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5 02:35:26

相关推荐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李天亮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育主题是:修身正己。”编者试图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仁人志士的美德,树立人生标杆,还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是“略读”。在“略读”中,要“根据一定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这是在七下教材在前三个单元的“精读”基础上,首次提出“略读”。“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驿路梨花》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一篇讲读课文,因此,应该是对学生前一篇阅读学习经验的实践、巩固和拓展,同时也可学习和实践略读一件事中群体共性的写事文章的策略。在教授本课时还应进一步呈现本单元总体目标。

【学情分析】

本文在七下教材第四单元,学到本文时应该已过第二学期的期中。学生的初中生活已过了四分之三,多数已掌握记叙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究的意识更加强烈;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的积累更深厚,语文学习经验进一步丰富,语文学习习惯逐渐稳定。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结合“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提示及要求:

1.注意生字难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掌握词语。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3.复述课文内容。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三、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一)学习第1~11段。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篾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第12~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明确: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三)齐读第37段,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确: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结合加点的词语,品味下列语句。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明确: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明确:“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明确:“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确:“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2.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哈尼小姑娘们,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1.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进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经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会怎样发展下去?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情节的情况下,简要谈谈你们的设想。

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本课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常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附课文:

编辑:闫晓旭

审核:杨文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