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史说新语 世纪争霸:太空军备竞赛诱发苏联解体

史说新语 世纪争霸:太空军备竞赛诱发苏联解体

时间:2023-11-26 02:40:54

相关推荐

史说新语 世纪争霸:太空军备竞赛诱发苏联解体

/12/11 11:54:37,史林拍案

-

【导言】太空竞赛是指约从1957年到1980年代末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开发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人类登月等空间探索领域的竞争。

1926年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设计了第一枚应用液体燃料的火箭。戈达德的成功标志着战争进入航空与火箭时代(Catapult rocketry),同时还预示着太空竞赛的到来。尽管太空竞赛打着“科学”和“和平利用太空”的幌子,但却不可避免的要和各国的军事目的联系起来。

●美苏全方位争霸:两国太空军备竞赛开始

太空竞赛的技术条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火箭技术的成熟,但竞赛开展的本身源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紧张以及冷战的开始,一般认为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1颗地球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伴星一号)标志着太空竞赛的正式开端。

由于涉及尖端技术和国防科技,“太空竞赛”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军备竞赛”的一种体现。比起其实际意义来讲,太空技术因其在军事上的应用潜力和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而成为这场角逐中的焦点。

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使得美、苏这两个国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载人航天作为高科技的体现,当然成为他们争夺的领地。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之后,他们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即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沿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史泼尼克一号,正式成为太空竞赛的开端,并开启苏联的航天时代。苏联国内正从战争破坏中恢复,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士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苏联的人造卫星经过西方媒体广泛报道后导致了美国的恐慌和政治争论。作为回应,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夺回技术优势,年内国会即通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该法案授权花费过10亿美元广泛用于改造学校改造、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以帮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弥补国防工业的人力短缺等。这次回应史称“史泼尼克危机”

在史泼尼克一号发射成功后四个月,美国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Explorer I)。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太空竞赛中为了拿到头彩,各自从佛罗里达的海岸和丘拉塔姆的荒原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苏联的东方1号进入地球轨道,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该日也在此后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纪念日。加加林在太空停留约108分钟,成为人类航天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东方1号的研制,则是由苏联科学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和Kerim Kerimov共同完成,而在当时乃至此后多年,由于苏联的保密,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仅仅23天后美国人阿伦·谢泼德乘坐自由7号进入地球亚轨道。1962年2月20日约翰·格伦(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Friendship 7)进入地球轨道并成功绕地球轨道三周。

苏联在1962年8月11日-8月15日间实现了首次双人太空飞行。1963年6月16日瓦伦京娜·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升空,成为第一位女太空人。科罗廖夫起初为苏联的东方号系列飞船设计了更多任务,但美国宣布了阿波罗计划,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要求苏联在航天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

阿列克赛·列奥诺夫于1965年3月18日乘坐上升二号升空并完成了首次太空行走。这个计划几乎失败,列奥诺夫差点没有返回太空舱,随后因为反冲火箭点火的问题返回舱的落地点偏离目标1600公里之多。后来赫鲁晓夫下台,继任的苏联领导人再也没有将登月计划付诸实施。

但苏联在轨道空间站技术上遥遥领先于美国,和平号空间站是代表性的工程。

●美国实现登月:美苏太空争霸进入新阶段

从宏观上看,苏联在航天领域方面取得突破虽比美国早,但后来由于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美国后来居上。

尽管美国和苏联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民众引以为豪,但政治需要推动美国必须改变落后于苏联的现状。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美国“必须在未来内,完成月球登陆,并将宇航员安全送回。”

在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就将注意力集中于发射月球探测器,他们称之为先锋计划(Pioneer program)。1959年1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抵达月球轨道的航天器月球1号,这标志着苏联的探月计划开始实施。1959年9月12日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抵达月球的航天器。而美国先后成功实施了流浪者计划(Ranger program)、月球轨道计划(Lunar Orbiter program)和机器探测计划(robotic Surveyor program),为后来的阿波罗计划中选择了登月地点。

在公众视线之外,将太空技术用于军事目的的竞争也在激烈展开。早在史泼尼克1号发射之前,美苏都开始发展间谍卫星。科罗廖夫设计的具有双重的用途的顶点1号飞船最后发展成东方号系列飞船。但一开始作为图片成像卫星它和美国空军的发现者系列有过竞争。

1960年8月美国的发现者XIII实现了有效载荷成功返回地球,仅仅领先苏联的同类计划一天。美苏都发展大型的军事太空计划,但由于经常出现模仿者,所以经常是苏联制造甚至发射了自己的飞行器而美国在它的计划结束前只完成了实体模型。

太空竞赛在1960年代达到白热化,一直延续至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此后虽然另有多次登月行动,但美国的太空科学家开始转向,如搜集数据的太空实验室,能够往返重复飞行的航天飞机。

苏联认为他们第一个将人类送入太空,以此赢得了“太空竞赛”的胜利,而美国人则称他们在月球成功登陆,他们才是正真的赢家。

在冷战的环境下,两大太空强权的相互角力,使得彼此领先/追赶的身份不断转换。

然而,随着冷战的降温,航天科技以其高成本和高精密,使得各国走上合作发展之路,“竞赛”的概念已经在两大太空强权中成为历史。民用科技领域外,美苏双方也在不断开发军事领域的太空计划。

阿波罗计划后,多数观察人士认为太空竞赛逐步冷却,乃至结束。

然而,苏联领导人却被警示:美国空军的前景包括了航天飞机项目,遂之开始了暴风雪计划和Energia 计划。80年代早期,美国的战略积极防御的开始,促进了竞赛的升级。

●美苏太空军备竞赛加剧 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就在1981年4月12日苏联庆祝加加林进入太空的20周年记念日,美国首次发射可以再用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第二轮国际太空竞赛由此开始。

7年后苏联亦掌握了航天飞机技术的,并于1988年11月15日发射他们的第一艘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1980年代,美国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即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简称星球大战(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称 Star Wars Program,简称SDI,将原本掩盖在和平利用太空的外层空间军备竞赛表面化。

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提出了“高边疆”战略。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星球大战计划”。这年夏天,“星球大战计划”开始进入全面研究阶段。

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

通过这一计划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苏联解体诱因之一:太空军备竞争拖垮苏联经济

不管星球大战计划中的太空武器系统是怎样的威力无比,美国耗资巨大的“星球大战”计划最终并没有走到最后。1993年5月,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正式宣布终止“星球大战”计划。历时,耗资32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至此结束。

不过计划终止并没有想象的简单。在计划终止之后,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的曝光,有关SDI的“谜底”终于浮出水面。

原来,这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据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里根政府和中央情报局曾雇用一大批心理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专家,拟定了美国瓦解苏联的“软战争”战略,重点放在动摇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核军备竞赛,蓄意利用苏联曾遭受侵略的敏感心理,将其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逼迫其片面发展军事工业以消耗经济实力,最终将其拖垮。

有分析认为,SDI推行之前的上世纪70年代,被多数专家称为“世界科技的徘徊时期”。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摆脱困境,里根政府想到了“以高技术计划盘活政治、经济格局”的高招。从客观效果上看,SDI的推行确实使苏联产生了“美国人想在导弹防御技术上一马当先”的错觉,从而激化了军备竞争,把苏联拖入了经济陷阱。

众所周知,空间探索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和政府支持,以及建立相关机构保障航天计划的实施。太空竞赛时,美苏两国空间领域的努力也都只是由于科学和工业的需求。

1958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签署通过国家航空航天法,建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不久的NASA主要有四座实验室和8000多名来自前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已成立46年)的雇员。比起NACA五百万美元的预算,NASA的预算迅速飙升至每年50亿美金,其中包括一大笔给予私营部门的转包。阿波罗11号登月达到了NASA预算史上的顶峰,约花费200-250亿美元。

太空竞赛的1957-1975年间,美国约花费1000亿美元(按通货膨胀率折算为标准)。

苏联方面则缺乏翔实数据,尤其是赫鲁晓夫时代。1989年,苏联军委主席M. Moiseyev将军的报告中则显示,苏联在该时期航天事业上投入约69亿卢布(40亿美元)。另一项苏联官方估计苏联的整个载人航天计划花费超过了计划可以接受的程度——比更低的非官方数据约多出了45亿卢布。数据统计上的出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苏联宣传需要所造成的,政府借此显示势力,同时迷惑对手。

在组织层面上,比起对手来,苏联也缺乏NASA这样的机构(俄罗斯航空航天局于1990年代成立),过多的政治因素和个人观点制约了苏联航天领域的发展。每位苏联主设计师都各执己见,同时寻求官方支持,1964年,由不同的主设计师提出的火箭发射和航天器设计方案居然多达30余种。科罗廖夫死后,苏联空间项目才重新调整,尝试与美国不同的发展方向。到了1974年,苏联又重组了航天项目,发展Energia项目作为美国航天飞机计划的应对。

比起美国,苏联虽然是世界第二,但其经济实力依然落后于美国。航天事业的经济保障也逊于美国。一些观察家认为高昂的航天竞赛经济开销造成了苏联1970-80年代的经济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编者说】无可否认,美苏两国的太空军备竞赛都是掩盖在“人类征服太空”大口号下的大国争霸,但同样也无可否认,正是这些竞争诱发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大爆发,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是受惠于这次科技爆发的幸运儿。

当时,不管美苏两国科学家、宇航员,乃至两国领导人,都怀有人类对太空的向往,他们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展开探索。这些尝试为后来的人类开放利用太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于国家,于大时代,美苏两国的太空军备竞赛有输有赢,但全人类,这种当时看来似乎被定性为“恶性”的竞争却是有益无害,正是这些竞争推到了人类科技、社会的进步,为开启新的时代奠定了一块又一块基石。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