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安徽合肥:民国时期别墅区 低调庐江路曾刮西洋风?

安徽合肥:民国时期别墅区 低调庐江路曾刮西洋风?

时间:2024-05-17 11:54:31

相关推荐

安徽合肥:民国时期别墅区 低调庐江路曾刮西洋风?

作者:束文杰

前几期,我们说到舒城路,她的南端与庐江路交会,并呈现垂直之势。说起长江中路以南的老城区,人们总是想起红星路的文艺,舒城路的小吃,女人街的小商品,宿州路的“老解放”,桐城路的赤阑桥,等等。若是说起庐江路,人们能想到或是与宿州路交叉口东北侧的商之都(宿州路8号),或是马路对面的省立医院。庐江路似乎很迷,以至于没有关键词可以准确地来形容她,或者说没有一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商之都(摄影 | 束文杰)

不过在笔者看来,庐江路却像一位“宝藏男孩”,不去挖一挖你永远不知道他的秘密。庐江路,没那么简单!

观音巷 官盐巷

据《庐州府志》记载,庐江路西段(金寨路—七星塘便路,即南门小学西侧),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即已是“五街二十五巷”中的“观音巷”(右三厢)。

观音像(摄影 | 束文杰)

庐江路西段曾分布有几处宗教建筑。观音巷内是否有“观音寺”、“观音庙”之类的建筑?明清方志中未有相关记载,明代以前已无法考证。不过,在今天庐江路与桐城路交叉口东150米南侧省林业厅宿舍,1955年以前是水晶庵(一名水月庵)址,该建筑始建于清代顺治七年(1650)。距此向西300米处,今天的庐江路与人民巷交叉口东南角,曾有一口名为“八卦井”的古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存。还有一处位于今天的新安文化广场一带——周大房,民间又称为“周寡妇祠”,过去在石门框上有“贞心古井水,亮节晴空云”对联,解放以后拆建省合作干校(后省供销社印刷厂)。

人民巷(摄影 | 束文杰)

“观音巷”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此时,名称开始由“观音巷”向“官营巷”、“官盐巷”演变。

食用盐(摄影 | 小狸)

除了方言的谐音外,主要原因还是盐务机构入驻巷内。据史料记载,清代咸丰七年(1857),各场征税机构裁撤,安徽设局对过境盐征税,在合肥及三河各设一个分局,隶属于大通督销局,办理辖境盐务。民国二年(1913),新设皖岸榷运局(大通),继续在合肥、三河设有分局,办理盐务及征税事务。六年后,另设有皖岸稽核处(芜湖)合肥秤放处,管理盐款收入及放盐工作。后来,安徽省盐务管理局成立,合肥盐政机构为皖北分局六安支局合肥卡。据李云胜《风云起兮官盐巷》一文,民俗专家牛耘曾考证小巷渊源,清末时合肥的盐务机构便设于巷内,“全城卖食用盐的店铺都从那里批发进货”。

曾经的食盐运输(来源 | 资料图片)

关于盐务机构的具体位置,有朋友提供一条线索——庐江路省林业厅宿舍附近。不过,还需进一步查询史料加以佐证(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线索)。

三育学校巷 洋楼巷 农场巷

庐江路东段呢?如小标题所示,需要分三段讲述。

三育学校巷,百年南门名校。上文已说明,七星塘便路南段在今天的安徽广播电视报社与南门小学交界处,而三育学校巷自此向东呈“大弧形弯”通往今天的徽州大道。1958年开拓道路中裁弯取直,形成今天走向。

安徽广播电视报社(摄影 | 束文杰)

今日三育学校巷(摄影 | 束文杰)

三育学校巷得名于巷子南侧的三育学校,今天的名字是南门小学。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美国传教士方淑英在四牌楼创办了女子服务社。十年后,改为“女学”,不久又更名为“三育女子小学”,宣统元年(1909)改为中学。民国六年(1917),学校迁至今址。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男女兼收。抗战胜利前后,改办日伪县立合肥中学(后省立)、省立合肥中学以及省立合肥实验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三育中学恢复。解放以后改为私立,1953年改为现名。

三育学校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纵横洋楼巷,西洋风情难寻。其实,按照民间说法,合肥的洋楼巷有两条。一个是今天的爱国巷(1982年12月28日更名),原从红星路向南通至庐江路(叉一条折向西通徽州大道),1953年兴建省机械厅大楼遭到堵塞。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庐江路,具体是指徽州大道至宿州路段。

今日洋楼巷(摄影 | 束文杰)

这里所说的“洋楼”,指的是位于两条洋楼巷交叉口东北向的合肥基督医院,因其“二层木结构楼与我国传统房舍不一样”,于是百姓们如此称呼(乖乖,di个东si真得味!)。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德国传教士戴尔第来到合肥,在德胜门天主教堂开设了“圣心诊所”,这是西医传入合肥之始。三年后,中华基督总会又指派美国传教士柏贯之到合肥传教施医。他最初在东大街(今淮河路)杜家巷内租了12间房子开设西医诊所,1903年开始购买了这块土地,开办起了柏贯之医院。

小洋楼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最初,医院只有一幢二层西式病房部,随后又盖上了几幢同样风格的小别墅,其中一幢西式平房是门诊部、三幢二层西式楼房是职工住宅楼及附属用房,有50张床位,并有了第一合冷气式X光机。19,改名“合肥基督医院”,至抗战前已可以开展阑尾切除、剖腹产等外科手术,并附设一所护士学校。其附近区域陆续建起了几十幢西式别墅,成为当时合肥城里著名的西式别墅集中区。

合肥基督医院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抗战期间,医院的医疗设施、仪器设备全遭破坏,直到胜利后才渐渐式微。解放以后,皖北行署卫生处正式接管了医院,并更名为“皖北行署直属医院”。1951年3月再次更名“和平医院”。1955年,医院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医院”,并向庐江路偏东一带扩建。今天,宿州路南段西侧及庐江路东段南侧大片区域均为省立医院的“地盘儿”。

今日省立医院(摄影 | 束文杰)

美国人没来之前,洋楼巷原名“左圣宫巷”。众所周知,过去的合肥城内曾有“六观、七寺(八)、八庙(二十二)、九宫、十三庵(二十一)”的说法,其中这九宫就包括了左圣宫,位于今天庐江路与徽州大道交会处向东约一百米南侧的省经委宿舍机械小区内。据记载,左圣宫始建于唐代,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重修,史书中又写作“佐圣宫”。1951—1952年,拆建为皖北行署工业处,大门正对医院西侧的洋楼巷(今爱国巷)。不知大家可否读过笔者此前写的《合肥电影简史》一文,其中便提到了合肥最早电影放映便是在小洋楼内,以及早期电影放映点——城南游艺园,据《合肥老城志略》考证其地点正是在庐江路与宿州路交叉口南侧,解放初期一度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所在地。

城南游艺园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左圣宫巷还包括东段的“农场巷”。这一名字来源于民国时期巷子南侧的实验农场,也就是今天庐江路南侧省立医院东部。很多人不知,这处农场所在的地方,1921—1927年曾办有三育男子中学。1928年,合肥乡村教会在其校址上创办了基督农场,并在其内辟地兴办合肥最早的奶牛场——三自乳牛场,解放后并入合肥乳牛场。

奶牛(摄影 | 束文杰)

庐江路内曾经也有一座城隍庙。熟悉合肥的人,若是说到城市里现存的古建筑,城隍庙得占一位。不过,人们熟悉的城隍庙是“庐州府城隍庙”,而我要说的是“合肥县城隍庙”,两者无论是从文化级别还是建筑规模有区别的。据记载,此处城隍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地址就在今天省立医院病房大楼的西北角,民国时期曾是城南镇镇公所办公地(城区设有六镇),后来为某派出所,1980年被拆除。

庐州府城隍庙(摄影 | 束文杰)

六十三年庐江路

正式命名为“庐江路”是在1956年5月15日,两年后进行了开拓。其实,原来市政府打算将庐江路再向东延伸至永红路(今龚湾路),但不知什么原因至今未开拓。

今日庐江路街景(摄影 | 束文杰)

过去的庐江路,用曾居住在巷内、原省直工委宣传部长马骅的话来说,街道内“许多房子还都是土墙、草房,还有棚户”。一些机关单位陆续入驻,才开始建起“砖瓦房子”,院子里还有“草坪、木栅栏、假山、水池”等装饰,街道很安静,但“楼房很少”。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