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信16549刘方柏教授访谈录【2】

信16549刘方柏教授访谈录【2】

时间:2019-03-14 10:00:27

相关推荐

信16549刘方柏教授访谈录【2】

微信16549刘方柏教授访谈录【2】但最主要的还是江尔逊老师,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当时我对《伤寒论》的研究,那是逐篇逐条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开始应用,后来就开始写文章,发表文章,讨论,乃至进行学术争鸣…比方说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发表了文章后引来了很强烈的反响,这就使我们学术研究的方向基本定型,以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发挥。比方说治疗风痱,后来我把范围扩大到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这就涉及中医跨学科的研究。所以我认为师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医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上了“战场”却不会打仗,因为他见的病太少了《伤寒》又不背,脑子里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如果这些医生事业心再强一点,跟着老师多学学,也许会进步很快的。比方说我现在带的几个学生,他们基础扎实,人聪明,而且事业心强,所以带起来就快得多。所以师承对于院校的毕业生是很重要的。勤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是一个中医成才的必经之路,缺一不可。主持人:您的临床思辨有没有流派的因素或说您属于哪一个流派?刘:这个我倒没深入思考过。我也没刻意追求过用经方。我本身属于一个杂家,什么书都看,包括一些医学之外的书籍,我不管是文史哲还是什么书籍,我都看。这些书籍起到一个铺垫作用,这是一种知识底蕴的问题。我想中医和西医区别主要就在是否强调文化底蕴,西医只要求你熟练技术就可以了,而中医没有文化底蕴是行不通的。有些医生他有技术,能够做很多手术,但是他没文化底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表面豪情满怀,实则空洞无物,那是没有根基的。中医的疗效是反映在临床的思辨能力上,也是反映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上,没有这些,疗效是上不来的。主持人:您平时是不是读很多书呢?刘教授:这个也是有的。我跟别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比方说看电视,我常常被编者那巧妙的构思所打动;我看杂技表演,看到那些演员高超的技艺,我就感到很羞愧。因为人家能够在他的领域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而我们怎么不能啊?我脑子又没有坏,但是为什么达不到那个境界啊?我经常看那里思考这里,我这个人比较奇特,我有时看电视会看得泪流满面,我并不是因为里面的故事而流泪,而是因为我赶不上人家在专业上的造诣啊!因此我从来不满足,我现在每天保证有4万字以上的阅读,如果一天不读书我的头脑里面就是空白的。我都读什么呢?首先是报纸,我订了各种报纸,哪怕在深夜我都要把它浏览完,然后是订的杂志,我一定是浏览完,决不会甩在那个地方了事。然后才是一些具体书籍…我每天肯定要看这么多的,所以我积累了很多知识,哪怕是其他学科的,军事也好,政治也好,管理也好我都略知一二,这就是一种铺垫,一种知识底蕴,这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在无形之中辅助了你的诊疗,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疾病,才能联想到很多东西。主持人:有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您觉得中医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什么样的优势?刘:治疗急症原本就是中医的一个强项。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西医治疗急症的强项就在于它的给药方式-打针,输液,而并不在于其药品本身优于中医。我写的那本书就举了10个急症例子。其中有的高烧,有的暴痛,我都是用中医治,效果很好。现在中医急症的萎缩主要是医生的原因,医生往往用中医治不了,所以给病人一种误解,就是慢性病找中医,急性病找西医。这是因为中医医生本身就底气不足,他不敢负这个责任。比方一个高烧病人来了,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比方风寒感冒引起的高烧,仝小林也讲到“太阳伤寒,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就是麻黄汤,没什么好考虑的,一出汗体温就下来了,大量麻黄汤,关键看你敢不敢用;如果风热引起的高热,就用大剂量银翘散;如果是毒邪比较盛,可用防风通圣散或用柴葛解肌汤,当时就可以把体温控制住的,没有什么不得了。但医生就缺乏这种胆量,导致病人一发高烧就去输液打针。医生的缺乏自信丢掉了中医急症的阵地。所谓“急症”不外乎就这样!热、吐、痉、痛。我讲到那个小女孩痛得在床上乱滚,如果其他医生看,肯定是打针、输液,我就开温经汤加味,立即熬着吃。还开了药用盐炒,然后敷在肚子上,马上就止痛了。医生首先水平要高,然后是对大家负责任,认真解决病人的痛苦,这才能捍卫我们的阵地。我在基层医院什么都搞过包括外科。记得一个病例,是过年的时候,那时乡村都要用斧头砍柴,有个年轻人一斧头下去就把食指砍断了,我们就给他接,怎么能接啊,就是接接肌肉、皮肤,打个简单的夹板,他局部肿胀,我们就给他吃活血化瘀药,后来肿就消了,最后手指也接上了,后来这个病人还当兵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