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中国古代“四大神器”下落之谜 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四大神器”下落之谜 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2022-02-03 19:08:00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四大神器”下落之谜 科学家: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无数奇珍异宝。在这些奇珍异宝中,有4件珍宝可称作“四大神器”,它们分别是禹王九鼎、和氏璧、轩辕宝剑和永乐大典。经历无数岁月后,这“四大神器”如今在哪里?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成为华夏历史上的千年不解之谜!

1、禹王九鼎

大禹建立夏朝以后,收集天下九州之金铸成九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珍异宝刻于九鼎之身,象征着九州大地,镇压一国之气运,也被称为“禹王九鼎”。

禹王九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传承两千多年后忽然消失了。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在寻找着九鼎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找到。

夏商时期,鼎是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把“鼎”作为王权的象征,后人也将古时候的政权争夺叫做“问鼎中原”。

《史记·周本纪》中说:周赧王死后,秦从雒邑将九鼎搬到了秦国。但《史记·封禅书》中又说:周朝气运衰落,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就已经不见了踪迹。连《史记》这样的正史在不同的章节对九鼎下落的记载都有出入,更为禹王九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到了汉代,班固在《汉书》中说:公元前327年,禹王九鼎被沉没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派了上千人在泗水中打捞,也是无功而返。之后,禹王九鼎的下落就更加难以考究了。

禹王九鼎在《史记》等诸多典籍上都有记载,是无可置疑的史实。关于禹王九鼎的下落之谜,现代史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当时周王朝衰落,国库空虚,周赧王经济窘迫,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他把九鼎融化了,重新铸造成钱币后拿去还债了。清代史学家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就提出了这种观点。

第二种是当时的周王朝处在崩溃边缘,四方诸侯又对禹王九鼎虎视眈眈。周赧王害怕诸侯在夺鼎之争时伤到自己,就把九鼎沉入泗水,对外谎称九鼎失踪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了秦始皇泗水捞鼎,却无功而返的故事。

第三种说法是禹王九鼎的确被秦始皇得到,并作为陪葬品和秦始皇一起埋入秦始皇陵了。小编倒觉得这个说法比较可信,随着秦始皇陵的发掘,禹王九鼎必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2、和氏璧

和氏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玉,当年秦昭王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向赵王换取和氏璧,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不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却神秘地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秦始皇将它制成了传国玉玺,被丞相李斯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成为中国历代皇权正统的凭证。

自秦以后,历代帝王都将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奉若奇珍,视为国之重器。凡登大位者都以此玺为凭证,象征其“受命于天”。两千年来,古代王朝不断更替,致使传国玉玺多次易主,直至杳无踪影,令世人惋惜。

秦末战乱,秦君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成为汉朝传国之宝。西汉末王莽篡权,将玉玺据为己有。此后,传国玉玺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历经战火,辗转相传。直到后唐废帝李从珂持玉玺登楼,传国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关于和氏璧的下落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和氏璧并没有被制作成传国玉玺,而是作为陪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内。如果是这样的话,有朝一日我们或许还能一睹传世宝玉的风采。

另一种说法是项羽攻入咸阳,掠夺宝物,和氏璧就在其中。随后爆发了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又让和氏璧下落不明。

3、轩辕宝剑

轩辕剑是传中的神兵,相传是轩辕黄帝采首山之铜所铸,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拥有无穷神力,是一把斩妖除魔的神剑。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於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可见历史上的黄帝确有一把佩剑,将之称为轩辕剑也并不为过。

作为黄帝的佩剑,轩辕剑被后人神话,誉为“上古神器”之一。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轩辕剑的存在,被吹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轩辕剑,都觉得它是传说中的神物,并不是真实存在。其实在小编看来,轩辕剑没有那么神秘,只是一把普通的剑。

在诸多战国名剑出土之前,人们很难相信古人有如此高超的铸剑技术。1965年12月,湖北江陵一座楚国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把古剑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这把剑的剑身不但没有任何锈迹,而且锋芒依旧,甚至还有人被剑锋割破了手指。通过对剑身8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欧冶子铸造的越王勾践剑。

相传皇帝将轩辕剑传给了大禹,所以也被称为轩辕夏禹剑。大禹之后又将剑传给了商汤,再后来就再没有出现过轩辕剑的消息了。

4、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命人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历代典籍于大成的超级类书。按照朱棣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从古自今所有的事物都被记载于书籍之中,如果将这些书籍按照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以后要查阅什么事就如同探囊取物一样方便了。

《永乐大典》中记载了我国数千年来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丰富资料,全书22877卷,约3.7亿字。在当时英国人编著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没有之一。

嘉靖四十一年,皇宫发生大火,嘉靖皇帝命人抢运《永乐大典》,才让《永乐大典》逃过一劫。为免不测之虞,嘉靖皇帝命人抄录了副本。然而就在副本即将成书之时,嘉靖皇帝死了,《永乐大典》正本也随着皇帝的死离奇失踪。

要知道《永乐大典》正本有一万多册,放在那里就跟一座小山一样,为什么忽然不见了呢?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史学界也称其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疑案。”就连乾隆皇帝都说:“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简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可见他对不见《永乐大典》正本的失落。

关于永乐大典的下落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是《永乐大典》成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和皇帝一起葬于永陵之中。明代一直就有把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书籍随葬的习俗,那么《永乐大典》随葬于永陵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我们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这部旷世巨著的全貌。要知道,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永乐大典》副本不是被烧毁就是散落世界各地,现存的所有《永乐大典》副本加起来还不到正本内容的5%。

第二种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末清初,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攻入北京时已经被烧毁了。顾炎武在《日知录》就表示《永乐大典》正本“全部亡佚”。郭沫若也说,《永乐大典》的正本与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与皇史宬。明亡之时,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也可能被烧毁了。

如果您对中国古代“四大神器”的下落之谜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