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古代科举考试卷面分有多重要?此人因为字好被慈禧钦点为状元!

古代科举考试卷面分有多重要?此人因为字好被慈禧钦点为状元!

时间:2020-06-23 19:27:05

相关推荐

古代科举考试卷面分有多重要?此人因为字好被慈禧钦点为状元!

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素有“末代状元”之称,因此很多人误以为张謇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张謇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原因很简单: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农历甲辰年)举行的,而张謇中状元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农历甲午年)的事情,前后整整差了。

据历史记载,从1894年之后到科举废除,也就是1895年到1905年这之间,清政府一共举行了4次科举考试。其中,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光绪三十年)慈禧七十大寿时增加的一次恩科,另外3次分别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细心的人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刚刚提到1904年这次科举考试是恩科考试,是慈禧70大寿时特设的(其实1894年举行的那次科举考试同样也是恩科考试,因为当时正好是慈禧六十大寿)。那么,什么是恩科?其实,“恩科”是相对“正科”而言的。

从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开始,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就基本确立了“三年举行一次”的制度,称之为“正科”;而于寻常例试之外、逢朝廷庆典特别举行的开科考试就被称之为“恩科”了。因此,对于那些落榜的秀才举子来说,恩科考试就有点儿类似大赦天下的感觉。运气好的话,落榜的第二年就能接着考;运气差点儿,三年之内也多了一次考试机会。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正科考试与恩科考试恰好在同一年的情况,但是这对读书人来说仍然是个机会,因为此时恩科与正科虽然合在一起举行(称为“恩正并科”),但是考试结果却是按两科名额录取的,考上的机会就更大了。

言归正传。既然1904年举行的这次恩科考试(称为“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么甲辰恩科状元自然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了。

那此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意思就是最后一位状元)的刘春霖。

前面我们说了,对落榜的秀才举子来说,恩科考试就好比皇帝大赦天下,运气好的话,落榜的第二年就能接着考。这样的幸运儿有没有呢?有,而且刘春霖就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光绪29年(公元1903年),刘春霖就与兄弟刘春堂一同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次是正科)。当然,这次考试的结果你肯定已经猜到了:刘春霖落榜了(他的兄弟刘春堂倒是顺利中了进士)。

可是刘春霖运气好啊,第二年正巧赶上慈禧太后70大寿,所以清政府特意举行了一次恩科考试,也就是甲辰恩科。因为这个机缘巧合,刘春霖落榜后又幸运地参加了次年举行的恩科考试。若不是如此,刘春霖恐怕很快就会听到科举废除的消息了。

俗话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也不知道是刘春霖上辈子修来的福,还是因为他天天踩狗屎,反正最后落榜的刘春霖不仅赶上了恩科考试,还“意外”高中状元!

此时此刻,你一定想赶紧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到底出了什么“意外”让刘春霖高中状元?那么,不妨接着往下看:

1904年7月4日清晨,刘春霖和其他270余名贡士一起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在经历了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后准备参加名义上由光绪皇帝主考的殿试(实际上当时是慈禧太后主政,主持殿试的自然也是慈禧)。

考试结束后,阅卷大臣们很快就根据考生们的答卷给出了一致评议,并将前十名的试卷呈报给了慈禧太后,由她“钦定”前三甲的名次。也就是说,在形式上,状元、榜眼和探花要由慈禧来确定。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阅卷大臣们评定的进士前三名就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了,毕竟他们是专业的阅卷老师。

可是,当时阅卷大臣们评定的进士第一名并不是刘春霖,而是慈禧后来钦定的榜眼、广东人朱汝珍。正常情况下,朱汝珍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甲辰恩科状元了。

然而,事情就在悄然之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进士第一名朱汝珍和进士第二名刘春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转变。

按照阅卷大臣们的推荐顺序,慈禧太后首先拆开的就是进士第一名朱汝珍的试卷。可是,慈禧拆开试卷后却连连摇头,因为她看到试卷上面是黑压压的粗笔楷书,而她本人更偏爱疏淡清新的字体。更要命的是,她赫然发现此人名叫朱汝珍,而“珍”字立即让她联想到了曾被自己谋杀的光绪帝宠妃——珍妃。再加上“朱”与“诛”同音,慈禧心中就更不高兴了。因为在慈禧看来,“朱汝珍”三字就是在告诉世人“珍妃是慈禧命人杀害的,并非贞烈殉节”。当慈禧发现朱汝珍是广东人后,她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广东是她最痛恨的一个地方——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维新派领袖康、梁以及高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全是广东人。于是,慈禧不动声色的将朱汝珍的试卷暂时搁到了一旁。

然后,余怒未消的慈禧拆开了第二份试卷。奇怪的是,刚刚还阴沉着脸的她又瞬间转怒为喜了。原来慈禧发现此人的书法风格与朱汝珍截然相反,是字体娟秀俊丽的细笔工楷,非常符合她的审美。与此同时,慈禧发现此人名字格外讨喜,叫刘春霖,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慈禧认为,“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是吉祥之兆,能为久逢大旱的中国带来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一带,“肃宁”又有“肃静安宁”之意,于是心中大悦。

最终,慈禧大笔一挥,亲手敲定了此次殿试的前三名——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就这样,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卷面分),因为名字讨喜,刘春霖幸运地由原来的进士第二名变成了慈禧钦点的头名状元,亦即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反过来,进士头名朱汝珍却因为书法、姓名和籍贯不合慈禧心意而与状元失之交臂、屈居榜眼。但是,话说回来,刘春霖的运气还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倘若进不了前十,他字写再好也无济于事。如此看来,虽然是造化弄人,但又在情理之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