美国还斥资20亿元计划建造高能对撞机。由此,它也对这一领域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对撞机维修到一半就关闭了。最终国会投票反对,这29亿美元被视为打了水漂。

回到即将建设的CEPC,中国对这一项目的原计划是投资1000亿人民币。但在实际操作中,杨振宁保守估计不会低于200亿美元。花费如此巨大的财力来建设一个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放弃的项目,实在不划算。

此外,杨振宁补充说,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比CEPC有更多值得解决的环保,教育和医疗问题。与其花1000多亿元建设CEPC这个对民生毫无改变的项目,不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合适。

还有一点,CEPC如果建成,肯定会减少其他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如果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等一些前景并不比CEPC差的学科因此萎缩,那就真的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能物理诞生70年来,对人类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使CEPC创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也不会对未来50年的人类发展作出任何贡献。

所以,这个CEPC虽然看着前沿,高端,是物理学界的“网红”,但性质更类似于一个形同虚设的花瓶。

基于以上几点,杨振宁不惜冒着晚节不保的风险,反对祖国斥资数千亿建造高能对撞机。这并不是说他不愿意看到我国物理学的飞速发展,而是认为钱应该花在刀刃上。由此可见,这么多年来,杨老的初心始终未变。

这里是《予我辽远清风》,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du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马克思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