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 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 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时间:2023-07-30 08:53:56

相关推荐

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 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合规的挣钱。大家都知道,银行作为垄断型的传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也好,还是拨备覆盖率都是有严格监管要求的,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是2%,超过监管警戒线就会被银保监要求整改,不良贷款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还能不能正常经营。

消费金融公司虽然也受银保监的监管,但是监管要比银行宽松的多,最近报出来的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的坏账率都到了6%-8%了,当然最近有疫情的影响,坏账率这么高还能挣钱,那么投放贷款时的利率自然就低不了,很多的朋友都有过消费金融机构贷款的经历,都有切身的感受,逾期以后还能收罚息,贷后催收尺度也可能偏大。另外,消费金融股东的构成通常除了有一家控股商业银行以外,还有其他大型带有流量的平台公司,像百货公司、通信公司等,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构成就是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中银消费金融公司股东是中国银行和百联集团,属于强强联合去挣钱。

零售金融是一块很大的肥肉,平安银行前几年就开始转型零售银行,零售业务贡献的利润已经占到平安银行利润的70%左右了,而且坏账率要比对公业务低。零售业务除了信用卡、车贷、房贷以外,从银行的战略来讲个贷可投放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而消费金融公司做个贷灵活性要比银行高。

也有人把消费金融公司称为“合法高利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本身资质要比银行差些,但是审批速度较快,换言之敢放,一般从银行无法获取授信的客户,消费金融公司是一种选择,出于对于风险的补偿,利率自然要高,消费金融公司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出现自然有它的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发放小金额的消费贷款,不吸收存款。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并发放各种类型贷款。两者从业务上来说,有重合的地方,但重合的业务所吸引的客户又是不尽相同的。

银行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贷款,都力求风险最小化。

虽然监管机构对于不良率有一定的容忍度,但贷款的不良都是需要拿利润来弥补的,所以银行还是不希望能够出现任何的不良。

银行存在的终极意义还是要支持经济建设,根据监管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做到真正的普惠于民。可银行的发展规律又要求银行不得不审慎经营,对于没有担保人、没有抵押物的公司和个人还是不愿意发放贷款。

即使向这些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利率定价也相对较低。不是银行不愿意定高价,而是银行迫不得已定不上高价。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利率是由监管政策来管控的,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手续那么复杂,如果银行的利率还高,那还不如去小贷公司办理贷款。

银行带有较强的普惠意义,要不上价,也不敢往上定价,但没有抵押担保的客户是确实存在的。为了利润,这部分客户一定要抓住,怎么办?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迎刃而解。

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则是力求利润最大化。

即使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出现一些风险,有一些客户还不上贷款,也无所谓。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高,有足够的空间来弥补贷款损失。它们信奉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的进入门槛是3亿元,有些消费金融公司是依托银行的背景成立,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则是依托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总之其背后不是有资金就是有流量。它们就是背后股东的赚钱机器。

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体一般都不是最优质的。当然也有一些优质客户在临时用钱时选用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但在解决问题后会立即还上,不会长时间使用,毕竟它的利率相对较高。

总结:

银行的消费贷款根本目的在普惠,同时获得少量利润。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重在利润,如果能帮股东在获取利润之余实现获客,那就是大功一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位不同,业务所针对的客户群体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同时存在于市场上,还都活的不错。

银行发放的消费贷款和消费金融公司,看起来都是从事消费金融贷款的,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还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银行发放的消费贷款,常见的有住房装修、汽车、旅游、数码产品等。通常是针对具有一定资质的客户办理的,比如有抵押物,或者在银行有稳定的收入流水证明,具备一定的偿还能力。银行还会根据你的征信情况,严格审核,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贷款能力的。

而消费金融公司比较灵活,对客户的资质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可以做到无担保无抵押发放贷款。现在挑两者最突出的不同,罗列一下,给大家参考。

资金来源。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储户的存款,银行通过赚取利差实现盈利。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于股东投资的自有资金,因此其放贷规模大小取决于自身的资金实力。

服务对象。银行消费贷款主要服务本行客户中的中高端客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征信良好,有抵押物的客户更容易获批贷款。消费金融公司更具普惠金融的特点,面向普罗大众,主要服务中低端客户,无担保无抵押,只要信用良好,一样可以获批贷款。

放款时效性。银行手续复杂,更多考虑金融安全,放款速度是按照流程来是比较慢的,具体天数要看情况而定。消费金融公司具备放款快的特点,有些公司可以当天放款,可以解燃眉之急。

贷款周期。银行的贷款周期相对长一些,个别可以做到以上。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周期一般比较短,因为贷款金额相对小,还款基本在1-3年内。个别产品可以做到随借随还,按日计息,还是非常好用的。

贷款利息。银行的利息相对固定,通常商业银行要高于四大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息比较灵活,有的低至万2一天,也有个别利息高的,一定要仔细甄别。

消费金融贷款的特点就是小快灵,真正面向大众的无抵押无担保的普惠金融。他是银行贷款体系的有力补充,比较接近的其实是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使用消费金融贷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甄别贷款公司的实力,利息年化率,有没有隐藏条款等。

很多消费贷款是按月分期的,一个月利息6%,其实年化下来超过12%,高于民间借贷的1分息,并不是很划算的。还有按日利息的,其实超过万3一天的,都是利息比较高的了。

消费金融公司因为放款容易又快,导致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透支消费超前消费,最后依赖这种贷款拆东墙补西墙,进入恶性循环。这几年的很多社会新闻有相关报道,奉劝大家一定要量力而行,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

现在国内有很多家银行都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比如:平安银行的平安普惠,兴业银行的兴业消费金融,招商银行和联通合资的招联消费等等等。正如提问内容,银行本身就可以发放消费贷款,但是为什么还要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呢?

一:最核心的肯定是为了赚钱。银行是办理存贷汇的金融机构,利润很大一块是来源存贷的息差。对于银行来说,贷款的利息越高,利润也越高。但是,银行的存款大部分是老百姓的储蓄,如果风控不严格,坏账过多,导致银行倒闭不能兑付老百姓的存款,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动荡。包括,如果银行放贷利息过高,不仅对自身会有重大风险,还会对实体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蚕食实体经济的利润,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其特殊性是由银保监会进行严格监管,对于银行贷款产品设计,利息,风控模型等都有严格要求的,并且对于坏账率有明确的红线不能逾越。随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银行开始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针对达不到银行贷款要求的客户,放宽贷款准入条件,提高贷款利息。一般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月息在0.6左右,而消费金融公司,月息在0.8到1.5。

二:规避银保监会监管。以不良贷款率为例,商业银行现在的不良率红线是2%。对一部分风险稍微偏大的客户,银行是相对比较谨慎的,避免触碰银保监会的红线。但是,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收更高的利息加大息差,来覆盖不良贷款。

三:进行助贷业务。前面的两点,其实不说大家也知道。但是,这点可能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其开展助贷业务是有很大帮助的。什么是助贷?就是帮助贷款,意思是这些金融公司,一部分贷款业务的资金,是和其他三方银行合作的不是自有资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小银行,比如农商行,村镇银行这些,他们是有归属地管辖的。他们向跨地区放贷,就需要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而银行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和他们对接,这些小银行作为资金方,提供资金,消费金融公司在这些银行的利息基础上加收息差和管理费,然后放贷给个人。对于小银行来说,通过消费金融公司,提供兜底放贷风险小,可以加大贷款投放量。各取所需。

从个人角度来讲,银行的利息最低,如果符合条件的尽量申请银行类的贷款。其次是这些消费金融公司,因为其大多是银行成立,管理和利息什么的相对规范。再次是小额贷款公司,最后是网贷。

我只想说几点,也是最核心的理由。

突破区域性银行牌照的地域限制:银行牌照除了全国性银行之外,都是只能在本地经营的,包括监管对于区域性银行的贷款业务进行了一些限制。而消费金融的牌照,在经营的区域上是没有限制的,可以突破现有的区域性银行牌照的限制。

有利于引入消费金融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此外,通过成立专门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也可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发挥银行的资金和风控优势,以及合作伙伴的场景和用户优势,共同拓展消费金融市场。例如招行和联通、重庆银行和重庆百货、光大和中青旅等。

实现与银行自身的风险隔离:最后,成立独立法人公司的做法,还能实现与银行的风险隔离。

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其实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贷款市场的细分。

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和改变,如京东、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公司拿到了互联网小额贷款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等、第三方支付牌照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小贷公司,而阿里巴巴更成立了网商银行。

小贷公司抓住了银行传统的贷款审批难,手续繁琐,需要担保等痛点,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与身份证的匹配得出数据给与贷款人以审批出金额,在红利期依靠资本迅速的跑马圈地,抢占市场。

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发展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银行以必须求变更加适应市场。

巨大的利益诱惑,都说无利不起早,小贷公司的贷款利息高于银行贷款3倍以上,有巨大的利益诱惑,而银行成立小贷公司也是看重这块蛋糕,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银行成立的小贷公司也会选择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依靠支付宝借呗、京东金融、百度有钱花等等入口带去流量,完成贷款的放发。

再次现在银行的业务也在进行不断地拓展,不再单纯的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差价,而也开始代卖基金,发售理财产品、代卖保险发售国债等等业务。而成立小贷公司只是发展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业务方向。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成立小贷公司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细分市场很好的补充。

消费金融公司一般属于担保方,银行虽然利息低,但是风控严,有些客户风险高银行就不给放,但是如果有担保方做担保,借款人不还钱的话钱由担保方还,银行没有风险,就可以放。所以借款人除利息外还得付出担保费,从而增加贷款成本。

很简单,为追逐更好的利益!

银行有很多散户,都是活期储蓄,这些钱银行都可以用的,基本零成本,这个时候银行直接房贷收益相对较低,而金融公司缺高了很多。那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消费对个对比,一个体制内员工,公积金月交金额大于1000元,当地中行网点贷款利率是年化3.6%,在中银消费金融做贷款年化利率缺高达13%,两者收益相差10个点,这就是银行自己不做,非要成立金融公司最根本的原因。

其实银行本身成立公司不可怕。可怕的是银行和第三方公司勾结。比如二手车,直接去银行申请贷款是不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担保公司,担保公司的人常驻银行办公室,都分不清哪个银行的人哪个是担保公司的人。贷款下来是给担保公司,然后担保公司再打款给个人,利息也是分成银行正常利息和加价利息两部分。有点搞不懂银行这样加重消费者负担的操作,是个什么套路。

银行作为正规军,整个体系和监管手段已经非常完善,这也就导致了银行在放贷业务上走的是稳健路线

但随着消费金融兴起,这一块蛋糕非常大,大到银行已经没办法经受住诱惑了

所以成立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瓜分这块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消费金融兴起不久,各方面监管,法律法规都在摸索,也就有了更大的容错性

同时,消费金融的利率上限普遍比银行的高,这也意味着利润空间更大

所以相信大家能够明白银行为什么疯狂挤进消费金融市场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