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九儒概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蔡氏的渊源

九儒概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蔡氏的渊源

时间:2020-06-01 15:23:31

相关推荐

九儒概略——福建省南平市建阳蔡氏的渊源

九儒概略

建阳蔡氏的渊源

要说蔡氏九儒,得先谈谈潭阳蔡氏;要说潭阳蔡氏,得先说说姬叔度。

由此上溯,眼光直抵周王朝,那是周文王、周武王时代。

姬叔度是周文王的第十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武王灭商后,封姬叔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姬叔度是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因而,世人称他为蔡叔度。

蔡国灭亡后,蔡国人继续居住以济阳为中心的上蔡、新蔡、下蔡一带,所以蔡姓的郡望很单纯,有“天下蔡氏出济阳”的说法。济阳蔡氏是大家族,历史上人丁兴旺,名人辈出,长盛不衰,因而后世绝大多数蔡氏都奉其为大宗或正宗。蔡氏家族也就以“济阳蔡氏”作为中华蔡氏的总堂号。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有这样的一句话:“自秦朝以后几百年,蔡氏族人多居住河南济阳,因此称为济阳蔡氏。济阳是陈留分置之郡,据此可证,时蔡氏族济阳,蔚为望族。”如今,麻沙镇水南村的蔡氏大宗祠就有镌有联句:济阳蔡氏家声远,家学心传世泽长。

西晋以后,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苏、浙江地区。到了唐乾宁四年(897年),光州固始县的蔡炉为了躲避唐末中原的战乱,来到了建阳。

彼时的中原,狼烟四起,王潮突奔南下,已接管泉州,坐镇福州;汀州刺史钟全慕、建州刺史徐归范携带户丁田粮册籍,也亲赴福州请求归于王潮麾下,听其节制;其余山岭海岛的二十余股地方武装势力也闻风来降。王潮占据福建五州之地,称雄一方。乾宁三年(896年)九月,王潮升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王潮执法严正,不徇私情,只可惜掌管福建不太久就染病不起。去世前,王潮授命弟弟王审知执军府大权。

相对于战乱的中原,王氏兄弟治理下的福建显得和平与安宁。

蔡炉生于唐宣宗大中年间,拜凤翔节度使,再任东昌刺史,唐昭宗时被谪贬,从王潮的部众来到了福建。

与蔡炉同时进入福建抵达建阳并定居下来的有少府刘翱和河西节度使翁郜。

刘翱是蔡炉的妹夫,官职是少府,即县尉。唐代的县令称明府,县尉是县令的佐官,称为少府。

河西节度使翁郜也一同来到建阳。据载:(翁)郜字季长,祖居长安,唐末授调,渡江入闽,同属舅刘翱带领三十六姓到闽地,始居建州崇安镇,再迁建阳考源(建阳市莒口镇焦岚村的一个自然村),复迁莒口。刘翱和翁郜是亲戚,但上文所

说的“属舅”不知是何关系,而书坊乡《贞房刘氏宗谱》记载则更明确,说翁郜是刘翱的妹夫:“(刘翱)于唐昭宗干宁三年(896)镇守建州,领散骑常侍……。时中原扰攘,公以荣禄大夫、彭城郡开国公致仕,遂与妻兄蔡长官炉、妹夫翁节度郜、弟金吾将军翔、将作监豳渡江入闽,各择第而居。”

莒口有座山岭称佛迹岭,是禅宗圣地,马祖道一曾卓锡传法于此。唐咸通年间(860-873年),翁郜奏请敕建禅寺于佛迹岭。禅寺建成后,翁郜撰写碑记。翁郜写碑记的时间与蔡氏研究的一些文论记载的入闽时间有出入,有待进一步研究认定。

蔡炉进入福建到达建阳又朝西行进了一段,抵达麻沙,定居麻沙的水北。蔡炉的妹夫刘翱抵达麻沙后定居麻沙的渡头,也水北。根据后来蔡元定读书的显庆堂来推测,刘、蔡两家都选择了麻沙那片山南水北的朝阳面定居下来,刘家住麻沙的水之头——西面,蔡家住麻沙的水之尾——东面。

建阳的蔡氏由此繁衍,最辉煌的时代是蔡家的四代出了九位大儒,注了三部经书。天顺七年(1463年),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郑佑出资修建庐峰书院的东西庑,同时书院左右悬挂两块匾,分别是“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如今,“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已是公认的对建阳蔡氏文化史上功绩的精当评价之语。

据族谱载,建阳蔡氏渊源如下:

一世

蔡炉,字延器,唐末入闽,是为建阳蔡姓始祖。

蔡炉原是光州固始人,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年),妻子闵氏。

明朝万历年间的建阳县教谕何乔迁(后官至大理寺评事)《潭阳文献蔡氏卷引》中记载蔡炉是弋阳郡人。固始人和弋阳人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何乔迁说的弋阳是河南弋阳郡,不是如今江西的弋阳县。隋初的时候,弋阳郡称为光州;隋炀帝的大业初年,改光州为弋阳郡;唐王朝建国后,又改弋阳郡为光州;到了唐玄宗的天宝

初年,又改光州为弋阳郡;肃宗乾元初年,又恢复为光州。宋朝仍称光州,也有称弋阳郡及光山军。总之,弋阳郡与光州两个代号不断地变换。

弋阳郡下,有一个县叫固始县。固始县隋代、唐代、宋代都隶属弋阳郡,到了元代隶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蔡炉聪明颖悟,博通经传,遍览诸子书史。乾符四年(877年)领乡荐,次年中进士。任德州知州,再迁东昌刺史。乾宁二年(895年)以守郡功,加升凤翔节度使。任建阳县长官后,为政宽仁,屡巡劝农,兴教育才,很得民心。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蔡炉择居建阳麻沙。(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八年(943年),蔡炉去世,葬于建阳市麻沙相辞岭排山。当地百姓俗称母鸡岭。据明代风水书籍《地理人子须知》记载,蔡炉的墓穴为“螺蛳吐肉穴居肉”,已预示着“九世九贤出”,从第九世开始,将有九位贤人出现!

生一子,蔡銮。

二世

蔡銮,字翔程,妣刘氏,生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卒于五代十国的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52年)。乾宁二年(895年)领乡荐,授建阳县尉。实际上,蔡銮到建阳任职的时间比父亲蔡炉入闽的时间早两年。据此推测,蔡炉入闽后,儿子任职的建阳成了不二的选择。蔡炉到建阳后为建阳长官,蔡銮为建阳县尉。王氏兄弟掌治福建的时候,蔡氏父子则治理建阳。王氏兄弟开发福建是福建历史的大事,蔡氏父子治理建阳也有开创之功业。建阳县志上,唐代的县令只记载一位,就是蔡炉。

蔡銮生七子:柏、梓、桂、松、樟、桧、梅。

三世

蔡銮的七位儿子习武学文,堪称人中之龙,像蔡桂、蔡樟、蔡松、蔡梅,都是出类拔萃之辈。

蔡桂、蔡樟以勇武著称。蔡桂,强毅勇敢,面对刀锯,眼睛不眨。蔡樟,有勇气,刚毅不屈,他崇拜的偶像是纵横家苏秦、张仪,后来,征战中,蔡樟死于沙场。

蔡松和蔡梅则文韬武略兼备。

蔡松(897-935年),字廷茂,既好学又勤学,而且记忆力惊人,能够把听见的看到的迅速记下而且不会遗忘,写文章挥笔立就。五代十国时的后梁贞明二年(9),十八岁的蔡松领乡荐,次年进士及第。曾任江浙御史监察。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蔡松因为担任御史监察时敢于并且勇于纠劾,立下了功劳,擢升为考功员外郎。考功员外郎是吏部考功司的官员,考功司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郎中从五品上,负责京官考课;员外郎从六品上,负责外官考课。蔡松任考功员外郎意味着可以对京城以外的官员进行考察、监督,职权范围极大。后唐天成二年(927年),蔡松被任命为行营参谋使,提举京城。长兴三年(932年),蔡松行营参谋的位置之上建立奇功,明帝李嗣源御笔任命蔡松为天威节度使,节制浙江、江西、福建,兼都督军马。清泰二年(935年),蔡松去世,葬麻沙水南的陈墩。

蔡梅(903-965年),字廷和,博学强记,手不释卷,口不绝吟,精通六经,胸有雄才大志,却言行谨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蔡梅因为深明六经、德修行谨而应诏担任邵武司户参军。吴越清泰二年(935年),蔡梅出任单州团练使。天福十二年(947年),因为统率指挥军队立下功劳,升任观察使兼督军马。乾祐二年(949年),又因统率指挥军队作战立功,升任御前右军都统制,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加封少保。遇明堂大礼的时候,蔡梅的祖父蔡炉、父亲蔡銮也被一并加封——赠祖父蔡炉少傅,父亲蔡銮少保。蔡梅可谓光宗耀祖。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蔡梅去世,葬麻沙水北梅园。生子一,蔡炀。

四世

蔡炀是蔡梅的儿子,像一个隐者。

蔡炀(935-999年),字刚直,蔡氏家谱对他的记载是:风采凝重,操履直纯,处贵犹贱,处贵若贫。蔡炀是一个把富贵生活过成隐逸清淡生活的怪人。宋真宗征聘蔡炀出仕,蔡炀却自言自语地说:吾岂事王侯云乎哉?让人想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生子二,克铭、克顺。

五世

蔡克顺(957-1032年),字秉柔。蔡克顺遗传了父亲蔡炀那种不求仕进的基因,他博学强记,待人恭俭,禀性清异,志趣高远,节操坚定,无意功名。蔡克顺生了六个儿子,次子蔡仁。

六世

蔡仁(972—1049年),字广爱,咸平元年(998年)领乡荐,次年中进士,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知寿州,天禧二年(10)升御史兼直贤院学士。景祐二年(1035年)除参知政事。庆历元年(1041年),特拜枢密使。妻游氏。卒于皇祐元年(1049年),遗表上闻,皇帝辍视朝一日,谥文敏,敕葬麻沙镇北象鼻山。生有两个儿子,伯禧、伯充。

(注:蔡仁担任的参知政事即是副宰相,据《宋史》记载,景祐二年,确实有姓蔡的任参知政事,但不是蔡仁,而是蔡齐,有待进一步确认,史载:蔡齐自枢密副使加礼部侍郎,盛度自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加礼部侍郎,并除参知政事。)

七世

蔡伯禧(《蔡氏九儒书》写为蔡伯僖),字德广。是一位神童。《诗词总龟》记载:福唐(福建)的蔡伯禧,四岁时就对真宗诵书,授校书郎春宫伴读。那时,蔡伯禧真正的年龄还不足三周岁,所以称他为三岁神童。真宗赐蔡伯禧一首诗,诗曰:

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资。

初能学步来朝谒,方及能言解诵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千里有前期。

蔡伯充(《蔡氏九儒书》写为蔡伯克)是蔡仁的次子,字德宏,轻视富贵,乐于贫贱,隐居不仕。他墓碑上题的“有宋五二处士蔡公之墓”是朱熹的笔迹。伯充生子蔡谅。

八世

蔡谅,《闽中理学渊源考》有一条记录,专写蔡谅:

国录蔡守信先生谅。

蔡谅,字守信,家建阳……伯充生谅,绍圣四年荐乡贡,入太学,除大名司训,擢太学录,崇宁间表劝徽宗以刚仁勤俭,又语蔡京曰:“清慎正直,宰臣之度。司马光、吕公著,何等人品?而目为奸邪,且镌之石也!”京大怒,即弃官归,寄傲云谷、西山间,自号首阳居士。

蔡谅绍圣四年(1097年)领乡荐,到太学学习,后担任大名府的教谕官,又被提擢到京城的太学任太学录。这个蔡谅,当了京官,看不惯君王和丞相的所为,直言进谏,引得蔡京大怒,于是弃官而去,建阳莒口的西山、云谷山间过着逍遥云水的日子,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首阳居士”的号,真是一个“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儒家典范!

从第十世开始,蔡氏家族连续四代出了九位大儒,九位大儒又有三位注释了三部儒家的经典,获“五经三注第,四世九儒家”之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