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挥毫狂写大师山——何加林太行山写生作品

挥毫狂写大师山——何加林太行山写生作品

时间:2018-12-30 22:26:24

相关推荐

挥毫狂写大师山——何加林太行山写生作品

太行山大师山

狂写大师山 38X65cm纸本水墨

《太行山》

文/何加林

太行谷底起云烟,

岭上初黄晓色鲜。

十里长沟皆画客,

皴擦点染出毫巅。

这是一首前年在太行山写生时经过高家台写的一首诗,从诗中看,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其实我当时真实的心态是:来高家台写生的人怎么这么多,估计我是不会到这里“凑热闹”的。可才过了二年,怎么也没想到,我竟还带着六十多个学生来到这里,而且一呆就是二个星期!

高家台秋色图 38X65cm 纸本水墨

太行山石崖 38X65cm 纸本水墨

写生团于高家台山静福芳小院

高家台,因地势偏高如台而得名。这地方不大,村中不过几十户人家,石屋依山而筑,石阶、石桥、石基、石墙、石瓦头,给足了太行山石头多的面子。我们住在村书记杨增福家,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小院,干静舒适。说起这杨增福,个子不高胖呼呼,热情实在,只要我们提要求,他总是操着类似山西口音的河南话说“好”。他这小院子门楼上有一个匾,上写“福静山芳”,起先我没搞明白什么意思,以为出自某个兆典,后来他告诉我说,这里头的福是自己名字里的,静是女儿名字里的,山是儿子名字里的,芳是老婆名字里的,所以才这么写的。我这才恍然,但他总觉得福静二字谐音不吉,叫我帮他改一下,还请我帮他撰幅对联配上。我想了半天,把横幅改成了“山静福芳”,觉得这样意思比较对,然后又撰了幅打油联送他。上联:挂壁山雄高家台此处幽静,下联:太行福地石板岩四时芬芳。既把地理位置点出,又隐含了他家人的名字,杨增福心里那个乐呀。

太行山高家台山静福芳小院

山静福芳左居 38X65cm 纸本水墨

画家村远眺 38X65cm 纸本水墨

高家台远望 38X65cm 纸本水墨

秋到高家台 38X65cm 纸本水墨

何加林老师现场指导学生写生

仙峡谷 38X65cm 纸本水墨

在高家台写生,时值高秋,风清气朗,庆幸自己远避了京城雾霾的袭扰,可以大口的吸吮林泉烟霞。太行山我来过多次,也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特点各有不同,每次涉足感受也不一样。高家台,上有穽底,下有石板岩,村落没有穽底古老,人口没有石板岩多,其可画之处只有村中一处小沟两侧的断崖、老屋、古树。平日里,这沟两侧蹲满了艺校的学生,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画水粉写生,乍看过去,显得稚嫩、娴熟和概念,而这些学生恰又是艺校老师们要求达标的那种类型,他们只画眼晴看到的东西,想方设法把型画准、把色彩画的真切而有套路,只有个别学生不循规蹈矩的画些自己的感受(这让我想起了学院式教育:把所有类似于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聚在一起,然后让他们更加循规蹈矩,最后通过学院教育,产生出一大批标准件,即标准审美、标准技术,而最后成功的倒是那几个不循规蹈矩的人)。此外,偶尔也有几个成年画家支起大画板,大笔挥挥,架势不小,仔细一看,或时下流行套路,或某画家画法,或死抠死描,笔墨粗鄙,画格浅俗,也是画眼观之物或重复肌肉记忆,这真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时代。看着这些,倒也为自己不在这一谜局中而庆幸,为自己这些年力争“去学院化”而快意。

看山偶过蟒岩村,

四壁危崖石作门。

红柿悬枝馋画客,

巧拈秃笔点秋痕。

石板岩乡 38X65cm 纸本水墨

日暮中之高家台 38X65cm 纸本水墨

高家台写生 38X65cm 纸本水墨

何加林老师的夜间指导授课

蟒岩村,一个山型如巨蟒盘卧的古老村落,是三年前为去岳家寨匆匆路过而一直牵挂的地方。主要是这个村寨分东西相望的两个山坡,不论坐在哪里皆能看到对方,都有景可画。从任何角度看,其构图都很别致,无需担心仰视带来的困惑。这里远离尘嚣,宁静而干净,漫山长满了柿子树,这使我想起了三年前我们在村边摘採柿子的情景,彼时竟有学生折断了一个树干,显得有些是过火。而这次大家摘採的则是一种叫“软栆”的野柿子,看上去很黑,只有栆子般大小,甜而微涩,据说是柿子的鼻祖。这里的村民性格温和热情、质朴老实,对我们十分友好,任我们在他们家门口胡乱折腾,还为我们沏茶煮面,在这个充满铜臭味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朴实和干净。最后我们每个人都现场画了不少写生,可谓收获满满。赞了,蟒岩村的老乡们!

蟒岩村北望 38X65cm 纸本水墨

何加林老师现场写生示范

西井山 38X65cm 纸本水墨

虹峡关远眺 38X65cm 纸本水墨

东望蟒岩村 38X65cm 纸本水墨

在太行山,与蟒岩村相隔相望的是岳家寨,几年前虽匆匆走过,印象甚深。为了故地重游,我们在主道被封的情况下,由杨增福与石总亲自为我们驾车,绕着太行山的盘山道经过耸拔的西井山迂回前往岳家寨。在路过西井山的路上,山道崎岖,坡陡路险,坐在车里两腿都会发虚,深怕坠入万丈深渊。四围望去,峡谷深邃,群峰峭拨,深秋的季节,红黄的叶子开始发暗,山风一吹冽冽作响。要不是那条去岳家寨的主路封道,我们哪有眼福看到眼前奇险壮阔的山景。西井山村散落在山顶的各个弯口上,一转一个景。近观楼田跌宕,远望群峰競雄,每个村子都可从多种角度入画,我画了十几张速写仍意尤未尽,若不是赶路,真想在这多呆一会儿。

太行山西井山村落

何加林老师与学生一行在太行山西井山

尚港村写生 38X65cm 纸本水墨

何加林老师在尚港村速写示范

虹霓村 38X65cm 纸本水墨

水断村写生 38X65cm 纸本水墨

当我们赶到岳家寨时己近傍晚,因地处高崖,太阳仍未落去,远观岳家寨,如一艘航母横空而立,寨下悬崖万丈,四周群山环抱,山坡红叶遍野,在夕阳的照射下,血红血红的。寨中建筑就地取材,以石建屋,寨分上寨下寨,遥相呼应,甚具规模。据传,当年岳飞的儿子岳霖曾避难于此,并在此生息繁衍,岳家寨因此得名。寨中有红丝榔树一棵,上悬挂一牌,说的是当年岳霖被追杀到这棵树下,大树显灵吓退追兵的故事。离寨不远的山边,建有一座不大的岳家庙,上供岳武穆神像,威武庄严。寨中居民皆姓岳,由于这里地处偏远,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了。我遇到几位年长的,发现他们都很相像,浓眉大眼,五官端正,鼻挺口阔,脸色红润,似乎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当年岳飞英武俊朗的影子。时间短促,我支起了画板,急忙画起了水墨写生,还没画完,天已黑了。下山的路依然难行,摸着黑,车灯在大山中盘照,尤如螢火一般。没多久车上已有人打起了鼻息,看着他们疲惫的样子,我静静默颂着二年前来此写的一首七律《岳家寨》:

岳家有寨太行东,

处处断崖悬碧空。

白石屋前言子孝,

红丝榔下传精忠。

靖康雪耻惊天地,

武穆英魂泣鬼雄。

秋树如花当血祭,

群山共唱满江红。

太行山岳家寨百年红丝榔树

太行山岳家寨村落

岳家寨 38X65cm 纸本水墨

此番太行山写生,我自然是带着目的来的。两月前在甘南扎尕那的写生,体悟到写生的概括性和非状物,特别想通过此次写生能够得到延展。不想,地貌一变,画法就不得不跟着变了。在给学生们上课之余,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以写意的手法去表现太行山雄伟的山石,如何用意象的手法来书写村落的形态,然后用落地的示范让学生们从观念到行为去掌握和表达这种想法。太行山山石结构清晰,层层叠叠,山势推叠起伏明显,高低跌宕,一不小心很容易被其物理的外表所诱惑,画出陈旧的皴法来。于是,我在写生时先概括后提炼,左右穿插,力求纵横有致,推叠倾让,左右盘转,上下勾斫。使画面既以书写去,又不失机杼,且色墨混用,浑然有致。如此以另类视角观察对象,以内心触碰自然,所绘图像自不会与他人重复,亦不会重复自己,更不会重复自然了。然而,仅这样也不是目的,我一直试图挣脱状物与常理,用不同于古今的山水观念去表达自己的一种心像,又不失笔墨与文心,这也许只是理想。

在高家台的写生很快过去,临行之时,接待方之一的石总又将我带到一处储藏崖柏的地方,让我选几件带回北京。面对那些奇形异状的崖柏,说不出是喜欢还是赞叹。生命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延展,竟可以如此这般地凝固在瞬间,假如画呢?是否也能如此美丽而永恒?一方面,为生活在悬崖峭壁上的生灵、也为石总质朴的热情所感动;另一方面,真心希望它们依然盘卧在那高山之上,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和力量,它们是太行山之子。

太行山上港村写生 38X65cm 纸本水墨

太行山苇水村写生 38X65cm 纸本水墨

太行山下山夜路

离开高家台,驱车前往郭亮村,三百多公里的路程,由于开错了道,到了郭亮村已经傍晚。老朋友李耀东早就等候多时了,他在郭亮搞了一个写生基地,经常为前来太行山写生的朋友提供方便。二十年前是他第一次邀我到了此地,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太行山的雄伟和壮阔。之后我又随卓鹤君导师一行到过这里,也是李耀东安排接待。记得当时,在一个暮色降临的傍晚,我独自向山郭的纵深处走去,眼前一座似铁一般的黑色大山突然升腾在我眼前,那种神秘和力量从未感受过。于是第二天我引领着大家再次前往,当转过一道山湾,蓦地,一座沐浴金色晨曦的大山耸拨在我们的眼前,大家兴奋不已,齐声高呼“大师山”!后来,我带学生来此地写生,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师山的奇伟。此番来到郭亮,借着暮色我又重温了往日的神秘,并且于第二天一早再次来到它的面前,就像故友重逢一样,心中默默祈福并提笔写去,时间不长,二幅写生一挥而就。面对如此壮阔的太行山,我已不能用画笔去描绘了,她是我生命中伫久不衰的精神偶像,也是我岁月往复的心灵止归。正是:

太行雄阔步时艰,

跌宕嵯峨未可攀。

十八年前曾拜此,

挥毫狂写大师山。

(完)

2001年何加林老师带学生写生于太行山大师山

何加林老师于太行屋脊

太行山南坪远眺 38X65cm 纸本水墨

大师山 38X65cm 纸本水墨

太行山高家台山崖

何加林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