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古代战争中举旗士兵为何不怕死?答案其实很简单

古代战争中举旗士兵为何不怕死?答案其实很简单

时间:2020-01-28 08:07:07

相关推荐

古代战争中举旗士兵为何不怕死?答案其实很简单

在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士兵举旗冲锋的场景,相信大家的脑海中都有一个疑问:这是古代战争的真实场景吗?这些举旗的士兵手无寸铁,难道都不怕死吗?

首先要了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旗帜的国家。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在近5千年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动物图腾作为旗帜的现象。例如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族以熊图腾为旗帜,蚩尤部族以牛图腾为旗帜。根据民间传说,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之后,改用龙图腾为旗帜,几千年来被中华民族沿用至今。

涿鹿之战中的旗帜

通过翻阅古文献和史料我们可以确认,举旗士兵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兵种,举旗冲锋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战争中,军旗具有象征、指挥和宣誓等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影响战争结果。比如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军旗游戏,军旗的重要性高于司令,先把对方军旗扛回大本营者获胜。

在现实中,军旗分为旌旗、帅旗和令旗等许多种类,每一种的作用都有所不同。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并探讨这些举旗士兵为什么不怕死。

古代战争

第一种 旌旗

古语言“旌旗十万”,旌旗是军队中使用最普遍的旗帜,往往有着统一的图案和颜色,常用于渲染气势和表明身份。军队安营扎寨时,旌旗一般被插在营地周围;占领城池时,旌旗被插在城门楼上,有宣示占领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和曹操等十八路诸侯到洛阳讨伐董卓,名将吕布单枪匹马来到城下,一箭射断城头旌旗的旗杆,诸侯联军全军皆惊。吕布之所以射落旌旗,一方面为表现个人勇武,展示百步穿杨的箭术。一方面也有羞辱和宣示的意味,是想告诉诸侯联军,他要占领城池轻而易举。

三国演义

那么,举旌旗的士兵难道不怕死吗?首先,这些士兵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勇士,除了旗杆可以作为武器以外,这些士兵经常身配短刃等近战兵器。其次,在战争中旌旗一般留在军队后方,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并不参与冲锋。最后,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最先将旗帜插上敌人城池是有重赏的,在这种激励之下当然不怕死。

第二种 帅旗

帅旗是古代战争中必备的旗帜,它代表着主帅在战场上的位置。在战斗中,帅旗可以激励己方士兵奋勇作战;在撤退时,帅旗可以号令军队集结方向,防止盲目溃散。可以说,帅旗是整个军队的主心骨,对战争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明朝靖难之役

例如明朝洪武年间的靖难之役,白河沟之战中燕王朱棣只有10万兵马,而敌方李景隆手握60万重兵。眼看朱棣抵挡不住,梦想的大业即将一败涂地,可就在此时,战场上一股神秘的旋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李景隆的军队以为主帅被拿下,顿时陷入混乱开始全面溃。于是,一杆帅旗成为了这场大战的胜负关键。

从客观上讲,帅旗本身就具有一定战斗力。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岳飞、白起、霍去病和项羽等,他们的帅旗对敌军有巨大的震慑作用。正因如此,帅旗也经常在兵法谋略中被使用。那么,既然帅旗的作用如此巨大,那么举旗士兵肯定是众矢之的了?

岳飞的岳家军

原则上将确实如此。但实际上,有资格举帅旗的并非普通士兵,而是数一数二的勇士。他一直紧紧跟随在主帅身边,攻击帅旗就相当于直接攻击主帅,精锐的近卫军和护旗营都不是好惹的。如果连帅旗都被攻击了,基本上意味着这场战争已经失败了。

第三种 令旗

《孙子兵法》中提到过,战争中除了金鼓和传令兵等指挥手段以外,令旗是最有效的指挥措施。古代军队中军种繁多,比如龙骧军、虎贲军、陷阵营和火头军等。每个军种又编为若干小队,每个小队都有配置有令旗和举旗士兵。令旗和旗手的位置,就是这支小队在战场上位置。

孙子兵法中的令旗

主帅就是通过调动令旗和举旗士兵,进而指挥全军的进攻和撤退方向。令旗的举旗士兵要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主帅发布的旗语理解命令,然后准确移动到相应位置。小队士兵眼中,只有本队的令旗和举旗士兵,他们跟随令旗作战。

鉴于令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历朝历代的都制定了严苛的令旗军规。比如令旗倾倒者,斩首;误解命令者,斩首;令旗丢失或被敌人夺去,全队斩首......如此一来,令旗关乎全队士兵的身家性命,举旗士兵会受到本队士兵的拼命保护。如果在战场上令旗的举旗士兵被杀,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这队士兵都已经全部战死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