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时间:2023-12-02 12:54:47

相关推荐

李葆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案例一:划痕性荨麻疹(风疹块)(3册 P123)

董XX 女 32岁 平顶山

初诊:6月21日

皮肤瘙痒10天,呈风团样或长条形状,奇痒,遇风加重。舌苔薄白,脉浮缓。面部黄褐斑2年。

辩证:外感风邪、湿热入于肌表

治法:疏风清热、和湿活血

方药:蝉 蜕 6 g 蚕砂15g 白鲜皮15g 白僵蚕10g

生薏仁30g 丹参15g 生 地13g 丹 皮10g

当 归10g 赤芍10g 白 术10g 茯 苓12g

香 附10g 川芎10g 女贞子12g 玫瑰花10g

上方连服十五剂,荨麻疹、皮肤瘙痒止,荨麻疹未再发作,面部黄褐斑消褪。

[按语] 本则病历属症状性划痕性荨麻疹,其发生原因多由于皮肤受外界物理性刺激后发生变态反应,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类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使血浆、组织液渗透到真皮层而致。本病相当于中医“㾦癗”或“瘾疹”,又称为“风疹块”。本病总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可因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或因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而致风邪搏结于肌肤而发病。故治以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透发;白僵蚕化痰祛风、疏通经络;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止痒;蚕砂燥湿祛风;生薏仁健脾渗湿;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以丹参、生地、丹皮、当归、赤芍凉血活血、消风止痒,同时兼以和营祛斑;加香附、川芎、玫瑰花、白术、茯苓、女贞子疏肝养血、补益肝肾而化斑养颜。

皮科39例—林鸿春整理1

1/39页

案例二:日光性皮炎(3册 P123)

高XX 女 39岁

初诊:7月7日

面部皮肤红肿痒痛1个月,每年夏季发作,遇阳光则发作,连续3年,外院皮肤科诊断为“日光性皮炎”。舌苔薄白,脉浮滑。

辩证:湿热毒邪入于肌肤血分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金银花20g 连 翘12g 生 地15g 丹 皮10g

赤 芍10g 白茅根30g 紫 草10g 白 芷10g

桑白皮12g 生槐花15g 土茯苓15g 玳 瑁6 g

大青叶12g 白花蛇舌草15g黄 芩10g 白鲜皮15g

生甘草6 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红肿痒痛减轻,继服五剂面部皮肤红肿痒痛完全消失。

[按语]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暴露部位因日光过度照射后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反应。中医学根据日晒后皮肤成疱的特点,称之为“日晒疮”,认为本病多由皮肤“腠理不密”、“外受暑毒”所致。《外科启玄》指出此病:“非血气所生也”。《洞天奥旨》认为此病:“乃外热所伤,非内热所损也”。其治疗原则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全方以金银花、连翘、玳瑁、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黄芩、生甘草清热解毒;以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紫草、生槐花凉血解毒;“肺主皮毛”,故以桑白皮甘寒入肺,清泻肺热;暑季多湿,故以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以土茯苓解毒除湿。大剂清热解毒药物与凉血解毒药物相伍,效宏而力专,直达病所,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皮科39例—林鸿春整理2

2/39页

案例三:痤疮(3册 P124)

孟XX 女 38岁

初诊:11月13日

面部痤疮10个月,疲乏,出汗,心烦。舌苔白,脉浮滑。

辩证:风湿毒热郁于肌腠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凉血

方药:麻 黄 3 g 连 翘12g 赤小豆30g 金银花15g

桑白皮12g 枇杷叶12g 黄 芩10g 川黄连6 g

生地黄12g 生薏仁30g 草河车12g 丹 皮10g

蒲公英15g 夜交藤30g 生甘草 6 g 太子参15g

生栀子10g

上方连服五剂,面部痤疮完全消失。

[按语] 中医认为发生痤疮,多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后复感外邪,肺经郁热,使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致使血热蕴蒸于面部所致。故治疗多以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为基础。患者汗出、苔白、脉浮,提示风邪外阻经络肌肤;面部痤疮、心烦、脉滑提示内有湿热毒邪。故治疗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去杏仁、生姜、大枣,加枇杷叶、生薏仁外散表邪、内清湿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草河车、川黄连、生栀子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加生地黄、丹皮凉血活血。患者心烦、疲乏,加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加太子参益气养心,兼能托脓外出。

皮科39例—林鸿春整理3

3/39页

案例四:发际疮(3册 P124)

杨X 女 35岁

初诊:12月7日

发际疮2年,发际毛囊处多发性疖肿,疼痛瘙痒,肉底处长一硬疖,疼痛难忍,约1.5*1.5cm。舌苔白,脉滑数。

辩证:热毒壅盛、气血凝结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防 风10g 当 归10g

浙贝母10g 白 芷10g 陈 皮10g 皂角刺10g

天花粉12g 穿山甲10g 生牡蛎30g 紫花地丁30g

生甘草 6 g

上方连服五剂,发际多发疖肿、肉底处硬疖消失,疼痛瘙痒止,肌肤五剂而愈。

[按语]发际疮见于《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鬼遗》云?左右发际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此疾妇人患多,丈夫患少,始因风湿上攻发际,亦宜出脓无伤。或问?发际生疮何如,曰?此名发际疮也。状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发际疽也,此由风热上壅所致。” 阳证痈疡多为热毒壅盛、气血凝结而成。《灵枢?痈疡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方选仙方活命饮方加减。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全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用之得当,可使“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皮科39例—林鸿春整理4

4/39页

案例五:荨麻疹(3册 P125)

杨X 男 10岁

初诊:7月28日

荨麻疹2个月,周身骤起风团样皮疹,瘙痒颇甚,躯干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红色风团皮疹,大便秘结,3天一次。苔白厚腻,脉浮滑。

辩证:风湿热邪郁于肌肤腠理

治法:清热祛风燥湿、活血止痒

方药:荆 芥10g 防 风10g 当 归10g 生 地10g

川 芎10g 赤 芍10g 红 花10g 桃 仁10g

首 乌10g 白蒺藜10g 白鲜皮10g 丹 皮10g

生薏仁30g 生大黄 6 g 地骨皮10g 生甘草 6 g

上方连服十五剂,荨麻疹一直未发作,大便通畅。

[按语]荨麻疹的发病多在先天不足、禀赋不耐的基础上,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而诱发。《诸病源候论》云:“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其书《风瘙隐胗候》言:“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瘾疹》中指出:“热博于血分,其邪因并发于表则赤,若风湿博于气分,则气液不行,因邪并发于表则白”。可见风、热、湿邪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病因,而血分则是其病位之所在。故治以当归饮子(当归、何首乌、生地黄、刺蒺藜、黄芪、白芍、川芎、甘草、荆芥、防风)去黄芪,加桃仁、红花、丹皮、地骨皮养血活血、清热祛风;加白鲜皮祛风止痒,加生薏仁、生大黄健脾通腑祛湿。全方达到“血行风自灭”、热清痒自消的功效。

皮科39例—林鸿春整理5

5/39页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