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经典翼点入路显微解剖

经典翼点入路显微解剖

时间:2022-12-12 11:59:59

相关推荐

经典翼点入路显微解剖

本文所述的操作方法是经典的翼点入路方法,90年代进入国内,目前有些方法略有改进,有铣刀的话,在骨辦只需钻第一孔或第三孔就可以了,切口也可以根据病情或大或小。

丰育功教授

Step 1 头位

仰卧位,头部高于胸20°,向左旋转约30°,后仰10°,并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使额骨颧突处于最高点和视野的中心,从而使术者视线能垂直的沿蝶骨嵴到达前床突和鞍旁。以头架固定头部,若采用美制Mayfield—kees型头架,为三锥型,安置方法为:单锥位于右侧乳突上方平耳轮水平,双锥置于左侧,前锥位于左侧额结节前下方2cm处发际内,后锥位于左耳轮正上方2~3cm处,此处颞肌少,不易出血,且颅骨固定牢固。头部固定时必须避免扭曲或压迫气管、颈静脉、颈动脉和椎动脉。

Step 2 切口

典型的头皮切口起于耳屏前方约1cm处的颧弓上缘,与颧弓垂直向上5cm达颞线附近,然后弧形向前内侧止于发迹内中线处。切口可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及发迹的位置作适当变化,可向顶部、颞部或中线对侧等不同方向作扩大变化。

Step 3 切开头皮和帽状腱膜层

翼点区软组织的解剖与其他部位的头皮不同,在头皮与颅骨之间有颞肌相隔,颞浅动脉和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层,而颞浅筋膜的前1/4又分成两层,浅层(上层)含有脂肪、面神经额支和大的颞静脉,深层(下层)较厚覆盖着颞肌,并含有颞深静脉和动脉。如果在帽状腱膜下层分离皮瓣至额骨颧突,约有30%的机会损伤面神经额支。

因此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一起向前翻,待至颞肌前1/4时,应紧贴颞浅筋膜的深层,游离其浅层的浅筋膜(一层脂肪组织),使之连同帽状腱膜和头皮一起向前翻转,直至达到额骨颧弓为止,用2~3只鱼钩状弹性牵开器牵开头皮。

Step 4切开颞肌、筋膜及骨膜

沿额骨颧突上缘切开颞肌及其筋膜约3cm,紧贴颞深筋膜剥离颞肌,用干纱布填塞止血,然后向后内侧沿颞线居颞肌附着处约0.5cm切开骨膜,在额部与头皮切口平行居皮缘约1cm处切开骨膜,两处骨膜切口在颞肌边缘回合,形成三角形骨膜瓣。向前游离此三角形骨膜瓣,超越额结节前下方2cm,直达眶上缘。

Step 5颅骨钻孔

在颅骨上钻4个骨孔,第一孔紧靠额骨颧突之后、颞线之下,钻孔方向略向后下,一免钻入眶内;第二孔在第一孔的前下方3~4cm处,居眶上缘1~2cm的额骨上,一般可选择在额结节前下方2cm,此孔应尽量向前,以便更好地显露前颅窝底;第3孔位于颞线边缘冠状缝后方,它的位置决定骨窗的前后径;第4孔位于颞骨鳞部、蝶颞缝之后,居第3孔约4cm,它决定颞叶显露的范围。钻孔后应收集骨屑,以便在回纳骨瓣时填塞第2孔及其它骨孔之用。

Step 6形成骨窗

先在第1孔和第2孔处用咬骨钳或铣刀向颅底方向咬一小槽。然后用线锯将第一孔和第二孔尽可能向前锯开,以充分显露额极及前颅窝底。

在第2孔和第3孔之间、第3孔与第4孔之间均用线锯锯开 ,在锯第3孔和第4孔时,可在第4孔起始处向前作一直角弯曲,形成骨岛,一便骨瓣复位时不产生旋转移动,使固定更牢固;

在第1孔和第4孔之间可用尖嘴咬骨钳或微型磨钻磨开,注意此处的脑膜中动脉,这样整个可取下,骨瓣取下后,可根据手术需要用咬骨钳咬除颞骨鳞部,扩大第1、4孔之间的骨窗范围,以便充分显露颞极和颞前部,甚至达中颅窝底。

Step 7咬除蝶骨嵴

用尖嘴咬骨钳咬除或用高速磨钻磨去蝶骨嵴。操作时须从浅入深,从外围至蝶骨嵴尖部逐步进行,并注意眶脑膜动脉的游离和电凝处理,它是眼动脉发出的一个与脑膜中动脉的吻合支,行走于蝶骨嵴骨管内或嵌于骨质内,少数贴附于蝶骨嵴内板上。

将 蝶骨嵴尽可能磨平达到与眶后壁平齐的程度,以使充分显露外侧裂。

Step 8切开硬脑膜

环绕外侧裂半圆形剪开硬脑膜。

然后将硬脑膜向前翻转,覆盖在蝶骨嵴上并悬吊或缝合于颞浅筋膜或骨膜上 。这样可保证从蝶骨嵴至脑底不阻挡视线,在额叶、颞叶和蝶骨嵴之间形成一个尖端向下的园锥形空间,沿此空间可到达鞍区和颅底各部。

Step 9沿侧裂进入脑内

在外侧裂附近,逐步牵开和抬起额叶,直至见到嗅神经。然后沿前床突向下显露外侧裂池和颈动脉池,并隐约见到蛛网膜下方的视神经和颈内动脉.

向内侧打开视交叉池、终板池

释放CSF,使脑压下降,并充分松解额叶和颅底各脑池之间的蛛网膜联系,使额叶由于重力和脑自持牵开器的轻轻牵拉而被充分掀起,此时从鸡冠、筛板、鞍结节、前床突至视神经的整个前颅窝底已完全暴露,从而形成了到达鞍区的锥形空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