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孟子解读》向死而生

《孟子解读》向死而生

时间:2022-02-24 09:57:41

相关推荐

《孟子解读》向死而生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宋,于 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 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 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 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 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 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这则故事有三个值得分析的层面。

第一就是守孝三年的这个儒家所制定的道德标准。有些人会觉得是愚昧,有些人觉得教条。

但是纵观世界,所有的宗教都对死亡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民族信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便到哪个没有文字的部落里,对死亡都是有着特殊的仪式。有些人会觉得有信仰是很酷的一件事。但是信仰不是简单的一句我信上帝,我信佛祖。而是贯彻一套思想体系。宗教和哲学是矛盾统一的。

儒家所宣讲的,乃至是孔子之前就流传下的这套对死亡的态度,真的是说明儒家是以人和核心。为什么要用三年接近于刑罚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呢。就是一种清修。是人生的暂停键。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思考死亡,去思考过去和未来。这三年如果不吃肉也不穿好衣服,但是吊儿郎当,一副散人的模样,这也不是一种孝的状态。所谓的不吃肉,不穿好衣服。而是在减少自己的欲望,从口腹之欲开始,到权力之争,甚至是战争。谁说三年守孝他不吃肉,但是发动对别国的侵略战争,或者是党派斗争呢。那就是吃人肉了。

这三年的减速,首先,是要哀悼亡者,对他要有感恩。人与人之间是有交集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死后,世人对他的评价,那么是不是该想想,自己死后,会得到怎样的评价,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变化呢。如果造福一方,那么不用宣扬,也是人们自发的由衷的哀悼。如果是霸道的豪强,就是强迫乡亲们哭,他们回头就会笑出来。死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在生者未来的路。

死亡还是一种解脱,我们会真的看到,什么都带不走,金银珠宝带不走,锦衣玉食带不走。那么是不是该有一份自己对世俗追求的重新定位呢。当然我不会反对对财富的追求,但是有些人的财富真的是靠掠夺而来,从别人手里抢来的东西,到自己这里是剩余的,这是违反道德的。死亡是一个定价器,标注着社会的价值体系,也标注这自己的追求。

在今天,很多人会说这套思想陈旧,现代化生活真的是快节奏,三年的减速期对自己真的是一个考验,可能三年减速后就被淘汰了。我们要看时代的不同,在春秋战国的年代,真的可以说是过年吃一顿饺子,生产力并不是太高。而已只有达官贵人才有必要戒肉。人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不同的,我们今天的白领,工人,农民,商人,都是社会运行的必要环节。而有些上层建筑的人,简单的说是用财富创造财富,用权力创造财富的人,特别是在古代,王权,君权很难受到控制的时候,他们的欲望可能是无穷大,这样的人是真的必须要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社会才能平稳的运行,而先人的死亡,就是自己的一个思考的窗口。

今天三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太宝贵了,但是三天的时间总是有的,真的去思考死亡,会对自己未来的路有一个方向的指引。就像《向死而生》这本书的标题一样。我们的生命里,有些是解答题,我们并不知道答案会是什么,而有些是证明题,我们已经知道真理,道理,真相就在那里,我们要想如何的向正确目标一步步前进。死亡绝对是一个证明题,让我们去想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到那里,生命在这个层面上,就是一次告别的准备活动。

很多人忘了人生中会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所以会变得很迷惘。那些贪官污吏,那些贪婪者,他们的目标是一千万变成一个亿,这个眼前的魔障会阻碍他们对死亡的敬畏,所以会持续的犯错。当被抓的时候,才看见一些的幻影泡沫的破灭。

就算在没有死亡的今天,我们也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第二点,孟子引述的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这是儒家对自然境地的推崇,风是大自然的安排,是一定程度的天道。是自然规则。人遵守天道,才可以无欲则刚。这是君子为什么坦荡荡。而小人必须要有根基,有一个着力点,内心就不会真正的自由。孟子相信道德的约束,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君子,是不会被染黑的,那就只剩下近朱者赤了。

这也延伸到第三点,当大臣们都反对世子守孝三年的时候,孟子不让他去辩论,因为这根本不是辩论,对于大臣来说,吃肉是一种欲望,是自己的财富。你让他们遵守,等于是从他们兜里抢钱,他们当然会激烈的反对。很多的道理听着很有用,但是不能出会议室,就是一群理论家在辩论,而落地就是去抢别人兜里的钱,当然处处受阻了。辩论有时候是达不成共识的,只有胜者和败者。败者不服气,觉得你赢了,是因为你的官大。那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孟子让世子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知行合一。不去辩论结果,而是我先给你一个答案,让你看到,我先做到这一步,事情会有这样的变化。大臣们一看世子如此的道德约束,自己也会慢慢的尊崇。很多的东西不能实施,就是弱势方一看,你都做不到,凭什么让我做。最明显的就是教育,老子把孩子的标准都设定成圣人和天才,但是自己却下班就玩手机,孩子心里会不服气。

知行合一,是两条腿走路,有时候知道在前,有时候实践在前。这两者一定要有同频的前进,相同的方向。有些人是道理全都会,但是行动的那只脚不肯迈出一步。这个人就是劈叉的状态,重心不稳。有的人行动派,但是没有理论的支撑,不去思考为什么事态和发展到这一步,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就是一个人单腿乱蹦的状态,那只脚不落下去,早晚会摔跟头。

11月25日08:27:4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