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作战部队一直比英法联军少?)(4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作战部队一直比英法联军少?)(4

时间:2022-05-01 02:39:09

相关推荐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作战部队一直比英法联军少?)(4

由于清政府于10月24日、25日分别与英国、法国签订和约,咸丰帝于10月28日开始下令撤军。其时,咸丰帝在大沽一带失败后所调各地援军24000名尚未全到,南方兵勇仅到河南3000名,至于勤王之师和各地主动派出的兵勇全都半途折回了。

五、清军难以集中兵力的原因

通观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兵力调动和各次战斗中双方兵力对比,可以看到几点:(一)英法联军蹂晌之地得援兵相救者,仅京津、大沽、山海关几处。广州城陷两年,未得一兵相助,仅以民团与之对抗。英军11000余名占据大连湾,法军6000余名占据芝呆,中央政府未发一援兵,作为有守土之责的地方大吏盛京将军仅调兵1000往距大连湾五十余里的金州防堵,其余2700名则在田台庄(今营口西北)和省城1,山东巡抚调兵2000往福山防堵,另青州满营兵500往莱州为后路。区区之数,何以当大敌,结果只是隔岸观火。上海、舟山两地,清政府竟听凭敌军出人,无所举动。咸丰帝只顾自己眼皮子底下,对其它地区的失陷概不派援。(二)京歌地区为国家中枢,得援兵最多。除本处兵及直隶兵外,各地援兵(包括僧格林沁从大沽等处带回所部)几达80000。因为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各地援兵真正赶到战区的很少,绝大部份没有起到作用。(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总兵力较之英法联军占绝对优势,但在各次战斗中,并未保持这种优势。本文列出较大的战斗共十一次,除第一次广州之战、八里桥之战清军兵力数倍于侵略军外,其它各次战斗双方兵力相距不远。至于新河、唐儿沽、石缝炮台诸战,反是英法联军在兵力上占了优势。

在战役、战斗中,尽可能地集中兵力,以大吃小,是一般的军事原则。

清军之所以难以集中兵力,作者在拙文《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兵力》中提出三点原因,即清军落后的封建性的军制使清军束缚于各地,难以调动集中;清军落后的装备和交通条件的恶劣,使清军难以预定战场,快速运兵;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难以应付浩繁的军费。这三点,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剧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十多年中,清政府没有及时地调整它利于分散“治民”、难以集中御外的军制。布防极其分散、承担勤务繁重决定了清军不可能全数用于征战。京师清军在这一点上表现特别突出。京师清军总兵力达149000人,但宫廷勤务特重,前锋营负责宫廷警卫,护军营负责紫禁城的防卫和朝会、燕飨执事并启从警桦,健锐营常日备静宜园之守卫,兵力最多的步军营和巡捕五营,主要用于京师的守备和治安,此外还有内外火器营、晓骑营等。曾任兵部侍郎的曾国藩称:“"准外火器、健锐两营稍劲。”因此,在抽调20000名往通州、大沽后,竟无强师。英法联军突破通州防御,兵临北京城下时,僧格林沁称由绵勋、伊勒东阿统带的京师可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仅10000之数,胜保亦言:“城上守具欠备,且兵力尚单”。战守皆不足恃,坐待各路援军。援军不至,只得交出城门。曾国藩在此时创立了建制集中、易于征调的湘军,这在清代军制史上是一次变革。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装备和它的交通条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无甚差别,而英法军队却大为改观。在前次战争中,英海军中蒸汽动力的舰船数量很少,吨位也小,主要用于通信、交通、测量,主要战斗舰只仍为风帆动力。工业革命使军队的装备更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海军舰船基本上使用了蒸汽机(大型舰船多风帆、蒸汽机两套动力),这使得侵略军的机动性更强,军事行动更迅速。侵略军借海上优势可任意选择作战时机和地区,居主动地位。而清军则被动挨打,兵力调动不及。

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更是每况愈下。1850年起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在此前后南方的天地会和北方的捻军纷纷举出义旗,清政府每年所耗军费动辄数千万两。年年开捐,富商大户无不逃避。1853年行厘金,仍不能应付庞大的开支。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的财政已到了库贫如洗、刻肉补疮的地步。各统兵将领纷以铜尽兵哗告急,各协晌省份又往往以无款可拨上闻。调兵所需的整装银、盐菜银、车船行粮路费等等开支,已成清政府的巨大负担。因此,清政府不到不得已不会轻易调出大批援兵,尽早命各地援军开赴海口,这又致使1860年秋京缺战局危急而援兵未能及时赶到。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