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徽州记忆】河坑源“东云岩”的前世今生

【徽州记忆】河坑源“东云岩”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3-07 06:13:43

相关推荐

【徽州记忆】河坑源“东云岩”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古徽州人敬宗信神,将神仙的生活移植到民间,并成为民间百姓的生活向往,受浓厚的地域文化,有着佛教文化色彩背景的"东云岩"自然亦应运而生。

“东云岩”,歙南深渡镇中华村河坑源满山凹半山上一座千年古刹佛庙,佛教文化厚重,这里曾经供奉着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当年游客熙熙,鼓乐香火,鼎盛一时。特别是那些不生孩子的妇女,经常不远数百里前来求子,据说很是灵验。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后来惨遭“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为了充分挖掘“东云岩”历史文化、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条件,得天独厚搞旅游资源。当地人正在筹措资金,决定重新修复“东云岩”,开发乡村旅游,让已近消亡的“东云岩”重新复活,焕发蓬勃生机。

绿荫袅袅,静谧温馨,安徽省级生态文明村落,带你远离城市喧嚣,安静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清丽的里河坑源流,幽静的朱岗岭古道,古老的东云岩遗址,热忱欢迎您的到来!

“东云岩”,始终充满着神奇色彩,旅美归来的现年69岁的汪明霓自小在里河坑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这样描述的…

徽州人民的母亲河——新安江,一路东南行,沿途收纳着众多的支流,最终流入千岛湖。在这众多的支流中,有一条重要的河川——昌源河。

昌源河发源于皖浙交界处的清凉峰,流经歙县南乡的许多乡镇,如三阳、杞梓里、霞坑、昌溪、定潭等,最后在深渡注入新安江。

昌源河同样收纳了许多小支流,其中有一条叫做河坑源,简称河坑。她发源于龙坑头,流经里河坑、河过岭脚、下村汰、满山凹、外河坑等村庄,在定潭注入昌源河。

河坑源并不很起眼。然而,曾经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她的名字叫东云岩。

东云岩离里河坑约两华里,距外河坑约三华里,坐落在一个半山悬崖上。

东云岩是一个佛庙,供奉着弥勒佛和观世音菩萨。当年游客熙熙,香火鼎盛,特别是那些不生孩子的妇女,经常不远数百里前来求子,据说很是灵验。

东云岩多年失修,又经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如今只能凭借一些老年人的回忆,追寻她昔日的风貌了。

谈及“东云岩”,现居合肥的72岁吴兆松老人(外河坑人)深有感慨,他说,那年从昌溪过安岭下来,从犁壁形过双寿亭往里走,转过两个小山包,只见一座高山挡在眼前,半山赫然出现一座银光闪闪的庙宇,侧墙上横悬一块硕大的牌匾,“东云岩”三个金光大字,熠熠生辉,映入眼帘。

传说,古时外河坑一位做豆腐的,去里河坑卖豆腐,经过此处,看到半山有一平坦,有位年轻女子在晾晒衣物,但返回时却什么都不见了。心生疑惑,上山寻找,寻得一石雕观音,便抱回装金后供奉在村祠余庆堂中。此像高约尺余,双腿盘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抚膝,右手微举,手心向前,五指呈盛开兰花状。此事传开后,便有好事者集资,在石雕观音发现处建起了一座佛庙,起名“东云岩”。

东云岩岩壁陡峭。人们巨石打底,叠石成墙,在半山腰填造出一个五六百平方米的平坦。先后在上面建造了大殿、爷姆殿、观音殿及修行人的住屋,山门外还建了一个灵官庙。辟级造路,雕制菩萨,开光供奉,终成盛宇。

从大路旁拾级而上,首遇灵官殿,里面供养着一尊举锏的灵官菩萨,守护庙宇。灵官殿后拐弯处有一小亭,设有美人靠,供人休息,观赏风景。再登十数级石阶便进入前院,跨入正门即进入大殿。殿厅很大,上下对堂,中间一个大天井,左右两侧为宽敞的走廊。

上堂正中为弥勒佛(俗称大肚子汉),后面还有几个菩萨,最后面是高大的千手观音。两边木架上摆放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从大殿右侧横门转到殿后,有一小楼,楼上是爷姆(即父母)殿,有男女两尊菩萨。再往前走,便到了观音殿。

此殿不过二十多平方米,龛座中供奉着三尊约三尺高的观音坐像,个个慈眉善目,身着绘有竹叶图案的绫质披风。中间龛座前有一供人跪拜求签的斜坡木榻板。推开板前龛座下的小门,只见一天然水池,此为圣水,欲求子者即可取之。殿内悬挂着许多历来各方人等敬献的绸制长幡。

大殿的右侧为住持们的宿舍和厨房。房后有一株两米多高的老腊梅,春节期间,腊梅盛开,黄油油,蜡光光,芳香扑鼻。庙外山坡上,种植了许多名贵树木,像紫薇、玉兰、石楠、凤尾柏等,还有苦楝、香椿、橡子等杂树。

东云岩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座佛庙,非寺,亦非庵。居庙者都是非尼非僧的男女修行人。一般只有两三个,吃素,不食俗家烟火。1940年代由一男性长者住持,人称“吴先生”,此人逝后由一位操三阳口音的叫杨姑的老太住持,此二人均会使用法器、念经、做佛事、法会等。杨姑去世后,由一位来自大洲源的称寿嫂的主持庙内事物,她将自己儿子吴观通一家迁居于此,直到解放。

东云岩的经济来源,一是附近的两块庙属山地,修行人边修行边种地,口粮不愁;二是善男信女敬献的灯油钱,他们或给现钱或给食油;三是做佛事的收入,佛事有多种,解签、念经、超度、做法会等。每逢有名望的客人入庙,主持人就会主动游说其做佛事,这自然是有报酬的。

东云岩的影响面很广。在歙县南乡,其规模仅次于五渡对面高山岭上的大天寺。但该寺由于山高路遥,前去进香的人并不多。而到东云岩来拜菩萨的人则络绎不绝,特别是正二月,更是摩肩接踵。拜菩萨的大多是妇女。她们有的来回五六十里,背着香袋,提着油筒,带着干粮,踮着三寸金莲,委实举步艰难,其心何等虔诚!

1958年底返里省亲时,曾前往东云岩参观,虽香火惨淡,但旧貌尚在。1998年再去,庙宇已荡然无存,连路上的石板都不见了。观通的儿子现在山下自造了房子,本人登门造访,他说,庙宇生了白蚁,拆掉了,石板被人起去盖房子了,云云。当问起那棵老腊梅,他顺手一指“移在屋背后”。看到这棵腊梅令人心中惆怅不已,她形单影只,如泣如诉,似乎在默默地讲述东云岩那悠悠往事。至于那尊石观音,据说在文革中被砸掉了。

据里河坑人(今居屯溪)89岁高龄的吴密密回忆道,小时候,他经常去东云岩玩。记得前去拜菩萨的多是一些妇女,她们穿戴得十分整齐,上身穿蓝士林大襟褂子,下身系着黑裙,头上戴着鲜亮的首饰,年纪大的还是小脚。其中不少人是来求子的。她们总是虔诚地献上香油和香火钱,还献上精心制作的绣花鞋,这种绣花鞋是一种跟很高的三寸金莲。

观音座下的圣水,对她们来说,是神圣无比的东西。那些求子的妇女们在观音像前默默祷告,祈求观音菩萨赐子,住持杨姑就在佛龛旁轻轻拍拍,嘴里念叨:“老母,老母,您一定要帮忙,一定要帮帮忙,保佑这个香客生个儿子。”就像观音菩萨是她的亲戚似的。要是什么人家祭拜之后真的得了后代,那这一家必前来重重酬谢,堂上挂着的许多经幡就是明证。

他的奶奶,就是东云岩的常客。有时候,她甚至上山小住半月,与那些住持们一起修行。

东云岩,儿时的甜美回忆。如果有朝一日,东云岩能够恢复重建,该是多么功德无量的好事啊!

(感谢吴冬香为本文友情提供照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