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清代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清代服装

时间:2024-03-10 07:33:40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清代服装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服装平面结构不仅用来蔽体和装饰,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同时也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与明代极力恢复汉民族传统服饰相似,清代统治者用强制的手段推广满族服饰,并根据本民族服装制定了完整的服饰制度。经过初期不成文的“十从十不从”的过渡,满汉服装终于在清代中晚期完全融合在一起。清代服装以袍为主,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服装的共同特征:窄长袖、宽下摆,高开衩。而马蹄袖、缺襟袍、四开衩又是满族服装有别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独特之处。但所有这些款式特点对应在服装结构上,都属于结构的细节变化,而结构的主体一平面整体的 “十”字形结构,与前代并无差别。

满汉服装

清代服饰别具特色,主要在于装饰手段的运用。清代装饰艺术趋向繁缛表现在服装上,就是有“十八镶滚”之说的繁复工艺装饰。然而这种独特装饰的形成,与服装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恐怕也是清代服装的魅力所在。结构和装饰的结合总是沿着结构线进行。可以认为,没有结构的分割,也就没有清代服装的装饰,即结构成为装饰的先决条件,装饰依附结构而存在。装饰勾勒出服装结构轮廓,同时掩盖拼缝痕迹,是一举多得的工艺处理方式,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装饰而装饰。

清代服饰

如果从这个角度重新观察清前代的服装,会发现类似清代服装装饰依附结构的特点在每个朝代的服装上都有所反映。如汉代的曲裾深衣,宽阔的领、襟、裾、袖缘成为支撑服装的骨架。宋代的直领对襟袍同样在领、襟、裾、接袖缝和袖缘上都饰有花边。明代的圆领大袖袍也一样。如此看来,中国传统服装“十”字型平面结构还是服装表面装饰依附的平台。从而,传统服装结构成为了形成中国传统服装装饰特色的最根本的因素。历史走到清代末年,也走到了封建王朝的尽头,长期的闭关锁国并没有挡住西方列强的钢铁大炮。

各个朝代服饰

鸦片战争的炮声强行开启了中国朝向世界的大门,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在宽博的平面上发展演变了五千年之后,迎来了西方服装三维结构的冲击,被迫寻找新的出路。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里,中国传统的男装、女装结构演绎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清末民初时期距离现代只有近百年的时间,民间藏有的服装实物很多,容易得到,因此探索从另一个角度即服装实物结构研究对这段特殊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古典服装发展的最后阶段的服装结构进行考据研究,或许能够取得突破性的理论成果。旗袍成为世界华人妇女的国服,与其说是因为它是被清宫推崇的服装经典(改良旗袍刚好是颠覆这种经典的标志),不如说它在清末民初具有更广泛的民众基础。

中国古典服装发展

因此,为了获得可靠而真实的清末民初典型服装结构的考据,首先,要选择非宫廷的民间实物样本,这在技术上更可行,在通用性研究上更真实,意义更大;其次,社会阶层以京津地区中产阶级妇女袍服为主,在地域和人群上更具典型性;第三,尽可能全面、准确地采集实物样本数据,并真实地复原它们的结构和技术状态。这对我们从结构和技术上继承、保护和利用服装传统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古典服装发展

20世纪初中国虽然进人了民国时代,但主流民众服装的整体面貌仍保持着前朝的形制,其中最重要的标志还是沿续着中国几千年固有的“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的传统结构。下面对这个时期一件传世藏品作全方位的数据测量和结构复原,以获取尽可能真实而可靠的原始数据。提花丝绸袍服的外部特征这是一件传世的私人藏品。根据它的外观特征和相关信息,命名为20世纪初女式长袖单衣缠枝纹提花丝绸袍服。此服为当时京津一带都市中产阶层妇女比较流行的常服旗袍。款式为小立领,右衽大襟,侧收腰直摆,衣长过膝,膝下两侧低开衩。袖长至手腕并采用接袖结构。面料为粉色缠枝纹提花丝绸,制作方式为全手工缝制。

裁剪方法,以尽可能不破坏面料的完整性为原则,故平面结构依照布幅而定。前后身及袖呈前后左右对称连裁成“十”字形。采用接袖处理,是因为布幅的限制,这也是华服结构保持整一性、 又节省材料的一种常规做法,这里将此定义为“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结构。为了获取样本的准确考据,采用全方位测量是复原其结构图的先决条件。测量步骤采用从外至内,从主到次的程序进行。为确保测量准确,同时也要保护藏品不得熨烫,测量前,先将衣物固定在平整的白坯布上,要避免拉扯面料,使服装纱向自然平直,并确定横向和纵向坐标轴,各部位测量时参照此轴。

参考资料《中国服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