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父亲到网吧劝阻儿子上学被刺死 沉迷游戏的孩子为啥会如此冷漠?

父亲到网吧劝阻儿子上学被刺死 沉迷游戏的孩子为啥会如此冷漠?

时间:2018-06-15 18:45:13

相关推荐

父亲到网吧劝阻儿子上学被刺死 沉迷游戏的孩子为啥会如此冷漠?

01

新闻资讯类节目《杂志天下》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件:

湖南一名14岁的少年,在网吧里,用匕首当场把前来劝他上学的父亲给刺死了;更可怕的是之后,他若无其事地继续在那里玩游戏……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一个问题,这个孩子无情、冷漠甚至残酷的性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因为孩子沉迷游戏,才导致其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破裂;还是父母对孩子采取了错误的管教方式,才使得孩子借助游戏以逃避现实?

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在一开始,就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和谐顺畅的沟通呢?如何才能避免孩子为逃避现实而沉迷手机游戏呢?

02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导致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甚至残酷的?

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曾把孩子比喻成“罐子”,我认为比喻得非常恰当。孩子就像一个罐子,这个罐子可以用来装大米,也可以用来装咸菜,甚至可以用来装泥土,用来种盆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这个罐子曾经装过什么,又或者即将要装什么,他本身的价值是不会变的;就像刚买这个罐子的时候,老板不会因为你是用来装“金币”,而额外多收你的钱;

也不会因为你买回去是用来装“泥土”而廉价卖给你;总之,不管你用这个罐子来装什么,它(罐子)本身的价值不变。

孩子就像一个罐子,而“手机游戏”实际上就是装在罐子里的东西。有的孩子手机瘾不大,只装了一点点;而有的孩子,手机不离手,父母怎么说都不听,这种情况,就是把整个罐子都装满了;但是,没关系,因为罐子从不因为装过或装了什么而貶值。

但问题在于,很多父母却把“罐子”等同于它所装的东西。比如当罐子装的是泥土,他们则认为这个罐子是廉价的,是不值钱的,是没出息的;

同理,当这个“罐子”装的是“手机游戏”的时候,父母则认为,孩子是罪大恶极的,是屡教不改的,是让人感到头疼的。于是,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责备道:

“你怎么老是玩游戏,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呢?”

“你再玩游戏就别再叫我妈了,真的别你气死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每天玩手机,成绩能不倒数吗?”

“你真是个扶不上墙的烂泥,讲多少遍都不管用!”

而当父母把孩子定义为“烂罐子”或“坏罐子”时,这个罐子的价值便呈断崖式削减了。孩子受到父母这种错误观念(定义)的影响,也就真的相信并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彻底的坏蛋(笨蛋),是一个问题孩子,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网瘾少年。

此时,孩子已经把“罐子”里装着的东西,等同于自己,就像装过泥土的罐子,便等同于“烂泥”的价值。

而且,孩子的这种自我认知,也是导致其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学家蒲莱斯考特.莱基经过上千次实验调查发现:

学生成绩之所以低落,大多数都是由于学生持有某种的“自我观念”与“自我定义”所致。

而孩子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自我观念”以及“自我定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反复接收到了父母直接或间接所传递的错误观念的暗示,导致孩子有了以下自我认知,比如:

“我很笨”

“我的数学就是很差”

“我本来就不是学习的料”

“我就是没办法把字写好”等等

也就是说,父母错误的教养或沟通方式,导致孩子严重贬低了自我价值。而当孩子感觉自我价值很低的时候,他便总觉得自己会受骗,会被人羞辱或鄙视,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经常不听父母话的原因;

因为他们认为父母的“好意”是“别有用心”的,他们常以“受害者”自居,认为全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而且还会悲观的认为,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

于是,为了保护自我,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他们拒绝听父母的意见以及外人的帮助,在自己与外界之间,设了一道高墙;而正是这种与外界隔绝的处境,导致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漠不关心,甚至显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

这就是为什么在文章开头的案例中,那个14岁的少年会冷漠无情地,将父亲刺死在网吧门口的原因了;因为,孩子已经把自己这个“罐子”等同于“烂泥”了,而他的所作所为,当然就与之相吻合了。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呢?如何通过正确的教养方式,来预防以及矫正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网瘾)的问题和行为呢?

01

(一)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畅快的沟通

著名家庭教育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自我价值的培养是需要一种氛围的,在那里,个人的特点得到赏识,人们从不吝啬对别人的爱;犯下的错误是被用来学习的,人与人之间可以畅快地交流;你不需要中规中矩,人们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彼此间能够以诚相待。”

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前搭建一个可以满足孩子自我价值提升的平台,让孩子在这个平台里,能够获得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包括:关注、认同、高自尊满足以及自我价值诉求等等。

这个平台就像是孩子正规的心灵治疗室,让孩子得以把问题放在“台上”来,用积极健康的方式正面对待与处理;而不是借助于叛逆、吸烟、酗酒或沉迷手机游戏等负面消极的行为,进行反抗或逃避现实……

具体怎么做呢?父母在实操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 一对一。不管是妈妈和儿子,还是爸爸跟女儿,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沟通。因为人越多,彼此的注意力被削减得越厉害,甚至会有所顾忌,不利于孩子全身心的投入与百分百的倾诉。

2. 相互倾诉。正如萨提亚所说:“自我价值的培养是需要氛围的。”父母与孩子沟通也一样,需要先创造出一个沟通的环境;

因此,父母可以主动向孩子分享自己近期的感受,比如工作上的趣闻或压力,生活中发生的感到开心或窘迫的事,都可以当做打开孩子心门的“敲门砖”;切记,孩子往往是用你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你的,良性沟通,从父母自我分享开始。

3. 不判断评论。每个人都只要感谢对方愿意和自己分享就好,不要做任何的判断或评论,这种交流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也能够有效的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总之,我们需要不断地练习,来跨越彼此间的心理障碍,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觉。

4. 自我剖析。父母可以主动告诉孩子,导致自己不开心或令自己振奋的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可以引导孩子用同样的方法自我剖析;这样,大家都能够从新的角度,以及用理性客观的心态来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至于伤害到自我价值或自尊。

5. 交换感受。最后,别忘了和对方交换一下彼此倾诉完的感受,并且真心感谢对方耐心的聆听。

02

(二)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定义

正如萨提亚所说: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者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息,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决定着孩子的自我认知以及性格走向。

尽管孩子每天睡懒觉,但不等于孩子就是一个懒人;同样的,尽管孩子每天玩游戏,也不能说明孩子就是一个顽固子弟,孩子只是在他的“罐子”里装满了“睡懒觉”或“玩游戏”的行为而已;

不要把“罐子”和里头装的东西等同起来,否者,孩子将彻底失去改变的动力以及翻身的勇气。

有一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罪犯,谋财害命,无恶不作,最后锒铛入狱。逃狱后,他继续干着抢劫、贩毒、杀人等不法勾当;在一次逃亡的火车上,他站在厕所旁边,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年轻美丽的女子,走了过来,但她很快发现,厕所门的把手是坏的;

于是,她红着脸对这名男子(罪犯)说:“您可以帮我把守一下门吗?”,男子迟疑了一会,于是点点头,接下来,他像一名站岗的士兵一样,守卫在厕所门口……

终于,火车到站了,这名罪犯做了一件在他看来无比疯狂的事——投案自首。因为,他从那名年轻女子信任的目光中,找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承担一切错误的勇气。

这则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就是不管孩子在他的“罐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也不管装了多久,父母都应该报以信任的目光,相信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

父母的信任,必将带给孩子带来强大的自我价值体验感,让孩子有足够勇气持续挑战并纠正身上的一切坏毛病;相反,若是父母在与孩子对话的言行举止中,抱以不信任的态度,孩子的错误以及不良行为,也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05

03

(三)让孩子知道改变终究在于他自己

著名犹太作家沙拉曾说:

“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同时也是最不会爱孩子的。”

之所以说是“最爱”,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爱孩子往往胜过于爱自己——不管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吃好穿暖;为什么又说“不会爱”呢?主要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替代性”的教养方式;

比如:“催孩子写作业”“逼孩子考名校”“对孩子玩手机游戏耿耿于怀”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都应该归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不要改变,主要取决于孩子自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果真要袖手旁观,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而关键在于,父母不能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判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而不是为了自己。

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势必导致其无法对自己负起责任,一个失去自我价值判断,不能够对自我行为负责的孩子,我们又怎么能奢望他做出真正彻底的改变,以及成就一番伟业呢?

因此,为人父母,最大的功能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孩子向孩子证明利害关系,然后,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时刻让孩子知道,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选择出来的,不管好与坏。父母能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每一条路可能会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至于要不要继续往前走,由孩子自己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彻底的放手,才是孩子真正站立的开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廖老思父母加油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