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要应对气候变化 目光应投向海洋

要应对气候变化 目光应投向海洋

时间:2020-08-05 11:45:27

相关推荐

要应对气候变化 目光应投向海洋

有句箴言是:永远不要背对着海洋。长辈们也曾教导敬畏海洋。

但或许,当我们敬畏海洋毁灭生命的力量时,我们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有着治愈的力量。

海洋能为我们提供未来的发展道路。可再生的海上能源、藻类生物燃料、海岸生态系统和可持续的海水养殖正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我们早该转变对海洋的看法,从将海洋视为受害者或威胁到视之为英雄。

本文作者Ayana Elizabeth Johnson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政策专家

1

可再生的海上能源

在美国,大约40%的人生活在滨海城市。想象一下,如果这些地方家庭和公司的电力都可以由海上风浪供应。这将不是梦想。

海上的风力比陆地上更强劲更稳定,所以海上漂浮的涡轮机能捕获更多的能源,更可靠地产生,并供应给附近人口密集的地区。

此外,还有利用海浪和洋流能量的技术在快速发展,甚至还可以在海面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当我们进行工程选址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迁徙路线的保护。

2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不仅能提供无碳能源,还能将大量的碳封存起来:目前为止,海洋已经吸收固定了我们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30%。

最近有很多关于植树的讨论,大多数讨论都没有提及一个事实——全球一半的光合作用是在海洋进行的。这种以大陆为中心的短视忽视了湿地和海草、珊瑚礁和牡蛎礁、海藻森林和红树林对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潜力

事实上,湿地土壤固持碳的能力是温带或热带森林的五倍以上。在纽约州和新泽西州,85%的沿海湿地已被破坏,但仅剩的少量湿地仍使超级风暴桑迪(Sandy)造成的损失减少6.25亿美元。

与筑设的海堤相比,海岸生态系统往往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经济、更有效的岸线防护,同时海岸带蓝碳(blue carbon)也不应被忽视。保护和恢复海岸生态系统是一项很好的投资。

3

藻类生物燃料

来自陆地的生物燃料(主要是玉米等作物中的乙醇和糖)在获得原材料过程中通常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化肥和杀虫剂,在加工出品过程中还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因此很难作为一种清洁能源。

然而来自沿海藻类的生物能源就不同了,虽然大规模生产藻类生物燃料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负责资助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联邦政府高级研究计划署能源部(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Energy, ARPA-E)的水手计划(Mariner program)估计,美国每年可以养殖5亿吨干重的大型藻类,这相当于全国交通运输所需能源的10%。

此外,海藻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用于其成长,大型褐藻一天就可以生长两英尺,固碳效率要远高于陆生植物。

4

可持续的海水养殖

我们还可以,按理说也应该,将藻类作为我们的食材或是用来饲养牧畜,而不仅仅是为我们的机器提供能源。

全球超过90%的鱼类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开发甚至过度捕捞,我们当然不能再依赖自然鱼类资源来养活这个世界已经接近80亿的人口。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水产养殖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其主要集中在那些需要大量饲料和基础设施的肉食性鱼类上。

然而,海水养殖若是集中在海藻和滤食性贝类(牡蛎、贻贝、蛤蚌、扇贝)上则很有可能会恢复其可再生能力,因为养殖它们仅仅需要阳光和海水中已经存在的营养物质。这种海洋养殖可以减少当地海水的酸化问题(通过光合作用)并改善当地水质。

另外,海藻会吸收过量的氮和磷,这些氮和磷是大陆上规模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而流失入海,甚至会形成海洋死水区。还有意外的发现:这些“海洋蔬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用来喂牛可以使他们排泄物的甲烷排放量最多减少67%。

目前各国正努力让新冠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实现恢复,因此还必须指出,实施这些利用“海洋之力”解决气候问题的措施,可以创造许多的就业机会。

在美国,“蓝色经济”提供了大约300万个工作岗位(包括旅游业、航运、渔业和建筑业),且每年创造2850亿美元GDP。“蓝色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仍在增长。

当我们思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时,不要只想到屋顶太阳能板和电动汽车。“永远不要背弃海洋。”海洋里都是解决方案。

- End -

作者:Ayana Elizabeth Johnson是海洋生物学家、政策专家。她是咨询公司Ocean Collectiv和智库Urban Ocean Lab的创始人。

引进来源:科学美国人

引进链接:

/observations/to-save-the-climate-look-to-the-oceans/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