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贵州省安顺市鲍屯村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贵州省安顺市鲍屯村

时间:2023-08-06 14:44:10

相关推荐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之:贵州省安顺市鲍屯村

鲍屯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距离省城贵阳65公里,安顺以东20公里处,距离大西桥镇政府1.5公里,湘黔公路、滇黔铁路从村北通过。生态文明、有舒适宜人气候和丰富水资源,鲍氏始迁祖福宝选此建村落,经济状况居大西桥镇中上等水平。

鲍家屯村周边群山植被良好,环绕平坦宽敞大田坝,两千余亩大田坝通风向阳,土壤为“马粪土”,肥沃,是鱼、鸟、走兽的天堂,花的世界。由于明代农村水利工程保驾护航,旱能灌、涝能排,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功不可没。水旱灾害没有给人民带来灾难,旱灾频繁发生,但对鲍屯没有威胁。

鲍屯村东与马场村交界,南低陇村,两边是三铺、带子街村,北面为大西桥村、小寨村、安庄村,传统村落建筑布局为中轴线两边为“诸葛亮”的“八阵图”。全村710户、2390人,其中第10村民组是一个自然村93户、293人,跟鲍屯大寨子600米。大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为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发动“调北征南”战役,鲍姓始祖鲍福宝奉旨由老家安徽歙县棠樾村征战入黔,征战奏凯朱明皇,为贵州的“长治久安”实行留军屯田戌边。鲍氏始迁祖福宝选此建村落,经济状况居大西桥镇中上等水平。

鲍屯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距今已六百四十多年。最初村名叫“杨柳湾”,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修建“鱼嘴分流式”的大型水利工程,明中期修建瓮城、八阵巷村。清初隶属安屯置堡,取名“永安屯”,清晚期修建碉楼。因村民大部分姓鲍,清改为鲍家屯,简称鲍屯,一直沿用至今。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鲍氏七世祖鲍文弼、云南姚安府知府鲍国臣一品太傅创修的家谱写道,始祖公福宝,素裕堪舆,四处观风(风水)问俗(当地气象)于黔中寻得一邑,询其名日杨柳湾,此地名旧也,览其形,地极壮丽,脉甚丰饶,螺星塞水,狮象把门,文峰玉案,森然排列,地灵人杰,于是铺居杨柳湾,屯田戌边。

鲍屯村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外貌石墙石瓦,古朴敦实,屋顶的菱形石板瓦,似鱼鳞闪烁。内院则恬静安适,木门、木窗亲切宜人,具有十分浓重的徽派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多为合院式及“三房一照壁”的平面布局。民居建筑入口多斜置,并加以重点装饰。

鲍屯民居就地取材,采取石板瓦、毛石墙和平缓的横线条,建筑和谐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在建筑艺术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正是“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现石墙,室内多雕刻,八字门前画檐廊。”

鲍屯村落由内、外八阵构筑形成。内八阵以大庙为核心(中军),内瓮城为纽带。几百幢坚固的石头房屋构成八个防御阵地(八条街巷)。一道坚固高大的石头寨墙,把八阵包围起来,形成一座巨大的“迷魂阵”。外八阵以内八阵为中军(核心),利用其四周七座山峰和邢江河的有利地形,用石墙、碉堡、岩石、壕沟和河沟构筑成八道外围防御阵地。鲍屯八阵的独创性、整体性、灵活性、积极防御性、多功能性是其最大特色。是中国古代村落建筑史上的创举和光辉篇章,对研究明代军事史和战略战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鲍屯村落空间形态强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整座村落的建筑布局体现了明代中轴、对称的城镇建设理念,较好地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礼制思想,是神鬼、君臣、尊卑等级思想在村落建设中极少有的形制体现,具有较高的史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鲍屯古水利工程是贵州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并依然有效发挥水利功能的明代古水利工程。鲍屯古水利工程构思精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是鲍屯人640余年的生命线,绿色水利的样板。明代鲍屯古水利工程是鲍屯农业文化的源头,是明代江南移民在贵州农业技术传承方面的典型案例,对深入研究屯堡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研究历史上农村水利维护、水资源分配和公共工程管理的上佳资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