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听书】我摘掉了病人的“帽子”

【听书】我摘掉了病人的“帽子”

时间:2024-02-12 16:00:28

相关推荐

【听书】我摘掉了病人的“帽子”

摘掉病人的“帽子”——李沿鑫 来自中医出版 00:00 04:47

也是这个假期,我碰到另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做安利的中年女性,她知道我是学医的。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讲了很多她身体的问题。她特别注重养生,每天的电视养生节目一集不落,听到吃三七好就买三七,听到泡菊花好就买菊花来泡,吃来吃去都没有什么作用。她问我平常养生泡点什么水,煮稀饭里面加点什么中药好。说实话,这方面我真的难以给她建议。因为我一直反对用药养生,煮粥就煮粥,你放点什么枸杞、当归、苡仁,多难喝啊!今天吃三七,明天买西洋参,未必适合自己体质。我一向的态度就是有病治病,没病就注意生活方式,比较反感一些保健品的宣传。我给她讲了很多中医的道理,我当时是希望她不要吃保健品、药品,那样对身体并不好。她听了之后也比较认可。

后来她因为老胃病犯了联系我。当时症状就是胃痛胃胀,我用了桂枝倍芍药汤,加了柴胡疏肝散,她吃了两剂,症状就控制了。她是很多年的胃病,一直在我们当地某胃病专科名医那里看。因为我开的这个方子价格特别低廉,效果也不错,她后来很多问题都会找我咨询。

有一次她联系我,说她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不知道我有没有好办法。就是大概从2年前开始,慢慢早上起来会觉得像是戴了一顶厚帽子一样,把整个脑袋都罩住,整个白天人都是不清醒的。现在除了睡觉,整个头上都是像顶了一顶厚帽子,虽没有困倦乏力,但就是感觉每天昏昏沉沉,从来没有清醒过。因为正处更年期,很多医生认为是神经官能症,中药之前也吃过很多健脾化湿的药,没有什么作用。根据她自己形容,这个帽子感觉一天天厚重起来,人越来越烦躁。我耐心听完了她的讲述,第一反应就是《内经》的“因于湿,首如裹'。但她之前也吃过很多除湿的药物,并没效果。

我看了一下以前的方子,一部分是除湿热的,而另一部分加了很多健脾补气的药物。怪不得没效果!这个病人整个脸色萎黄,舌质淡淡的,脉都可以不用摸,这种除湿一定要通阳理气,加一些辛散化痰的药,里面的郁气才打得开,湿气也才散得出去。用除湿热的既易伤到阳气,又不利于利湿;用健脾除湿的方法,则会塞气机。

我当时用了一个苓桂术甘汤合三仁汤加羌活的架子:茯苓30g,白术40g,桂枝15g,炙甘草10g,羌活10g,石菖蒲15g,白扁豆15g,藿香15g,枳壳15g,杏仁15g,苡仁15g,白豆蔻15g,六一散10g,柴胡10g,法半夏15g。这个里面重用白术、茯苓是在突出一个化湿止眩的作用,我用苓桂术甘汤时,这两味药一定要重用,对于一些湿蒙清窍病才有效果;还有一些梅尼埃综合征,如果是这种证型的,白术、茯苓量小了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仲景原方里这两味药量更大。用羌活、菖蒲、柴胡是引清阳上升,三仁汤是将中湿从小便走,扁豆、藿香、枳壳、半夏从中焦疏调气机,化浊顺气。最后效果也在意料之中。她一周后告诉我,吃了两剂,“帽子'就摘掉了。

这个病虽然是个很简单的病,当时她发微信语音的时候,大声重复:“帽子摘掉了!”

本文摘自

《一个“伤寒天才”的医道求索——从国学到国医》

精选图书

本书作者

文愈龙

亮点

国学与国医

临证录验

伤寒心得

作者自小喜文,杂书乱读,爱好国学,十七八岁就给人讲国学;大学阴差阳错读了护理专业,从没看过中医教材,也没正式拜过师傅,对中医、对经典却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实践;对《伤寒》、经方着力尤深,见解独特,被师长赞为“伤寒天才”;对切脉有特别的感觉,临证不辍,颇有点大家气质,在学校、社区小有名气……其平常而又奇特的医道求索经历,于今不无启示。

中医出版

电子书

本文摘自《一个“伤寒天才”的医道求索——从国学到国医》,音频作者:李沿鑫,学校:山西中医药大学,为第六届“悦读中医”参赛作品。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特别感谢!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