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青书单 | 冬至大如年:除了吃饺子 还可以干些啥

青书单 | 冬至大如年:除了吃饺子 还可以干些啥

时间:2021-07-18 05:38:17

相关推荐

青书单 | 冬至大如年:除了吃饺子 还可以干些啥

来源:齐鲁壹点 12-21

(原标题:青书单 | 冬至大如年:除了吃饺子,还可以干些啥)

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由中国本土作者创作的自然科普图画书。它按照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小村落为例,讲述二十四节气这项古老发明的历史由来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冬至

文图摘选自《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冬至吃饺子,奶奶说,这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传说,张仲景不做官后,有一年冬天回到家乡,看到很多老百姓的耳朵都冻伤了。于是,他用面皮包着带有药材的食物,然后捏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熟,送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牙牙学着奶奶的样子,也捏了好多像耳朵一样的饺子。

冬至,时间点在12月21—23日之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叫“冬节”、“长至节”等,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因此,冬至日也叫“日短至”。

天象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全年最短,日影则是一年中最长的。北斗七星经过前三个季节的变化,现在晚上九十点钟再看,斗柄指向北方。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九九

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叫作“冬九九”,也叫“数九”。这是我国自古用来反映冬季气温变化的一种民间节气。冬至一到,就进入我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数完“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气就暖和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更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麋角解: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在我国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雄麋鹿有长长的角,每年冬至前后,它们的角会自然脱落,要到第二年夏天才会长出新角。

包饺子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大如年,古人甚至把冬至与过年相提并论,为了区别于春假前夕的“辞岁”,把冬至前一天叫作“添岁”或“亚岁”,意思是说,虽然还没过年,但人已经长了一岁。这一天,北方的家庭喜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有的和面,有的擀皮,有的剥蒜。大家吃着一起包出来的饺子,心里也会变得暖暖的。

九九消寒图

冬至开始入九,古人发明了画“九九消寒图”的消遣方法,来挨过漫长寒冷的冬天。首先画一幅有九朵梅花的素梅,每朵梅花九个花瓣。从冬至这天起,每过一天就为一个花瓣涂上颜色,涂完一朵梅花,就过了一个“九”,涂完九朵,冬天就过去了。

各地美食

古时候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各地会吃不一样的美食来庆祝。

北方吃饺子

福建吃姜母鸭

江南吃红豆糯米饭

上海吃汤圆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分割线————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书》),“……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晋书》)。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冬至也是一样重要的节日,甚至比春节还重要得多,是谓“冬至大过年”。

皇帝祭天、接受百官朝贺,百姓忙祭祖。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有“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的记载;《东京梦华录》说“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则以“馄饨享先”。更权威、更正统的记载是嘉靖《江阴县志》:“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多于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

北方有谚:“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方人则吃汤圆和麻糍。北方习俗《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民间……唯食馄饨而已。”《帝京岁时广记》记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之所以在冬至日吃饺子、馄饨,一说“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二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些说法是否靠谱,留给专家们去探究。

听老人说,冬至日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长沙太守任上,访病施药,大堂行医。辞官回乡,适逢冬季,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竞相模仿做“娇耳”御寒防冻,是故形成“捏冻耳朵”之习俗。

《灵枢·天年》云:“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奔三、奔四的人,肩负着社会、家庭的重担,当“大为修理一番……再振根基”(《景岳全书·中兴论》)。

如何“大为修理一番”才能“再振根基”呢?《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得好,“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临近年关,再怎么焦虑,也应尽可能的避免“超负荷运转”。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没错,“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养性延命录》)。一是养血固精,“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张仲景);二是欲不可纵,“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泰定养生主论》)。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阴极则阳生,人体最易为“外邪”入侵。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内经·养生》记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不是完全不运动,而是不适合剧烈运动,如运动过大,身体大汗淋漓,毛孔张开,阳气易从皮肤外泄。所以,“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莩为灰,列之九间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微风不起,纤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锺以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