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南怀瑾老师:你能把这个真参透了成佛有余!不会回转来做工夫多可惜

南怀瑾老师:你能把这个真参透了成佛有余!不会回转来做工夫多可惜

时间:2022-05-29 04:23:39

相关推荐

南怀瑾老师:你能把这个真参透了成佛有余!不会回转来做工夫多可惜

现在讲十二因缘,大家觉得很熟吧!但不要轻易放过。十二因缘是基本佛学,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果十二因缘不能随口次序地念出来,不但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更对不起自己。浪费时间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十二因缘你真参透了,成佛有余,可惜现在学佛的人都只当做佛学的学理思想在讲。十二因缘都是缘起性空的。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无明怎么来的?你参参看,这就要你正思维了。我们任何一念来,下面连续地思想,没有把握去想什么,明天一早醒了,第一个念头想什么?我们自己有没有把握?(同学答:没有。)所以每一个念头来,都是莫名其妙来的,是不是?(同学答:是。)莫名其妙就是无明,你做不了主;这个无明之念也是无自在,无作者,无生者,无死者,但能造无明诸法。“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再看无明缘起怎么来呢?“寻思诸缘起事”,要你仔细思择,观察自己,也就是观心法门,观无明支、无明这一念。任何一念都是无明,因为不知道怎么来的。“前际无知”,这一念没有动以前,这一念在哪里呢?不知道。你不知道就是无明呀。“后际无知”,这一念起了、过了以后,到哪里去了呢?你也不知道。当你这一念就在这里时,你知不知道?也不知道,被无明支配了,当然不知道。所以三际你都不知道,此之所以为无明,因为现在就是在无明中。你先把现在无明这一念搞清楚,我们念头一来,本身就是无明一个念头来,“我要喝茶”,赶快动手泡茶了,这是无明缘行。然后说:“这是乌龙”,行缘识。“是冻顶乌龙,好”,识缘名色。“好喝,舒服”,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六根都触动了,这一念都牵动十二因缘你先把现前这一念的十二因缘的道理参透了再说。佛法不是背名相,背得来,能跟别人说说,这种佛法有什么用呀?小说《济公传》就写得很好,济癫和尚半夜起来大叫:“无明发了,无明发了!”全寺的和尚都起来要打他。其实他大叫就是告诉大家,庙子要起大火了。“一念无明起,八万障门开”,所以念起念落能念念清楚,你就在道中行,就是觉性了。十二因缘是这个道理,厉害吧!你们都晓得十二因缘,都会背,会背有什么用?不过是唯识流注,所以要仔细寻思无明这一念,这是第一步。“复审思择,如是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间士夫不可得故,性空无我,是名寻思缘起共相。”先把现前这一念无明观察清楚,才晓得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念动,一缘生,“无不皆是本无今有”,一念无明,本来没有,见闻觉知到六尘,而今有,现在有了无明。譬如说我忽然骂了大家几句,同学们莫名其妙,瞪着眼睛看我,本来没有的事,现在有了这一头雾水,这就是缘起。因为我这一骂,你们就静下来,莫名其妙地瞪着眼睛看着我,这一念无明就缘起了。“本无”,本来没有这个境界,外缘一引就起来,依他而起,这就是“缘生”,也就是“本无今有”。现在我告诉大家,我是逗你们的,不是骂你们。于是你们那一念莫名其妙、几乎要发无明火的瞋念没有了。这一念,“有已散灭”,缘起还灭,所以在这一念之间观察,一切皆是无常,这一念生、住、异、灭,也就是生老病死,不了此念,所以是苦。人们都被这一念骗了,依他起,被这一念骗了一辈子,骗了三大阿僧祗劫,所以此中是苦,是不自在,所以要观自在。在这一念的中间,我们发现没有一个我,我是不可得,这一念是缘起,是虚泡,连影子都没有,“性空无我”,它本身是空无我。这个空不是没有,不是断灭的空。在这个地方念念观察清楚就是修行,叫做“寻思缘起共相”。不但我如此,你也如此,一切众生都如此,譬如一条狗睡在那里好好的,睡得很舒服,那是昏沉无明中,你过来踢他一脚,它就生气叫起来。然后你再来说对不起,摸摸它的头,给它一片肉,它平静了,摇摇尾巴走了。这也是缘起性空,“有已散灭”,也是依他而起,无我相,这是“缘起共相”。一切众生现前这一念都是缘起性空,“有已散灭”。在一念上要参十二有支,所以经典上说声闻众应参十二因缘,证大阿罗汉果,就是这样参、这样证,懂了吧!有人说,平常学的佛学都听懂了,也没有什么用。你说没有用,是你没有用佛学,不是佛学没有用呀!知道了吧!我们平常关于四谛、十二因缘,这些佛学的名词,大家应该很熟,但是都把它们当作佛学的知识听。如果能够把四谛、十二因缘变成正思维的禅思,以禅定的正思维去求证,那是可以悟道证果的。可是一般都没有留意。“谓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中,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是三世因果。人怎么来投胎?是一念无明来的,无主宰,非自然,唯心识所造。一念无明动,等于电的开关一样,一个指头拨动了,可以发出一个核子弹,可以使半个甚至整个地球的人类死掉。无明这一念,莫名其妙这一念一动,它的动力就是缘行,行动起来就不会停止,难以收拾。行缘识……一路下来,十二因缘用圆圈来写,这是一个轮回。中国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半夜子时,一阳初动,然后一路下来,像十二因缘一样。所以十二因缘是个轮回,圆圈、昼夜,也像一年的十二个月,春夏秋冬,生命的旋转轮回变化。《易经》上所说的“循环往复”,就是轮回。所以《易经》也讲因果,“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个东西打出去一定会回来,无往不复,就是果报。这个地球也是这样,向上丢一个东西,它会落地,那是地球有地心引力阻碍了,停在地上。假如在太空,没有地球的地心引力,这个烟灰缸丢出去,一点力量也没有,它转一个圆圈,又回到丢出去的这个地方。太空人到太空就有这个经验,这是证明物理的道理,太空没有地心吸力了,一切东西都是转圆圈的。所以《易经》的道理,老祖宗们的智慧之高呀!早就懂了。“无平不陂”,没有一个平路,就不会有斜陂的路;“无往不复”,有出去就有回来。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也就是轮回。十二因缘也是这样,他要我们懂十二因缘的道理。你们禅修的时候,要自己仔细去参透,如果思想定不下来,不参禅、不念佛,也是可以呀!你把佛学的理真搞通了,你也会开悟的,一样也可以成就的。这是属于修十念法里的“念法”,三皈依的皈依法,这些都是法。你们佛学搞了半天,很会讲,但是妄念又断不了,又不参皈依法,那有什么用呢?所以你看通了十二因缘的道理,十二因缘中“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这一段道理告诉你,建立了这一个次序。这一套理论的后面,你要把它参通、参透。“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是要受三世的果报。“有如是名”,“名”就是文字言语的名称,“如是种”过去的种子,变成现在的现行。所以我经常讲,一般人研究佛学,不管他学问多好,或者名望多高,或者是年纪多大,一个人真正能够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不是盲目地迷信,而是真参通了,才叫做信佛的人、信佛法的人。我这个话讲了几十年,很沉痛,包括过去的老法师、法师、活佛、大喇嘛,有的被我一追问,他们说:唉!给你讲个真话吧!这个理上我还信,但是自己还没有看过前生呀!所以像这样学佛是有问题的。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今生自己一切的遭遇、行为、脾气、动作、长相,都是前世自己所造的业。所以看相、算命为什么会准?因为是算你前生的异熟果。有个秘密,现代净土宗的祖师印光大师,他绝对不讲迷信,但他算命是第一人,他算得最好,他可以算到人的前生去。大家那个时候不注意,后来才晓得印光法师讲过,算命要算得准,有一本书《地支论》一定要看,这一本书我找了几十年也没找到。十二地支之论,不是佛经,所以印光法师不大肯给人算命。你前生是什么?他一算就知道了。这个事情不好玩,如果看他前生是只麻雀、蚯蚓,那有什么好玩?不好玩。你不要说不在乎,轮回给你转一下,快得很,转你到在乎的地方。虽然无作者、无受者,那要你证到了那个性空,才谈这个话;没有证到,受起来还是难受得很。业果是本空,但是当你受的时候,真是受不了,对不对?缘起的时候,硬是有作者、有受者,所以“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性”。譬如我们这一群人,有些人喜欢吃青菜,有些人喜欢鱼,有些人喜欢吃辣椒,有些人喜欢吃大蒜,这都是业。为什么有人胃不接受?这都是业果报应,异熟因果的细账。所以“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这些才决定“如是长寿”,寿命的长短;“如是久住”,才决定能活多久,等等。这每一点都是异熟因果,虽然说无作者、无受者,可是因果历然。“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家学了佛学而不会用,真可惜。如果你打起坐来,不会做工夫的话,你就参佛学也可以呀!一念之间就是十二因缘,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一念有无数刹那,勉强叫它是八万四千刹那,又说一弹指有六十五个刹那。所以刹那之快,令人吃惊,眼一眨等于六十五个刹那,这一刹那之间就有十二因缘,谁能够说得出来?你们参参看,平常这个问题参过、想过没有?(同学答:没有。)没有,那免谈了。你看多可惜啊!你们说念过佛学院,佛经、佛教刊物都看过,有什么用?台湾佛教刊物很多,不要他们寄来,已经寄来了,我也不想打开来看,因为都是十二因缘、六根、六尘、十八界等翻来覆去,都是这一套,写过来、写过去,没有第二套东西,证明自己都没有用功。你们参究一下,一念之间有十二因缘,上座参究一下吧。所以佛经上说,声闻众弟子,当佛在世的时候,一听佛说十二因缘,听圣教量,听佛的说法,立刻就证果了。佛说法是讲道理呀!他在理上说,听众言下就顿悟了,就成道了。你说那是他因缘福报好,碰到佛呀!但是现在佛经还在,并没有差别太远,你也看了,怎么说没有福报呢?因为你没有回转在自己身心上做工夫,问题是在这里呀!上次告诉你,一念起来,做得了主吗?每个人都做不了主,就是无明,它莫名其妙就来了。尤其越打坐莫名其妙的念头越多,原来没想的什么念头都来了,所以叫做一念无明。这个无明本身就是个行呀!它是股力量,无明本身也是有分别的。譬如正念佛时,忽然想到有一双旧皮鞋不知放到哪里去了,然后想,唉!不要乱想呀!妄念。无明缘行,行缘识,这里头就有名色,旧皮鞋,不要乱想,名色都有了。所以这一念之间,十二因缘、生老病死都齐全的。你参参看,这就是教你学因明逻辑了。这一念之间就具备了十二个次序的逻辑,就轮回十二道,一念无明起,就有那么可怕。但是你不要搞错了,以为这个念最好不要来;不错,这一念就是无明,如果念不来则是无记,无记是大昏沉,又不对了。所以同样的佛学道理,你们都用不上,上了佛学院又有什么用啊?你们在理上不能入,行上也一样不能到呀!号称学佛,不是自欺欺人吗?现在佛经上告诉你,在这个观法上,正思维是可以证入的。所以我告诉你们,一念就具备十二因缘,何必参三世的十二因缘呢?那更多了。这就是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一听佛说四谛,五大比丘就证果了;然后说十二因缘,无数比丘也证果了。你以为他们得的都是苹果吗!他们是听了佛的一句话,当时回转来就参进去了,所以能证果。我们也看了,也听了,却没有用,可惜呀!摘编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随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声闻缘觉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无明起,所以入胎转生;无明不是没有光明,是没有智慧。小乘法门是要切断无明,至于无明是怎么起的就不说了。无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动力,所以行阴最难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静,就算做到心宁静了,身体的行阴像血液循环呼吸往来,都没办法停下来,这还是一念,没有空,尽管意识没感觉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因为行就生出识,识就是心意识,就会有了别知觉。然后一连串下去,缘就是挂钩,十二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一个钩住一个。假使能解开其中一个环,其它十一个环就都好办了。佛告诉我们,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无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会有光明出现,不过不是有相之光,是无相光,佛学上叫常寂光。佛永远都在常寂光中。*****“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同学们要吃苦头了。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们再把它写出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现在黑板上写成横的一条,其实应该写成圆圈,以无明作起点,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涂。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做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道何处来就是无明。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小说《济公传》中写到,济颠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里起来就大叫,“唉哟!不得了!无明发啰!”把大家都吵醒了,众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结果回头一看,庙子失火烧光了。原来他是要告诉大家,火要来了,又不好明讲。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无明。无明缘行,我们投胎的动力是行阴。你们打坐念佛为什么杂念妄想去不掉?现在应该知道了吧!我已经讲明了嘛!因为行阴没有停止啊!它永远都在动,没有办法,等于我们睡觉时血液循环没有停止。我们不能得定,不能专一,就因为行阴的力量大得很。无明缘行,一念无明引起这一股念力,它动性不停。行缘识,一有行动又引起中阴的意识,我们思想意识不能停,因为行阴动了,缘就是连锁的关系,一个抓住一个,一个抓住一个。中阴意识看到男女两个有缘的,三缘和合入胎了。识缘名色,一般人称名色就是胎儿,因为四大就是色,变成了有形的肉体。名色缘六入,胎儿在母体中起变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缘触,触是内外接触起了知觉感觉的作用。触是身根来的,有了身体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觉得冷或热,是触。触缘受,这两个有什么不一样?触是讲起作用,你两手合拢来感觉到是触,你手合拢觉得暖还是冷,到心里头去了,身心两个发生关系,那是受。感与受不同,那能够感的是触,受是连到心理。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触,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触法还在,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否则会觉得差不多。因为受,好受的就爱,受缘爱,爱得要死就要抓住。爱缘取,我要这个茶杯、这个手表,要抓。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厉害,同物理一样,向心力有多强,离心力就有多强。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它偏跑来了。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你不要的它偏来,你不愿意见的人,一转弯就碰见,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电话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这样。取缘有,因为抓住有,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这就是有。其实没有真的有,一定会散去的。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东西啊!钱啊!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儿女也是别人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总有一天会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缘生,生缘老死。死了呢?一念无明,无明缘行,又来投胎了,这叫十二因缘,是圆圈。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断惑就证真,证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心经》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错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萨毕竟空,不须要断去无明。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大乘菩萨没有讲断,非断非常。无明没有断,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转识成智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断它。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尽就是断,不须要断就空了。《心经》这一段一路无到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境界。维摩居士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来不存在。所以“缘起是道场”,十二因缘同无明,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不须要你去断它,是它来空你。*****“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缘的一个,取是最麻烦的。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赞赏感恩您的慷慨赞赏(请识别下图二维码)。不论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励!

******《楞严大义今释》恢复过去简体旧版删减内容东方出版社简体平装版(识别下图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文章转载可开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