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里下河平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里下河平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时间:2019-06-12 06:11:07

相关推荐

里下河平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距今10000年前,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还是一片浅海湾,这一阶段大部分地区应该没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到了距今约8000年前,由于遭遇大海侵,人类也无法在里下河地区立足。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淮河携带的巨量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两条露出海面的砂嘴。与此同时西冈砂堤发育,如屏障一般将海水隔开,以西的地区成为巨大的潟湖,即射阳湖前身,从滨海环境转变为陆相湖沼环境。在此环境下,大量草木植物出现,并有麋鹿、梅花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在此繁衍生息。稳定的气候、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一批古代先民来到高邮龙虬庄和兴化林湖影山头,进行采集、渔猎和稻作农业,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本土文化。

龙虬庄文化有别于北方的海岱文化和南方的太湖地区的文化,且有自身的发展序列,是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这一文化以唐王墩下层和龙虬庄遗址第一、二期为代表。龙虬庄文化遗址位于江淮东部的中心区域,文化堆积厚实,文化特征显明,持续时间也较长。文化层中各种动植物遗存丰富多样,既有鸟类肢骨、爬行动物的背甲和腹甲,也有鱼类齿骨、腮骨、脊椎骨和软体动物的贝壳,还有大型哺乳动物麋鹿的头角等,甚至还发现了不少炭化的稻米、茨实和菱角等。除了动植物的遗存外,还发现渔猎工具和生产工具,如叉、镞、网坠和角斧、角镐等。可见其经济发展形式已十分全面,采集、渔猎和稻作已成为先民们普遍的生活方式。遗址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建筑,也说明他们的居住条件已明显改善。

距今5800-4000年前,江淮东部地区陆地面积扩大,南北相连,优越的自然环境首先引来了南方文化的北上。南部地区遗址中,可见到淞泽文化遗存,如青墩遗址、陶庄遗址等。良渚文化则以蒋庄遗址、东园遗址和陆庄遗址为代表。东园遗址出土的陶鬶、陶杯、贯耳壶、圈足盘等,与太湖流域早期的良渚文化早期相当一致,但也保留了崧泽文化的遗风,如小口壶、釜、曲腹壶等,具有良渚早中期文化特征。陆庄遗址在淮河故道-废黄河之南约4公里处,出土了简化兽纹玉琮、长方形穿孔石斧、双翼形石等良渚文化遗物,具有良渚晚期文化特征。

4500-4000年前,里下河地区除了良渚文化外,还有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的分布,以兴化南荡遗址为代表。南荡遗址位于里下河中部,出土的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同时还有鹿和猪的骨骸等。南荡文化遗存面貌比较单纯,基本上属于晚期的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少数器形表现为更晚一些的形态。专家们通过孢粉和动植物遗存分析,当时这一地区为淡水沼泽环境,河网密布。同时它的文化层浅薄,呈零星分布,说明遗址形成过程在不断移动,应该是一个临时性居住遗址,与文化迁徙有关。而且宁镇地区的点将台文化与南荡遗址存在相似类型的文化特征,南荡文化时间更早,基本可以认定,龙山文化向南迁徙的中转站即是南荡,通过南荡又进一步迁徙到长江以南地区。

到距今3600年左右,在淮东地区周邶墩出现了岳石文化类型,在大运河以西的盱眙六郎墩遗址也发现过相同的文化遗存。周邶墩遗址器物特征与岳石文化尹家城类型晚期相同,文化遗存来自于泗水流域,也属于文化迁徙。

综上所述,里下河地区文化主要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本地区原始文化分布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如龙虬庄遗址和影山头遗址。第二阶段,由于地形地貌大体形成,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该地区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期间既有浪渚文化的北上,也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南下,南北文化在此交集、碰撞,本地原始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其他文化元素。第三阶段,岳石文化出现,成为海岱文化分布范围。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