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白居易:这世上总有一个人会懂你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白居易:这世上总有一个人会懂你

时间:2022-02-09 04:30:06

相关推荐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白居易:这世上总有一个人会懂你

一千二百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浔阳江畔。

凄凉无声的冷月、萧瑟惨淡的秋风、迎风飘舞的枫叶、片片摇曳的荻花,它们见证了一个着名诗人和一个落魄歌妓心灵相通的整个过程。

因此流传下来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一种引发很多人心灵共鸣的心情,以及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白居易,而这首诗就是经典的《琵琶行》。

提起白居易,那时的他在整个大唐都是风云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44岁的白居易来到江州的时候,是被贬官过来的。他就像是一块散发着无穷热情的火碳,突然间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01

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他一出生,就是一块小火碳儿。

才六个月大,奶妈抱着他玩笑似的让他指书屏上的“之”和“无”字,他居然都能指出来,放在别的地方他也能直接找到,屡试不爽。

《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一个婴儿,还不会开口说话,就为浩瀚博大的汉语词库贡献了一个成语:略识之无

五岁开始学习写诗;九岁精通声律;十五岁写下“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来描述一家人躲避战乱的诗句。

十六岁初到长安,大诗人顾况曾经调侃这个风尘仆仆的少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呀!”

然而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令顾况刮目相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传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

白居易不仅在长安住了下来,而且还获得了明星般的待遇。

盛夏时节,酷热难耐,权贵富豪纷纷掏钱都不一定能买到的冰块,直接有人送到他的住处,分文不取。

聪明,原本就很令人羡慕了,可是偏偏他还很努力。

因为读书时间太长,口舌生了疮;因为不停地写字,手肘都生了茧子。眼睛很早就近视了,无奈那时没有眼镜,所以他总是眯着眼伸着脖子看人,背早早就驼了。

但他不在乎,他的心里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他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这样才能对得起他病死襄阳的父亲,才能对得起用微薄的俸禄养活他们兄弟五个和母亲的大哥白幼文,才能对得起他中兴大唐的理想。

科举考试历来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明经,即“明习经书”,记忆力好背得熟就可以通过;进士,不仅要考对经书的理解、还要考政治素养、管理能力,只要考过就可以当官拿俸禄了。

考中进士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记录了他当年的激动和得意。

被授予官职的小火碳儿从此更加熊熊燃烧。

他是那样的热血澎湃!他天真的幻想用他的诗歌做利剑、做刀枪来改变这个世界,实现唐朝中兴的愿望!

在别人忙着溜须拍马,或者搞堂皇文章的时候,他深入基层,给劳动人民做代言。

他写卖炭翁: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他写贫家女: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他写苦节士:

陋巷孤寒士,出门苦恓恓。

虽云志气高,岂免颜色低。

02

之前有一个排行榜——“历史上十对友谊最深的文人”,白居易和刘禹锡出人意料排在第一。

这就耐人寻味了,因为他们初次见面时,都已经55岁,典型的夕阳之交。

此前,他们互相仰慕,算是神交已久的笔友。

他们有太多理由早些认识——

同为河南人,他们的老家相距离不过100多里地;

他们都反对空洞浮夸,主张文学革新;

他们都看不惯中唐时期官场的种种萎靡、不思进取。

公元826年,他们终于在扬州见面了。

当时,刘禹锡刚由安徽和州刺史罢归洛阳,白居易也因病不再担任苏州刺史。

那是个奇怪的场景,在扬州的小酒馆,两个胡子花白的老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就是那次初见,再次激发了刘禹锡的小宇宙,写出了着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金句,意思是,时间会证明,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在扬州的余晖中,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以文字和酒互相安慰着彼此。

很显然,当世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们那样懂得对方。

他们用最擅长的方式——写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公元842年夏天,比白居易晚出生几天的刘禹锡走了。

白居易非常伤心,为这位晚年知音写了一首悼亡诗:

《哭刘尚书梦得》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其实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4年后,他也因病去世。

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共同在孤独中寻找温暖,并且将这种感觉传递给广大读者。

如果要在他们的诗作中找佐证,估计是下面这两句(都很有名),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03

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再到“香山归隐”,白居易的一生,画风多变,却也有迹可循。

他出身宦官之家,自幼志向远大。科举及第后,更是胸怀天下。

无奈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皇权旁落,党争不断,盛唐气象,早已消失殆尽。

白居易这般忠贞之士,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经世之才不能施展,屡屡受挫后,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终究化为了云淡风轻、乐天知命。

和他同期的翰林院学士中,有五位先后拜相,唯独白居易一人,止步于中书舍人。

于个人仕途而言,白居易颇为可惜。但中唐少了一个宰相,中国文学史上,却多了一位诗歌巨匠。

白居易共有3000余首诗歌传世,作品数量,为唐朝诗人之最。

他力倡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凸显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作用,拉近了诗歌与平民的距离,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仅民间对其极为推崇,称其为“诗魔”“诗王”,中唐的几任帝王,对其文学才华,也是赞赏有加。

白居易逝世后,唐宣宗李忱痛惜不已,亲自赋诗一首,以示哀悼: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如果说白居易前半生乐天,是命运眷顾,上天垂怜;

那下半生的乐天就是纵有风波,依旧内心淡然。

今日话题

你最爱白居易哪首诗呢?为什么?

留言区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作者:大鱼老师,多年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践行者。

超强大的学而思教育专家团,在这里输出最实用的语文学习干货,最权威的教育方法理念!

助你教育路上不忧心,语文学习不担心!

精彩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推荐文章:

置顶我们

点了,就是朋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