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凌宗伟:教育常识辨伪

凌宗伟:教育常识辨伪

时间:2020-09-08 13:59:30

相关推荐

凌宗伟:教育常识辨伪

最近,许多专家都在呼吁教育要回归常识,有的专家还罗列了一系列的“教育的常识”,并“分类”剖析,然后再分类“指导”。其实教育常识并没有专家们说的那么繁复。我认为最基本的常识就是使人成人,帮助个体形成健全的人格。背离了这一点,就背离了常识。

如果从培养人,发展人的立场来看,现实中我们奉行的许多“教育常识”,往往是背离教育价值和教育规律的,甚至是害人的。

比如,我们会在“存在即合理”的常识下,呼吁人们宽容那些超大规模学校和考试工厂,因为它们满足了许多人的升学需求。类似将教育等同于升学的这些“常识”,往往使我们抛却了教育的本真,无视学生的当下,反而去为孩子的“未来”不择手段。比如排名,比如鼓动学生争第一。在这样的常识下我们选择性地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而这事实才是真正的常识——第一只有一个,人人第一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求学生争第一,其实就是制造失败。学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升学第一”的常识下,不断地让学生失却了自信,慢慢走向堕落,走向失败的。

再比如“爱生如子”之说也是有违常识的。康德认为人类是世界上唯一需要教育的,教育是使幼小的一代慢慢成长的过程,因为有了教育,人才能成为独立活动的人,当然这教育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幼儿降生以后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必须依赖成人的保育、训练和教养。父母出于亲情与成人的责任而教育子女;教师则出于专业和成人的责任教育学生。可见生与子、师与父的区别在于专业与责任的区别。因为这样的区别,“爱生如子”就值得商榷了。尽管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他们的教育都是为了使人成人,但他们在方式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上还是大有区别的。这区别,就是由“生”与“子”的区别决定的,当然也是由父母与教师的不同身份决定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众人皆知。但这也是有违教育的价值和取向的。借用我的朋友刘尔笑的观点:父子关系在儒家传统中是属于“天合”。“天合”的父子关系具有不可逆性。在此不可逆性中,儿子要顺从父亲,才符合儒家极为看重的“孝道”。若学生对教师也是如此,将有可能导致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门户之见。我们常把 “亲其师, 信其道”作为一种正向的观念,学生美教师所美,经由教师,走上学问的道途。但其也存在着需要超越的维度。“亲其师,信其道”既可使学生由亲密师生关系出发谋求更高的学问追求,亦有以教师本人为权威之隐性不足。所以,“从游”的师生之亲密,有可能导向学生以师见为己见的后果,在对教师的尊重与爱戴中,偏离了对整全知识本身的追求。

还有文化传承的常识,也是需要斟酌的。因为我们总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混为一谈,这也是有违教育常识的。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的文化传统更是如此,比如媚上,比如愚忠、愚孝等等,搞不清文化传统中的不足之处,就会在今天堂而皇之地上演宣扬“埋儿奉母” 的闹剧!

总之,当我们大谈教育的常识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厘清这些常识的真伪和价值,否则我们就可能在错误的常识引导下越走越远,从而将我们的教育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来源:《今日教育》12期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