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耀智大和尚清明节开示(六)

耀智大和尚清明节开示(六)

时间:2022-06-30 16:37:42

相关推荐

耀智大和尚清明节开示(六)

点击下方图片收看

《清明节耀智大和尚开示(六)》

各位大德、四众同仁:大家吉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皇宝忏随闻录》发菩提心的第四品。在佛教当中,有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之分,由于各个佛教体系的修行法门不同,发菩提心也有大小之分,即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持四谛法门所得到的正觉,一般是有佛出世,听佛说法,依教奉行而证入的果位,这是声闻阿罗汉;缘觉菩提,是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之教法,而成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所证得的最高菩提,由修持六度万行成就。小的菩提心,如声闻、缘觉,虽然有生空无菩提,然而因为没有大悲心,他们以为入了偏真涅槃灰身灭智,不再受轮回之苦,却不能发挥利益一切众生的功能。就像从梦中醒来不能再进入梦中的虚妄世界一样,不能再去度化虚妄的众生。大的菩提心,指的是佛的果位,他们的发心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人天福报,不是为了追求声闻、缘觉的果位,而是为了一切法界众生同证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法华经》里比喻为大白牛车,大白牛车比喻它能承载之物很多,我们叫做大乘,大乘就是承载力,佛果的无上之道和上乘法的无上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处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要发大心,称为发菩提心,而最初之发心,称为初发心、新发意。也就是说我们刚闻到佛法,心生欢喜,精进修行,可以称为初发心菩萨或者新发意菩萨,这是于因位而言,还没有得到果位上的境界。

无上菩提心有三种:第一是真性菩提,真性菩提在佛法当中称为法身,是以理为道,这个理就是真如自性,是每个众生都具有的佛性;第二是实智菩提,实智菩提在佛法当中称为报身,是以真实的智慧(诸佛所证得的、成就的根本智)为菩提道,为了成就每个众生的真性菩提,必须要通过以此的修行,以智慧为道,才能够成就实智菩提;第三是方便菩提,方便菩提在佛法当中称为应化身,也就是修行成就后,有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能示现善巧方便应机度众。真性菩提,从本体来讲,真就是不伪、不虚妄的意思,性是不改、常住不变的意思,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即称为真性菩提。真性菩提是以理为道的,什么是理呢?我们常说事与理,对于它的定义,不能模棱两可。事就是指事相、事法,万事万物的事相有它的规律和规则,就是事法;理是指真理、理性,是我们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在佛教当中,事与理相对的意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凡夫依迷情所见的事相,圣人依智慧所通达的真理;第二种是现象与本体相对,即森罗万象差别事法当中,现象与本体是平等无差别的理性真如。简单来说,当你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都是弥陀的化身,从而契入一真法界,这就叫做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是什么意思呢?从自受用方面来讲,我们既然知道本具当中都有一个真性菩提,就要通过智慧的观照,通过修行来成就佛果,这个叫做实智菩提。方便菩提,从他受用方面来讲,就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我们要成就功德,恢复真性菩提,有了智慧,我们就有能力去度化众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有三十二应化身,应以什么人得度者,即显现为什么人去度化他,所以称为方便菩提。用这三种菩提的妙观,观察一切世出世间、有情与无情众生等境界,全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无非是佛的法身所变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微妙境界。观照不可思议境界,依靠无作四谛来立下四弘誓愿,这是发大菩提心的总愿。什么是无作四谛?在《天台四教仪集注》里有讲,分为藏教的生灭四谛、通教的无声四谛、别教的无量四谛和圆教的无作四谛。无作四谛是圆教的说法,所谓无作就是不加造作,从自性当中法尔如是、自然升起的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观照,是菩萨道里的甚深誓愿。从深心里面发出来的甚深誓愿,一定要依自性的实相真理来发,才是真实而深切的誓愿。如果这个愿是你的妄心里边发出来的,那就很难落地,属于狂愿,不是真实之愿。所以,这里谈深誓愿,一定要建立无作的理念,这个无作,就是自性里边具足这种愿的内涵。这四种誓愿,都不需要去造作出来,自性本就具有,只是由于我们在轮回之中,迷惑、造业、受报,迷失了本具的理性,迷失了这个理体。本具的理性迷失了理体,那本具的涅槃就显现为生死,生死就是生灭。涅槃迷失而显现生死,就是苦谛;菩提迷失而显现烦恼,就是集谛,这是凡夫众生的世间因果。而学佛修行就是要回家、回归,回归到理体,那生死即涅槃,就是灭谛;烦恼即菩提,就是道谛,这是圣人境界的出世间因果。立深誓愿,还要有智慧的观照。生死烦恼是众生的因果,我们正因为有烦恼,造作恶业,才导致生死轮回之果。菩提涅槃是诸佛的因果,透过发菩提心、践行菩萨道证入涅槃果位。这里谈众生的因果和诸佛的因果,是圣凡差别——众生是凡夫,诸佛是圣人,而众生与诸佛唯是一心所现,前一念迷即是凡夫,后一念觉即是诸佛,都是现前这一念心所显现。这一念心有生灭门、有真如门,生灭门就是生灭四谛,真如门就是无作四谛。无作四谛的苦集灭道,也是自性空、毕竟空、无所得,是大乘圆教的中道的智慧观照。圆教无作四谛,讲的是迷悟当体即中道实相,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而无有造作。第一无作苦谛。无作苦谛是相对生灭苦谛而言,在生灭苦谛当中,五阴苦迫身——六根对六尘产生的苦迫感,而在此处的无作苦谛,就是观五阴、十二入等法皆是真如,实在没有苦相可舍,这就是无作苦谛;第二无作集谛。在生灭集谛当中,起惑造业都是烦恼所感召的生死,而在此处的无作集谛,就是要观一切烦恼惑业体性本自清净,实在没有召集生死相可断;第三无作灭谛。在有生灭的灭谛里边,要通过有生灭而到无生灭的修行过程才能证得,而在此处的无作灭谛,就是观生死、涅槃体本不二,实在没有生死苦可断,也没有涅槃寂灭可证;第四无作道谛。在生灭道谛当中,有次第修行的法门可以修道,而在此处的无作道谛,就是要观诸法是中道,离开空有二边的邪见,没有烦恼惑可断,也无菩提道可修,这叫无作道谛。我们现在依靠无作四谛的理念来发四弘誓愿,才能够发起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先发大悲心,才能进一步发菩提心,这是循序渐进的。依靠苦谛,誓愿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见到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还没有脱离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迷失真性、追随虚妄,不思考出离六道,所以我们要发心度尽众生之苦;依靠集谛,誓愿断无尽烦恼,见到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还不知道集谛,被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等种种烦恼缠缚,不得解脱,随业投胎受生,所以我们要发愿将来断尽烦恼;(这两种誓愿,是以大悲心来下化一切众生。)依靠道谛,誓愿学无量的法门,见到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还没有修道谛,对于戒学、定学、般若学,对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还没有闻思的熏习,所以我们要发愿将来精勤地学习一切法门;依靠灭谛,誓愿成就无上佛道,见到三界九有一切众生还没有证得灭谛,迷失了佛性的本体,不相信自己有佛性,所以我们要发心令一切众生将来都成就佛道。(这两种誓愿,是以大智慧来上求佛道。)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长按以下二维码或者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观看《梁皇宝忏》开示全集

编辑 | 如静审核 | 弘法部办公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