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

时间:2022-07-20 19:20:09

相关推荐

身热不扬

z

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身热不扬,证名。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症象。见《王旭高医案》卷一。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治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之法。

辨治原则

湿温病的发生,虽邪气侵入的途径不一,但病变部位则在脾胃。起病即有湿邪困脾的气分证,此时虽兼有湿 邪在表的卫分证,但为时较短,随着表征的解除,则主要表现在气分湿热。但同时还必须分清湿邪所在的部位及湿与邪的孰多孰少。

湿重于热:治宜祛湿为主,兼以清热。若湿郁上焦,多见头昏胀痛,胸闷不舒。治宜辛开宣降肺气,药用杏仁、橘红、枇杷叶等,使肺气宣畅,外资卫气之宣发以散表邪,内助水道之通调以利水湿。湿阻中焦者,可见脘痞腹胀,呕恶便溏,口淡不渴等症。治宜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药用藿香、佩兰、白蔻、半夏、石菖蒲、厚朴等,振奋胃气,苏醒脾气,使中焦气机宣畅,升降复常,则水湿自化。湿蕴下焦,则小便不利,治宜淡渗之品,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等。下焦阳气,以利小便。曹炳章说:“湿即气也,气化则湿化……,在上焦则化肺,在中焦则化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华云岫讲得更为具体,他在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的经验时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渗湿、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振,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湿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淡泄之,亦犹低湿处,必多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渠以泄之耳。”然三焦又为一整体,用药当互为策应。

热重于湿:治宜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此时若仍以祛湿为主,则辛苦香燥之品必使津耗而热增,以致化燥,故清热当为主法。但热中挟湿,与因热致燥者不同。治热而燥者,可用清热滋阴之品;治热而湿者,则宜清热燥湿之品。药用黄芩、黄连、栀子等。

湿热并重:治宜清热利湿并施。此时若“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热愈炽”,故应清热与祛湿两法并用。即所谓辛开苦泄法。非辛香不足以宣气化湿,非苦寒不足以燥湿清热,是以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连朴饮等主之。

湿热化燥:湿热日久,化火化燥,其证治同于温热类温病。如邪热在气分,或清或泻;在营血分,或凉或散。其中热伤肠络而便血,若下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宜益气固脱以救急,后再随证施治。

用药禁忌

吴鞠通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吴氏的三禁,是指湿温病初期,湿重于热时而言的,并非指湿温病的全过程。他说:“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此湿温初起之三禁不可不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