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考古中国】郭物:南西伯利亚早期游牧王国王族墓地的景观 布局和形制(上)

【考古中国】郭物:南西伯利亚早期游牧王国王族墓地的景观 布局和形制(上)

时间:2018-07-15 08:18:15

相关推荐

【考古中国】郭物:南西伯利亚早期游牧王国王族墓地的景观 布局和形制(上)

作者在图瓦共和国博物馆留影

摘要:南西伯利亚是欧亚草原游牧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山地游牧经济出现较早、发展迅速的地区出现了几个早期游牧王国,大致对应三个考古学文化,分别为艾迪拜尔文化/乌尤克文化/三道海子文化、塔加尔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这些欧亚草原上的早期游牧王国几乎都会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谷地作为首领及其家族的墓地。这些王族墓地选址均位于文化分布最为核心的安全之地,基本都处于谷地之中,和周围景观融为一体。墓地基本遵循线性布局,三道海子文化大致遵循大范围东西向链状分布,塔加尔文化大致为南北向链形片状分布,巴泽雷克文化则为紧凑型的南北向链状分布。首领家庭的墓葬规模宏大,有中、小型的墓葬陪伴周围。墓葬均有封堆,形制结构复杂,都有大型木构的椁室。随葬器物类别多、器类全、质地高档珍贵,多使用黄金制作器物或者金箔装饰器物,大多出土反映本文化特色、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器物和装饰主题,动物风格艺术主题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三道海子文化是垫蹄尖金鹿、蜷曲或者垂足雪豹、垂足野猪的器物或者纹样,还有圆锥状金耳坠、金项圈、金柄木勺和鍑形金器。塔加尔文化是装饰站立圆雕山羊的钟形权杖首和鹿饰件。巴泽雷克文化早期是鹰和虎,之后是各种造型格里芬的器物和装饰纹饰。三个文化都相同的威权器物是以管銎斧、短剑和弓箭为代表的武器,以及各式腰带、马具和铜鍑。这些器物或者是艺术主题成为早期游牧王国最强有力的文化因素,在周围的文化中广泛传播。三道海子文化、塔加尔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的兴衰有早晚、东西之分,加上公元前2世纪早期匈奴的扩张,反映了南西伯利亚地区公元前第一千纪军事、政治和文化的互动和势力中心的变迁。

SouthernSiberi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that nomadic societies weregerminated in Eurasian steppes. A few early nomadic kingdoms emerged in thedeveloping areas where the transhumance appeared earlier and developed rapidly,roughly corresponding to three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Ady bel/Uyok/Sandaohaizi culture, Tagar culture and Pazyryk culture.

Theseearly Eurasian steppe nomadic kingdom almost always choose a relatively closedvalley as a leader and his family cemetery.The royal cemetery site selectionare the safety zone at the heart of the cultural distribution, basic it is inthe valley harmonizing to thesurrounding landscape. Cemetery was planned basicly in linear layout,Sandaohaizi culture"s layout followed widespread like chains in east-westorientation, Tagar culture roughly north-south patchy distribution chain form,Pazyryk culture"s layout is the compact distribution chain from north tosouth.Kings tomb is in large-scale, accompanied by medium and small burialsaround.Tomb has the heap, shape structure is complex, has a large wooden Guochamber.

the burialobjects are various in category, high-grade, precious, using gold productionitems or gold foil adornment, most of the artifacts unearthed reflect th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ideology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decorativetheme, animal style art theme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t.

Those ofSandaohaizi culture are standing gold deer, curled up or standing snowleopard, the implements of the boar orpatterns, and the conical gold earrings, gold collar and miniature goldcauldron.

Those ofTagar culture are the decorative bronze mace head in shape of bell with a goatstanding on the top of it, the artifacts in shape of the deer.

Those ofearly Pazyryk culture are the artifacts in shape of the eagle and tiger, thenare all sorts of the implements of the griffin and decorative ornamentation.

ThreecultureS have the same prestige goods which are delegated with tubed Qiongaxes, daggers, bows and arrows of weapons, and various types of belts, harnessand bronze cauldrons. These objects or art theme became the most powerfulcultural elements of early nomadic kingdoms, widely spread in the surroundingcultures.

The riseand fall of Sandaohaizi, Tagar and Pazyryk culture, with the early expansion ofthe Xiongnu in 2nd century BC, reflects the shifts of the centers of power ofthe milita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southern Siberia area inthe first millennium BC.

公元前第二千纪后半期到第一千纪的前半期,欧亚草原青铜时代末期的社会正在经历社会的巨变,欧亚草原正在经历游牧化的历程。即原来以畜牧-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开始采用游牧经济的方式。这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由于各种原因,演化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

游牧经济导致游牧社会的兴起。游牧社会其间,不同部落更容易结为联盟,代表军事力量的战斗力和机动性显着提高。因此,与游牧化相伴发生的,是草原社会的复杂化。比如卡拉苏克文化时期(公元前14-前8世纪),在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骑马开始普遍,人群移动性增强,依托山地、按季节变化迁徙的游牧业发展起来,墓地中的大型墓葬(直径40-100米)和中小型墓葬的差别显示男性的阶层分化。欧亚草原上开始出现了统治广大区域的早期游牧王国。这些社会往往有中心区域,在中心区域可以发现领袖、防御功能、对自然资源的控制、手工产品、贸易和交换、祭仪等存在的迹象。这些王国的首领开始修筑巨大的冢墓,而且都选择一个特殊的区域来修建王族(统治集团)的墓群。

从迄今的发现与研究看,生活在以阿尔泰-萨彦为中心的地区的人群比较早就开始游牧经济的尝试,南西伯利亚是欧亚草原游牧化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这个山地游牧经济出现较早、发展迅速的地区出现了几个早期游牧王国,大致对应三个考古学文化,分别为艾迪拜尔文化/乌尤克文化/三道海子文化、塔加尔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图一)。这些欧亚草原上的早期游牧王国几乎都会选择一个相对封闭的谷地作为首领及其家族的墓地。学界一般把这些早期游牧王国的王族墓地称之为“国王谷”,因此,本文所论即南西伯利亚的三个国王谷。

图一 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公元前第一千纪游牧王国的三个国王谷及相关墓地

(下图底图采自谷歌)

本文着眼于南西伯利亚三个考古学文化的王族墓地的比较研究,围绕墓地的选择和布局、景观、墓葬的规模和形制、代表文化意识形态的高规格随葬品等,探讨这些国王谷的墓葬在欧亚草原游牧化及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根据出土文物,分析三个早期游牧王国势力的消长变迁以及不同的黄金消费方式。希望抛砖引玉,推进学界相关研究更上一层楼。

一、乌尤克谷地王族墓地的景观、布局与形制

从迄今的考古发现看,蒙古中西部地区、俄罗斯图瓦和中国青河、富蕴县是早期游牧社会率先发展的区域。图瓦发现几千座没有随葬品的石构墓葬,时代和卡拉苏克文化相当(公元前15-前8世纪)。一般称为“蒙冈-泰加类型”( Mongun Taiga type),或者把创造这些遗存的人群称为“阿尔然部落联盟(Arzhan tribal union)”。其墓葬特征是有环列石,有的环列石直径达100米,其中的石构辐条从4至32根都有,像一个太阳盘或者是车轮。墓葬中央为石砌墓室,建于地表,周围一圈石板围墙,然后覆盖一层石块,出土器物非常少。大约公元前7世纪,这个地区出现一个文化,被称为艾迪拜尔文化(Aldy-bel culture,这个名称为圣彼得的考古学术机构命名,莫斯科的考古学术机构称之为“乌尤克文化”,我们称之为“三道海子文化”,以下均称为三道海子文化)。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是圆锥形的耳坠。

这个时期的人群可能建立了草原上的早期国家,在俄罗斯图瓦乌尤克盆地发现一个被称为阿尔然的“国王谷”。国王谷是一个东西向楔形的河谷,西部狭窄,周围被西萨彦岭和唐努山所封闭,向东渐渐开阔,中间为叶尼塞河的支流乌尤克河。这个河谷分布着几百座大小墓葬,从东向西大约呈直线分布着至少7座大墓(图二)。这些大墓应当是前述三道海子文化首领王族们的墓地。

最大的阿尔然1号冢位于阿尔然村西北角的农场里。1971-1974年,格拉兹洛夫(M.P.Grjaznov)率队发掘此墓,发掘前墓已被盗,出土遗物很少。修建木椁的木头部分留了下来。冢的结构非常特殊,为地面垒筑的放射状木构建筑,直径80米。埋葬结束后,上面再用片石封盖。封堆高4米,直径120米。约有160匹带鞍的马埋在古冢里,根据残存遗物可知另有约300匹马在葬礼的仪式中被吃掉。由于被盗,大部分椁室都是空的(图三)。俄罗斯专家最新测年的结果是公元前9世纪末至8世纪早期。东南方向是这个文化最重要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1号冢东南约4.5公里处有一东北-西南向的低山,低山山峰和1号冢东南的主方向相连,应当正好对着冬季日出的方向。这不知是当时人有意选择,还是偶然形成。不过1号冢在整个阿尔然国王谷中显然处于居中的位置。

1.阿尔然谷地墓葬分布图

2.阿尔然谷地4号冢及其附属墓葬分布示意图

3.阿尔然谷地西部墓葬分布示意图

4.阿尔然谷地西部青吉台大冢及其附近墓葬分布示意图

图二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乌尤克国王谷墓葬分布图(底图采自必应)

1、阿尔然谷地墓葬分布示意图 2、阿尔然谷地4号冢及其附属墓葬分布示意图 3、阿尔然谷地1号冢西部墓葬分布示意图 4、阿尔然谷地青吉泰大冢及其附近墓葬分布示意图

2000年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西伯利亚分馆和德国考古学院的欧亚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阿尔然2号冢。这是最靠东,也是最小的一座大冢,年代比1号冢要晚,大约公元前7世纪末。冢墓直径为75-80米,高1.5-2米,封堆内部地面边缘有一圈列石围出的矮石墙,有的段落能分出两圈,中央为石块封堆。墓冢外围分布很多的祭祀石圈和石堆。

图三 阿尔然1号、2号、青吉台大冢形制比较图

封堆中朝南有一条黄土道路。冢外围圆形祭祀坑,内埋焚烧过的动物骨架,可辨认的为羊。石墙里面的一些石块上面发现有岩画。墓葬的北侧立了两块鹿石。列石与封堆之间分布不少小的墓葬,石围下也分布不少墓葬和马具埋藏点。在封堆中央靠西的位置有两个空的大长方形坑。

中央两个大长方形坑北部有一个土坑木椁墓,编为5号墓坑,夫妇合葬,随葬了5600件金器,属于衣服坠饰、首饰、武器。除了主墓室,阿尔然2号冢还有一些小的墓室,石围墙下有4座男性墓、1座女性墓,男、女墓主头上有伤痕,可能是人牲。

考古学家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以5号墓室男女墓主中间为界,可能存在一条纵贯整个大冢的轴线,其延长线刚好可以把整个2号冢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主要分布的殉马坑,殉葬人等都反映出男性的特色,与此相对,西半部则是女性的特点。看来,男女性别的区分在墓冢的布局中得到了仔细的考虑(图三)。

2号冢西侧约2公里,为阿尔然3号冢。它与2号冢没有发掘之前相近,规模更大,直径达90米,高约3米。它的西侧3.5公里处还有一座,编号为4号冢,除了墓冢周围的祭祀遗址外,与其它几座大冢不同的是,4号冢西北侧呈线性分布着不少中小型的冢墓。4号冢和西部的1号冢相距约3公里(图二)。

阿尔然1号冢的西面还有四大片墓群。这些大小不等的冢,成若干线性排列。开始两片墓葬规模不大。最西边的两列墓葬规模较大,呈东西向链状分布,都有和东边大墓规模相似的大冢。楚古诺夫正在主持发掘的是靠北一列最西的一座,应当算是整个阿尔然墓群最西边的大墓,和东部的2号冢遥相对应。称为“青吉台大冢”,东距1号冢5.5公里。直径90米,高3米左右。从剖面上可以看到,封堆由两层沙土和两侧石块交叉堆成。封堆边缘用石板横砌,外围堆青灰色淤泥。列石两侧通过堆石块来加固。冢的结构与阿尔然2号冢相似,有鹿石、列石和封堆,但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一是在封堆外缘原始地面上堆若干层湖泊的淤土;二是周围挖一圈壕沟,在沟底也堆了一层湖泊淤土,时代可能为公元前6世纪(图三)。

从1号冢到2号冢,除了片石夹泥土垒出的扁平封堆、东南-西北的主方向、原木搭建木椁、鹿石、动物风格艺术一脉相承外,在墓葬形制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号冢在地面上架垒的向心多格木结构、独木棺等因素消失,出现地面以下的墓坑。从地表迹象看,除了4号冢周围中小型冢的布局特殊一些外,2、3、4号冢的形制布局基本相似,青吉台大冢除了围墓沟及使用淤泥以外,和东部的这几座大冢也形制相近。从布局看,最西边的这一大组墓葬和1号冢东边的不同,以青吉台大冢为首,向东北方向分为了两排,南部一排大墓较多,北部的一排数量和规模稍逊。南北两排中的大冢和青吉台大冢相差不大,可能身份地位相似。不像东边大冢之间相隔较远,这一组大冢相互之间距离不远,而且似乎有特别的安排,显示了这些大冢之间密切的关系(图二,4)。其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何与东部大冢分布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革,具体情况可能只有待将来的发掘了。

总之,这些墓葬布局和结构的变化说明文化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之上,发生了阶段性的变迁,除了自然渐变外,文化演变的背后也可能存在着统治集团不同支系、团体、阶层之间和社会不同部落之间的剧烈变动。

从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分析,早期游牧王国是经过精心考察后才选择阿尔然谷地作为王族墓地。当时人的风水意识今天不得而知,但乌尤克谷地作为王族墓地来说,至少满足了封闭安全、景观悦人的要求。从现在的生态条件看,乌尤克谷地北和米努辛斯克盆地南北相距不远,隔着西萨彦岭,但图瓦谷地比米奴辛斯克盆地要干燥得多,米奴辛斯克盆地虽然纬度高,但植被很好,萨彦岭覆盖着非常茂密的森林,这种森林连地面都长满了各种植物。到了图瓦境内,萨彦岭最后的南坡,森林覆盖率骤减,很多地方只生长草。显然,萨彦岭山地以及茂密的森林分隔了米努辛斯克盆地和乌尤克谷地,使这个相对封闭的谷地成为一个较为安全而又平静的地方。萨彦岭以南直到南部的阿尔泰山东南支脉都直接在王国力量的控制之下,周围不同社会的人群或者是军事力量很难到达这里。这保证了王族墓地的安全。三角形的谷地中间有河流蜿蜒流过,其间还点缀一些湖泊,景观非常宁静幽美。周围都是山脉,其北、西和南部基本为山脉所围闭,南部山脉有狭窄的河流谷地通向叶尼塞河上游,只有东部为宽敞的开口。不过谷地东部出口部位整个地势较高,甚至还有一些小山丘,使整个谷地和外界在视野上隔断开来。阿尔然墓地南部,乌尤克河的北部还有一片单独分布的山体,也使墓地更加处于在一个相对广阔,但周围都有多层次自然屏障的保护之中(图一、图二)。

二、萨贝克谷地王族墓地的景观、布局与形制

米努辛斯克盆地中心的萨贝克谷地是塔加尔文化的国王谷。塔加尔文化是南西伯利亚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分布于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和克麦罗沃州东部,年代约为公元前10世纪末-公元前1世纪,前接卡拉苏克文化,后续塔施提克文化。格拉兹罗夫最早建立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编年。根据新的测年数据,塔加尔文化新的编年如下:巴伊诺夫期(Bainovo,公元10末-前8世纪)、波德格尔诺夫期(Podgornovo,公元前8-前6世纪)、萨拉戈什期(Saragash,公元前6-前3世纪)和捷西期(Tes",公元前2或前1世纪-公元1世纪)。调整了原来的文化编年,文化系列没有改变,就是早期时代提前了近200年。

总的说,塔加尔文化的墓葬的演变趋势是规模和深度在增加。石板围成的墓葬渐渐被木结构的或者是多层的木板结构的墓葬代替,早期墓主仰身直肢,一般头朝西南,很少朝东北。二次合葬墓数量在增加,头向不定。从萨拉戈什期开始,能看到更精致的葬仪和超级墓葬结构。墓围从2米到300米都有,由8-20块石头建成两个或者更多方形的二次葬墓室。通过特别的入口,墓室中葬的人能达到200个。有一些高级别的男女墓主葬在单独的墓中。孩子们单独葬于小石箱里或者和妇女二次合葬。社会分层比较明显。从捷西期开始社会有了显着的分化,墓葬仍然有巨大封堆,四角有柱石。中间有30-50米见方,3米深的墓室,墓室用圆木精心搭成两层。顶部盖圆木和桦树皮,墓室中葬几十个个体。墓主头骨都经过环踞或钻孔,均有火祭。

塔加尔文化的国王谷在米努辛斯克盆地中心萨贝克谷地,位于阿巴坎西北部60公里的巴提涅沃(Batenevo)山岭的山前地带。这块半封闭的草原显然被塔加尔文化的统治集团选作大小首领的墓区,草原的西北部为巴提涅沃山岭,山前地带为一个巨大而又平缓的谷地,东南部有不高的山梁围抱墓地,正对墓地有一个缺口,像门一样。东部有一条稍微高出周围地区的高地。这些高地围出一个广阔的谷地。东部高地的北侧梁上立着两块巨石,一块约有两人高,另一块约有一人多高,相距很近,就像是一道石门。石门以外是渐渐低凹下去的草原,但没有墓葬,石门以内就是塔加尔文化的国王谷。大草原上略高于周围的台地上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冢墓。国王谷内分布着大型冢墓20座,中型墓有100多座,巨冢大致也呈链状分布略呈西北-东南方向,每个大冢周围有中、小型的墓葬,但相互间的离的较远,呈片状分布(图四)。

图四 米努辛斯克盆地塔加尔文化萨贝克国王谷位置、墓葬分布及萨贝克大冢结构示意图

最大的是大萨贝克冢(Bolshoi Salbykskii)。冢墓确实很大,大致呈正方形,边长70米,原高14米左右,现11米高,为西伯利亚最大的冢墓(图十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S.V吉谢列夫发掘了这座大墓,高达11米,显示了社会的分层。四边里竖立一圈巨大的大石板,均为东向,大石板之间有横立大石板,每块重50吨,高6米。在东墙内的横向石板还垒了木头。其它三面墙都没有。门向东,门道入口为两排竖立的高大石块。墓葬和墓道中轴线的西段,东部墓室5米见方。虽然被盗,还是有7具人骨架、金箔残片和铜刀残留下来(图四)。从其规模看,这应当是塔加尔文化首领的墓葬。

第二大的被称为小萨贝克冢。该冢没有发掘。四边立巨石,共20块,每块重约30-40吨。边长50米左右,高7米。东侧也有门道,但是已经完全被塌下的封土覆盖,整个冢墓呈金字塔形,中间已经塌陷,可能已经被盗扰。

米努辛斯克盆地由叶尼塞河中游以及丘雷姆河(Chulym)上游河谷组成。盆地海拔300-350米,三面环山,西边是库斯内次山脉(the Kuznetsky Alatau)和阿巴坎山脉(the Abakan range), 南部是西萨彦岭,东部是东萨彦岭,山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盆地里则是草原。西萨彦岭森林茂密,其间有山间河流。但是树木非常稠密,林中布满灌木,非常不利于人类的通行,这对古代的交通是非常大的一个难题。主要通过西北角草原森林景观的通穆-丘雷姆走廊地带(the Tom-Chulym corridor),在古代联系着阿尔泰和哈萨克斯坦地区,西南方向还可以通过阿斯科兹河(the Askiz River)。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人群相对闭塞,甚至和最近的邻居都难于互动,只能通过这些有限的、艰难的山间通道和外部世界联络。以米努辛斯克盆地为核心的地区是南西伯利亚重要的文化中心,由于气候和生态较好,而且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因此自阿凡纳羡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安德诺罗沃文化、卡拉苏克文化至塔加尔文化均非常发达。塔加尔文化的国王谷正处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中心位置。

这个谷地除了国王谷的墓群外,在阿巴坎周围的草原上还有一些巨大的冢墓,三五成组,从规模看,这些墓葬比萨贝克谷地的大墓稍小,可能属于第二等级的人群。近年发掘了一座大冢,就在阿巴坎市北边不远的丘陵草原上,名为巴列茨基劳格。形制和萨贝克大墓相似,只是规模略小,每边长53-54米,墙高约2米。门道在东侧,高1.5m,两侧立巨石。这座大冢只有一个墓坑,周围也没有牺牲坑,已被盗扰。

Sophie Legr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Scythians:Bronze Ageto Iron Age in South Siberia, The emergence of the Karasuk culture”[J]. Antiquity 80 ():843-879.

Gringmuth-Dallmer E. 1996 Kulturlandschaftsmuster und Siedlungssysteme[J]. Siedlungsforschung.Arch?ologie-Geschichte-Geographie, Bd. 14: 7–31.

狄宇宙 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8页。

郭物.三道海子文化遗存初论[C].欧亚学刊(第七辑).中华书局..

Grach A.D., 1983. The historical-culturalpopulation of the early Scythian epoch in the Central Asia[J]. ArchaeologicalJournal of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23: 30-42 (in Russian).

A.Y. Alekseev, N.A. Bokovenko, Y.Boltrik, K.A. Chgunov,G. Cook, V.A. Dergachev, N. Kovalyukh, G. Possnert, J.van der Plicht, E.M. Scott, A. Sementsov, V. Skripkin, S. Vasiliev,G. Zaitseva,A chronology of the Scythian antiquities of Eurasia based on new archaeologicaland 14C data[J], Radiocarbon 43 (2001) 1085-1107.

KonsgtantinV.?ugunov, Hermann Parzinger, Anatoli Nagler., Der Goldschatz von Ar?an, EinFrstengrab der Skythenzeit in der sdsibirischen Steppe[M], Schirmer/Mosel,.Konstantin V. ?ugunov, Hermann Parzinger und Anatoli Nagler, DerSkythenzeitliche Fürstenkurgan Ar?an 2 inTuva[M]. Arch?ologie in Eurasien Band 26, Steppenv?lker Eurasiens Band 3,Verlag Philipp Von Zabern·Mainz,.本文所用阿尔然1号、2号冢的图片均采自此书。

К.В. Чугунов, ДИСКРЕТНОСТЬПОСТРОЙКИ ?ЦАРСКИХ? МЕМОРИАЛОВТУВЫИХРОНОЛОГИЯРАННЕСКИФСКОГОВРЕМЕНИ[C], Mitgl. Russ. Akad. V. I. Molodin Prof.S. Hansen ed, Terra Scythica,Materialien des internationalen Symposiums ?Terra Scythica?(17.–23. August, Denisov-H?hle, Altai), Novosibirsk Verlag des Instituts fürArch?ologie und Ethnographie der SA RAW .青吉台大冢平面图采自此注所引文章,照片为郭物所摄。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10。

Gryaznov, M.P.1968. Tagarskaya kul"tura, Istoriaya Sibiri[C], volume 1. Leningrad: Nauka.

Bokovenko,N.A.,Zaitseva,B. Van Gel, L.M. Lebedeva and V.A.Sementsov. 2002. K problemekhronologii rannetagarskikh pamyamikov Eniseya[C], in Yu. Piotrovsky (ed.)Stepi Evrazii v drevnosti I srednevekov"e.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Russia

Hermitage(?r"mēt?zh`),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one ofthe world"s foremost houses of art. It was reconstructed in the neoclassicalstyle in the 19th cent. kniga 2: 19-22. Saint-Petersburg.

Gryaznov, M.P.1969. South Siberia[M]. Geneva Geneva, canton and city, Switzerland

Geneva(j?nē`v?), Fr. Genève, canton (1990 pop. 373,019),109 sq mi (282 sq km), SW Switzerland, surrounding the southwest tip of theLake of Geneva. : Nagel Publishers. Bokovenko,Nikolay." The emergence of the Tagarculture "[J].Antiquity,Dec 1, .

Kiselev, S.V.1951. Drevnjaja istorija Juzhnoj Sibir[M]i. Moscow: Nauka, 189; ; Vadetskaya , E.B. 1986. Arkheologicheskie pamjatniki vstepjakh srednego Eniseja[M]. Saint-Petersburg: Nauka,95.

Mарсадолов,Л.С.Большой Салбыкский Курган В Хакасий[M],Абакан, Хакасское книжное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

Gryaznov, M.P.1969. South Siberia[M]. Geneva Geneva, canton andcity, Switzerland

Geneva(j?nē`v?), Fr. Genève, canton (1990 pop. 373,019),109 sq mi (282 sq km), SW Switzerland, surrounding the southwest tip of theLake of Geneva. : Nagel Publishers,11.

感谢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来源:《欧亚学刊》新3辑,请以纸质版为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