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全在运城!夏县师村遗址 绛县西吴壁遗址 山西两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全在运城!夏县师村遗址 绛县西吴壁遗址 山西两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时间:2023-07-01 03:16:55

相关推荐

全在运城!夏县师村遗址 绛县西吴壁遗址 山西两项目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1月3日,

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

初评启动。

评选活动办公室

收到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参评项目36项

作为初评候选项目,

将通过投票产生20项进入终评。

山西,

有两个考古项目进入初评候选,

分别是: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其中,

绛县西吴壁遗址已是第二次入围,

去年在终评时遗憾落选。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师村遗址位置图

运城盆地位于“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中部。自1926年李济先生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至今,学界对于运城盆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不断深入。运城盆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构和人文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为了配合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本科生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探索运城盆地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生业方式、社会发展及相关问题,在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在运城夏县建立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6月至12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师村发现的仰韶早期聚落址,距盐池直线距离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为研究该时期运城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人类生业方式以及与重要自然资源的关系、早期建筑与社会组织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师村遗址发掘区位置图

师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师村西北约1公里处,青龙河故道河曲地带。遗址处于青龙河下游的遗址密集区域内,与东北裴介遗址相邻,西南与辕村遗址相望。

该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还包括东周时期、宋金时期的遗存,遗址地表现为农业用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现存遗址面积约35000平方米。

▲师村遗址总平面图

本年度普探面积20000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5000平方米,并联合吉林大学地探学院黄大年科研团队对师村遗址采用航磁扫描、电阻率扫描、探地雷达等手段进行了物理勘探尝试,将物理勘探与传统勘探相结合,为发掘区的选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次发掘布5×5平方米探方50个,实际发掘面积约1250平方米。发掘中开展了航拍、航测、三维摄影建模,使用RTK对遗迹及遗物标本进行测绘。为保证提取遗存的全面性,发掘中对所有堆积单位内的土过筛。采用浮选法对土壤样本进行浮选。孢粉、植硅石分析土样与浮选法土样采用系统采集方法。对易碎、易朽的出土文物实行现场加固与封护或整体切割保存。还研发了田野考古工作网络平台(网络版数据库),将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影像记录统一进数据库,系统、完整、有效地实现了保存了发掘资料,为查询检索资料、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师村遗址发掘区航拍图

发掘收获

村遗址共发掘灰坑262个、灰沟8条、房址2座、墓葬10座、墙基2道、磉墩36个、水井2个。勘探出“L”形疑似墙基2道,其中西侧较窄的墙基与发掘区中的墙基(Q1)相接,年代为仰韶时代。出土遗物数量众多,除大量的泥质素面和彩绘红陶、泥质或夹砂素面和绳纹灰陶片外,共出土完整或可复原的各类器物标本近千件,其中包括相对完整或可复原陶器有如鬲、钵、碗、豆、罐等数十件。遗址出土遗存可分为仰韶时代的东庄类型、两周时期、宋金时期三个时期的遗存。

东庄类型文化遗存

该遗址发现的仰韶早期遗存属庄类型,在本遗址发现最为丰富。的勘探与发掘表明,师村遗址是东庄类型的一个重要的聚落遗址。该聚落址被被可能一个长140、宽120米左右,并有附属建筑的仰韶时代墙址围绕。该阶段主要发现有墙基、灰坑、灰沟,还发掘出少量房址、墓葬。

▲东庄类型墙基局部平剖面

发掘区内的两条墙基形制较为规整,Q1呈“L”形,与勘探出的西侧较窄的墙基相接,宽约1.8米,深约1.5米,沟内堆积多分10余层,土质致密坚硬,应为有意夯打而成;Q2位于Q1南侧,发掘区内部分呈“Z”字形,宽约2.8米,深1至3.5米,为分段夯制,沟内土质整体上较为致密,部分土层稍疏松,墙基包含最多可分30余层的夯土层。

▲东庄类型灰坑

灰坑形式多样,多数为不规则状坑,部分为比较规整的袋形坑或椭圆形坑。如H168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坑内出土2件完整的陶器,红陶钵倒扣在弦纹灰陶罐上。灰坑长90、宽60、深60厘米。

▲东庄类型房址

房址2座,其中一座为圆形的地面式房址F2,破坏严重,仅残存部分墙基,墙基中残存有5个柱洞,房址直径约5.4米,墙基宽15~20厘米,残存柱洞间距为90~100厘米,柱洞直径10~15厘米。

▲东庄类型墓葬

墓葬1座,M10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发现5具人骨,摆放规整,应为二次葬,最西部人骨相对较大,头向270°;其余四具人骨相对较小,呈东西向一字排列于墓坑中东部,头向均为90°。墓中未发现随葬品。墓葬长2.2、宽0.5~1米、深0.3米。

▲东庄类型陶器

师村遗址出土的东庄类型陶器包括彩陶钵、红陶盆、小口尖底瓶、鼎等器类,打制以及石器、骨角器等。

▲东庄类型遗物

引人注目的是,该时期遗存中还出土有陶质小口尖底瓶模型、石雕蚕蛹、绿松石等遗物。

两周时期遗存

▲东周时期灰坑

两周时期遗迹以灰坑、灰沟、墓葬为主。灰坑多为不规则状坑,仅有少数灰坑为规整的袋状坑或椭圆形坑,如H61为椭圆形坑,直壁底不平,壁面发现有石耜挖掘的工具痕迹,坑内堆积分5层,第1层底靠近坑壁边缘对称摆放两具完整的犬科动物骨骼和蚌器。坑内西南部出土石玦、石圭、石锛,西北部出土1件残缺的石刀。

灰沟两条,其中,G5平面形状呈直边的长条形,斜直壁,小平底,应为人工有意修建,在G5南部沟底东侧,发现了一具俯身面朝下的人骨,头向与沟方向一致。

▲东周时期墓葬

▲东周时期陶器

▲东周时期遗物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部分墓葬有二层台和棺椁残迹,墓葬随葬品较少,仅见有少量石圭。此期遗物多见绳纹空三足器、绳纹和素面陶罐、骨角器、蚌器、石圭、磨制石器、铜镞等。

宋金时期遗存

宋金时期的遗存以两组大型建筑基址为主,建筑朝向西南,1号建筑基址位于西南,依据磉墩可知其为至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已发掘部分建筑面阔38、进深32米。

2号建筑基址位于东北,为至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建筑,已发掘部分面阔14、进深16米。此期出土了少许瓷器和建筑构件,如霍州窑的酱釉涩圈瓷碗,亚腰形的砖构件、刻有棋盘纹的长条形青砖等遗物。

▲宋金时期遗存

学术意义

师村遗址东庄类型聚落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重要的仰韶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东庄类型遗存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进一步探索盐业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开启了田野考古与物理勘探、化学分析等相关领域相结合的“关键技术”研发的新实践和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发现的东庄类型石雕蚕蛹显示,距今6000年以前,黄河中游的先民们已经了解、喜爱并崇尚桑蚕。暗示着,早在仰韶早期东庄类型的先民们很可能已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此发现,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西吴壁遗址地貌(上为南)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于本世纪初在运城盆地开展区域系统调查时发现该遗址。至,在多次勘察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初步搞清了遗址范围与聚落结构,了解到该遗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发掘出多个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最具特色。

发掘收获

通过踏查、铲刮剖面、钻探等手段,了解到遗址二里头、二里岗期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中心区位于遗址东部,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括中、南部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偏北的居址、墓葬区。在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内发现内、外两重壕沟。内壕围成的部分面积约1.2万平方米;外壕所围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内壕的形成时代不晚于二里头时期,外壕所作工作尚不多,目前材料显示其形成的时代不晚于二里岗下层。

▲西吴壁遗址钻探工作现场

▲西吴壁遗址二里头、二里岗期范围图

▲西吴壁遗址东部发掘区航拍图(上为北)

发掘工作除继续清理未完成之探方外,新增发掘面积达700余平方米,获得大量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宋等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期冶铜遗存最为重要。

▲二里头房址F2

▲二里头时期的木炭窑

▲二里头灰坑中出土的铜矿石

▲二里头房址中出土的铜炼渣

▲二里头时期的陶范

▲二里头时期的鼓风管

▲二里头时期的陶器

二里头期遗迹包括房址、灰坑、灰沟、木炭窑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一座地穴式房址地面上出土大量铜炼渣、残炉壁等,与冶铜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一座大型近椭圆形直壁坑内存在多层自南向北的倾斜堆积,其中包含数量较多的铜炼渣、残炉壁、铜矿石,以及鼓风管、石锤、石砧等冶铜遗存,说明附近曾存在二里头时期的冶铜作坊。发现一组木炭窑,窑中部为一座地穴式操作间,三座近圆形木炭窑室分居操作间的北、西、南部,东部或为出入之通道。

▲二里岗期带有壁龛的房址

▲二里岗下层期冶铜炉残迹

▲二里岗上层期冶铜炉残迹YL1奠基坑内的人骨

▲二里岗时期的残炉壁

▲二里岗期灰坑中出土的铜炼渣

▲二里岗期陶器

二里岗期遗迹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冶铜炉残迹、水井等。一座二里岗期半地穴式房址带有多个被灼烧过的壁龛,其中出土铜炼渣等冶铜遗物,与冶铜活动关系密切。灰坑按形制可分为袋形、直壁、锅底及不规则形等,多数灰坑都发现了铜炼渣等冶铜遗存。发现两座残存底部的二里岗期冶铜炉,附近均出土大量铜炼渣和少量残炉壁。一座冶铜炉下存在奠基坑,坑内发现人骨一具,当为构筑冶铜炉举行某种仪式所用的牺牲。遗址南部存在一处窖穴集中分布区,在不足17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十余个窖穴,应为二里岗时期仓储区之所在。储存之物为何,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才能究明。该区域还发现一座深逾13米的水井,井口略呈圆角方形,边长约1米,井壁经修整,东、西两侧可见排列整齐的脚窝。

▲西吴壁遗址出土的冶铜工具

二里头、二里岗期陶器文化面貌分别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文化)、早商文化东下冯类型相似。石器器形多为锤、杵、砧等,大部分可见明显的使用痕迹,其中一些沾染铜锈,多属冶铜工具。二里头、二里岗期灰坑中还发现了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陶范、残石范,说明西吴壁遗址除冶铜外,还铸造一些工具。二里岗期的灰坑中发现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级别较高的遗物,指示遗址在二里岗时期具有较高的等级。

学术意义

成熟的青铜器生产包括采矿、冶炼、铸造三个环节。因材料所限,以往研究多着重于铸造环节。闻喜千斤耙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早期采矿遗址也有了一些认识,但学界对中原地区冶铜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还几近空白。通过对出土冶铜遗存进行科技检测,可知西吴壁遗址冶铜作坊的产品为纯铜,说明该遗址是一处以冶炼纯铜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这是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我们初步搞清了西吴壁遗址的聚落结构,充实了遗址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为认识遗址内部功能区打下了坚实基础;新见二里头时期的木炭窑、二里岗下层冶铜炉,以及二里头和二里冈时期的其他冶铜遗物,和先前发现的冶铜遗存一起,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内涵,呈现出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形态,为深入探索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

(按年代从早到晚排序)

1、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2、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3、浙江义乌桥头遗址

4、内蒙古化德四麻沟遗址

5、河南灵宝城烟遗址

6、山西夏县师村遗址

7、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

8、山东日照苏家村遗址

9、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10、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

11、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12、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13、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

14、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

15、河南济源柴庄遗址

16、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17、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18、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19、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20、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

21、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

22、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

23、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T23方

24、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

25、广西武宣勒马秦汉城址

26、湖北荆州胡家草场西汉墓地

27、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28、河南洛阳西工区纱厂路西汉墓

29、陕西西安焦村十六国大墓

30、江西赣江新区七星堆六朝墓群

31、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32、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

33、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34、江苏南京官窑山明代官窑遗址

35、浙江杭州钱江新城古海塘遗址

36、安徽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

评委范围

全国87家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拥有团体投票权,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137人拥有理事投票权。

投票规则

团体选票作为单位业务人员集体意见,每单位一票,选票需加盖资质单位公章;理事选票需签署投票人姓名。每张选票选项不超过20项,否则视为无效票。

截止日期

选票回收截止日期为1月20日(以寄到评选活动办公室为准)。逾期不交回选票的视为弃权。选票寄至中国文物报社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中国文物报社

邮编:10000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