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

时间:2022-11-14 07:49:01

相关推荐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

这是静之兄第1001篇原创,累计原创20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169条。

这一条是《答欧阳崇一》书的最后一节。在这一条里,欧阳崇一写道:

人情机诈百出,如果不做任何的防备,往往就容易被骗。想要提前觉察人情的机诈,就会在事情没来之前揣度别人会欺骗自己,臆想别人不可信。揣度别人会欺骗自己,就是欺骗,臆想别人没有诚信,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又代表内心没有觉知。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可信,而又常常能预先觉知一切的,不是只有光明纯洁的良知才做得到么?然而,其间的差别十分微妙,经常出现背离知觉而配合欺诈的情况。

在这里,欧阳崇一主要的困惑是:一方面,对于欺骗,如果不提前觉知就容易中招,而如果提前觉知,又与圣贤“不逆不臆”的做法相违背,显然不是修行的正道;另一方面,良知是虚灵明觉的,按理说任何的欺骗都会在良知面前原形毕露,这就是提前觉知,可这样一来又成逆臆了,这就矛盾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王阳明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02

王阳明回复道:

不逆诈、不臆不信,而做到先知先觉,这是孔子针对他那个时代的情况而言的。当时,人们一门心思想着去逆诈、去臆不信,反而把自己陷于欺诈和不诚信。还有很多人虽然不去揣摩、臆想别人是否会欺骗自己,却又不懂得致良知的功夫,往往被人欺诈,所以孔子才这么说,并不是要人们存心去觉知别人是否会欺诈自己。存心去提前觉知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这是后世喜欢猜忌险薄的人所做的事情,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已经偏离尧舜之道了。不逆、不臆而被人欺骗的人,尚且不失为善,但不如那些能够致良知,自然能预先觉知的人更加贤明。崇一你所讲的“其惟良知莹徹”这句话,显示出你已经领悟了孔子这句话的大概宗旨。然而,这恐怕也是你通过领悟得来的,并不是在实践中得来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跨越时间和空间,无不相同。良知不需要通过思考就能觉知,平常的事情往往随时会面临风险,它也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预测,简单的事情往往随时会遇到困难。良知可以先于规律而行却不违背规律,既然良知都可以先于规律而认知,又何况先于人?先于鬼神?

你所谓的背觉合诈的情况,要么是不揣度别人却欺骗自己,要么是不臆想别人却不相信自己,要么是常有先觉的念头而不能做到自觉。常常追求能够先觉,就已经自陷于逆诈和臆不信,足以遮蔽自己的良知,这就难免出现背觉合诈的情况了。君子修学是为了自己,从来不担心别人会欺骗自己,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欺骗自己的良知;从来不担心别人不相信自己,这是因为他们从来相信自己的良知;从来不去追求预先觉知别人的欺诈和不诚信,只是一直保持良知的觉醒而已。所以,不欺骗自己,良知就不会被虚假的东西影响,而能保持真诚,真诚就会光明;自己相信自己,良知就没有疑惑而光明,光明就会真诚。光明和真诚是互生的,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像明镜高悬,任何事物在明镜前都不能隐藏其美丑。这是为何?因为良知没有欺骗而真诚,就不会容忍别人欺骗,一旦被骗就会觉知,良知自信而光明,就不会容忍别人不诚信,遇到不诚信就会觉知。这就是所谓的“易以知险”,“简以知阻”,也就是子思讲的“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不过,子思讲“如神”,讲“可以前知”,还是把它们当成两件事了。我猜,他是从思、诚的功效上说的,大概是说给那些无法做到先觉的人听的。如果从至诚的角度来说,至诚的妙用就是“神”,不用再说“如神”,至诚就会“无知而无不知”,不用再说“可以前知”了。

03

综合一下,王阳明在这两大段回复中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第一,不需要揣度、臆想,致良知就能避免被欺骗;第二,良知光明而真诚,就像明镜一样,是非对错经它一照无从遁形,所以能预知别人是否在欺骗自己。这两个观点是递进的,前一个观点是结论,后一个观点是对结论的解释。

按照王阳明所说,要想防止被人欺骗,首先要保持良知的光明和真诚。而良知本来就是光明和真诚的,只是因为被私欲遮蔽了,才显得昏暗和虚伪。因此,去除私欲,恢复良知的光明和真诚就是防止被骗的法宝。

在王阳明看来,私欲的范围很宽泛,只要是违背事物规律的念头,都属于私欲。在现实生活中,私欲不仅以恶的面目出现,还经常以“善”的形式出现。恶的私欲,我们好提防,却往往容易折在“善”的私欲上。

04

十几年前,深圳曾经流行过一段“行行好”的骗局。套路一般是这样子的:骗子们伪装成到深圳出差或旅游的正经人,以钱包丢了、手机也丢了为由,请富有同情心的人借手机打电话给家人或朋友,请虚假的家人或朋友把钱转给借他们电话的好心人,然后再想办法骗取好心人的钱财。这个骗局之所以会屡屡得手,是因为这些骗子很懂心理,从简单的请求入手,一步一步下套,最后让好心人遭受很大的损失。

有一次,下班之后,我在办公室等太太,等着和她一起回家。等了老半天,太太还没有到,打她电话,电话忙音。偶然间,我在窗边一瞟,发现太太在跟两个陌生人交谈。我赶紧跑下去一看究竟。原来,这两个西装革履、看起来很有修养的男子说是到深圳出差,结果很不幸,钱包、手机都丢了,没办法了,所以请太太借手机给他们打电话回家。我下去时,这两个人已经打完了电话,正在感谢太太,想请太太再借点钱吃饭呢。太太当时还真想给钱,我却及时的制止了她,对两位陌生人说,有困难找警察,这边出去往左二十米就是派出所,如果想去我可以带路。听我这么一说,这两人匆忙告别,再不纠缠了。

两人走后,我告诉太太,这两人是骗子,利用了她的同情心,正要对她实施更大的诈骗行动,而她之所以会中招,就是起了私心:想要做个好人。起初,太太还不以为意,认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我便跟她分析:第一,如果这两人真的遇到困难,不会第一时间在大街上寻求陌生人的帮助,而会去找在深圳的朋友或生意伙伴;第二,即便事出紧急,也会第一时间找警察,不会随便在大街上捞人;第三,从常理上讲,如果他们真有困难,太太已经借给他们电话了,他们理应会感觉欠了太太的人情,是不太好意思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的,他们之所以会提出新的要求,是因为他们是骗子,看准了太太是个好人,容易上套。听完我的分析,太太还将信将疑,一直到过了一段时间,媒体报道了这种新型的诈骗伎俩后,太太才彻底相信了。

恶的私欲好分辨,也容易警觉,而“善”的私欲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经常被自己用正当、高尚的谎言欺骗自己,因而不容易察觉。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看得到的危险容易躲避,看不见的危险才更可怕。

05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很简单,擦亮自己的良知,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出发去考虑问题,谨记事出反常必有妖。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去除恶的私欲,也要去除“善”的私欲。

附录:《传习录》169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 “糟糕的王阳明”,体验良知的萌发》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