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究竟是职业兴趣还是价值观?——你选择专业的理由

究竟是职业兴趣还是价值观?——你选择专业的理由

时间:2018-06-18 06:02:03

相关推荐

究竟是职业兴趣还是价值观?——你选择专业的理由

本公众号于4月24日及5月8日相继推出《我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一位工科大二女生与专业教师的邮件往来》、《理工科是一回事吗?——再析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的配适》后,接到不少同学、老师及家长的来询。

原文链接:

《我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 一位工科大二女生与专业教师的邮件往来》

《理工科是一回事吗?

——再析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的配适》

这些问题中,笔者发现了很典型的一类是:

· 到底应该如何判断自己的职业兴趣?

· 在自己认为很“高大上”的专业领域、通过刻苦努力获得很好的成绩,算不算职业兴趣?

下面这位同学的留言,得到了不少共鸣;还有同学专门通过微信发来这段话的截屏与笔者进行探讨:

“苏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大家身上都存在过,尤其是在大一大二阶段。我觉得,在选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兴趣的确很重要,但是只靠兴趣的话,不一定会走的很远。我们做纯科研也好,解决工程问题也好,走到一定程度以后,比如说研三或博二以后,这时候对成绩成果起主要支撑作用的,可能还是毅力和责任心。为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肯定要先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觉得没有兴趣,可能是一种逃避,觉得自己没有像以前一样被认可肯定,存在感变弱了,就觉得越来越没兴趣。应该想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踏踏实实的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和外在的打击。冲破自己加给自己内心的障碍。打破妄想,正视问题。”

这位同学的留言启发了笔者,觉得应该从价值观(与个人成就感、毅力和责任心相关)与职业兴趣互动的角度进一步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个问题,先将一周前北航今春职业生涯规划课上的一位“大一理工男” 小Q(他比较羞涩、放弃了这次出名机会,只好用这个名称代替了)与笔者的微信沟通记录复制过来:

Q

A

小Q

老师

小Q

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在做(6月26日《高考志愿填报中常见误区辨析》)这篇推送后面的测试时发现自己特别纠结~我在做测试题时,做一题要自我斗争特别久,选好不容易做完、还非常担心有没有哪里又是因为我要求自己这么做而选了某个选项。

原文链接

《高考志愿填报中常见误区辨析》

老师

你说仔细些吧。

小Q

我是这样一个人:比如A和B两件事,A是我觉得应该做的,B是我内心真正喜欢、天生热爱的事情,于是我心里会要求自己要做A。事实上,如果我做了A,自己感到的高兴丝毫不比做了B的快乐少。所以在做这些测试题时,我非常频繁地选不出选项来~~

老师

你这是人们说的“上进”,其实涉及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

小Q

就比如说看课外书:要说我喜欢看课外书吧、好像也没那么喜欢;可要说我不喜欢课外书,好像我在看课外书时能感觉到自己知识面有在拓展、所以又能感到满满的快乐。于是像这样的测试题,做一题我就要自我斗争特别久~好不容易做完,还非常担心有没有哪道题又是因为我要求自己这么做而选了某个选项,导致最后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老师

嗯,你一直强调“应该”:我应该看课外书,因为这样能让我拓展知识面。这不是职业兴趣层面的“偏好”(preference)。所以,价值观是最终起作用的。忘记我是否在课堂上举过一个例子:我认识的好几位大P型人格类型的人都很守时、很少迟到,与大部分P型人格表现很不同。后来我发现他们都是来自军人家庭,军人家庭的孩子从小被教育“守时、不迟到”是做人的底限,所以他们大都克服自己的人格偏好、能够做到守时。

小Q

但是,我觉得“选B”也是我的偏好啊!比如说我今天给自己制定了一个timetable 、然后晚上突然有一场同学聚会;如果我去参加、会有三分一的任务完成不了,那我去参加以后经常会觉得:倒不如不去完成任务来得self-content。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这样的偏执好像也成了一种preference。

老师

价值观原本就是一直“偏好”啊!我们课堂上讲的“自我认知”的各项内容都是偏好。只不过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会“乐在其中”、而非单纯地靠最后好的结果(成绩)来自我满足、自我激励。

小Q

这可真要命!而且就像一句话说的:谎话说的遍数多了、连自己都信了。有许多“要求”,可能现在我都忘了当初那是个“要求”,都以为那是自己的爱好了~~

老师

这也算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吧~你刚才引用的“高考志愿填报误区辨析”那篇文章中,我中学时喜欢化学、我同学的儿子喜欢生物,其实都不是因为职业兴趣,是“价值观”(成就感)使然,你现在理解了吧。

小Q

理解。我还得再想想。老师,我去自习了。

老师

好的,有问题再讨论!

大学生朋友正处于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段,“成就感”驱使是他们努力学习最主要的动力。很多同学选择大学所学专业源自“未来要做出一番超于常人的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的理想、而非真正的职业兴趣。十七八岁至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这样的志向/理想是很值得鼓励的。然而,万一同学们的职业兴趣无法支持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很可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壮志难酬”。清华直博生刘立早的例子(前文中有介绍)就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同学们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说明自己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倾向。真正的兴趣体现在你从事该项活动/学习该门课程时可以废寝忘食且很愉悦、取得好的成绩后非常有成就感而非松了口气:“这次终于又过了!”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中很少涉及科学实验,一些职业兴趣倾向偏研究型(I)但实践型(R)弱的同学中学期间数理化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了奖。然而,大学进入工科学习可能会感到学习很吃力,尤其是有了实验课后,会越来越觉得困难。

总之,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同学们凭着较高的智商和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顺理成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对这些课程真的有“兴趣”(职业兴趣)。

诚然,成就动机会使我们愿意付出高于常人的努力去学习一门课程;但是,假如你在某个职业兴趣倾向上有“短板”,那是你无论如何努力、最终的成就都无法与在那项职业兴趣倾向较强的同学们的。这个问题真的需要同学们认真思考。

很多同学都听说过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根据畅销书《设计你人生:如何打造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的理论,“初心”可能会成为你人生的绊脚石。

40年多前,一部叫做《雅克库斯托的水下世界(The Undersea World of Jacques Cousteau)》的纪录片风靡美国。小男孩大卫埃文斯(David Evans)是这部纪录片的忠实粉丝,那时起他就打定主意、长大后要从事海洋生物学的工作。

高中毕业后,大卫以优异的成绩被斯坦福大学录取、选择生物学作为专业方向。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对生物学丝毫不感兴趣、学业也一塌糊涂。大卫的同学和导师都劝他放弃,他却要坚持当年的“初心”,继续坚守。坚持了两年半之后,大卫终于放弃了抵抗。

回头总结时他发现:自己小时候只是崇拜纪录片里的雅克库斯托,并不是喜欢海洋生物学;中学生物老师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也让大卫误以为海洋生物学就是自己未来的事业方向。

那位曾经坚守“初心”的大卫,正是前面那本书的作者之一。他主讲的同名课程《设计你人生》是斯坦福大学最火爆的选修课之一,曾帮助上千名大学生、职场人、退休高管找到人生方向。

未来几十年,由于科技的进步,职业类别、职场环境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可以取得非常成就的职业也许目前尚未出现呢! 因此,了解体现自己的能力倾向的职业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请同学们放下心里“应该”,专注于专业课程内容本身与自身的互动,最终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

本公众号相关文章链接

如果没有“适配”那就选择“释能”一个辅导员的生涯小故事

我掌握无限——大一下学期对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的澄清

磨刀不误砍柴工——本科两次申请转专业的经历分享

确定喜欢的工作内容-培养相关能力-找到适合的工作单位

——一位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考时选定的专业目标是对的吗?——大二职业生涯规划课带给我的思考

关注北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了解更多

编辑:陈璐怡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