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杭州西湖白堤(2)

杭州西湖白堤(2)

时间:2023-03-01 22:18:48

相关推荐

杭州西湖白堤(2)

杭州西湖白堤(2)----平湖秋月

从断桥到平湖秋月,必须走白堤,中间经过锦带桥。

从保俶山看白堤上的锦带桥

白堤,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兴建。到了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以风光旖旎而著称,故又称十锦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常到白堤漫游,并曾作《钱塘湖春行》一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后人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充满怀念,称白沙堤为白堤。但白居易所筑的白公堤并非是现在的白堤,而是钱塘门外向东北延伸的一条堤坎,现已无迹可寻,仅剩圣塘闸桥亭遗迹。

白堤与保俶山上的保俶塔遥相呼应

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白堤横亘湖上,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犹如一条锦带飘逸在万顷碧波之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使西湖景致生色不少。

站在断桥附近看白堤,前方低矮的山坡为孤山

站在平湖秋月上看白堤

站在锦带桥上看白堤

明代王稚登的《十锦塘》诗,将白堤上的景色渲染得十分热闹:“湖边绿树映红阑,日日寻芳碧水湾。春满好怀游意懒,莺撩吟兴客情闲。波中画舫樽中酒,堤上行人岸上山。元限风怀拼一醉,醉看舞蝶绕花间。”

只要起得早,在白堤上也有幽静的时候

白堤上,过去都会在草地上辟出一块地方种植花草,增加白堤的美感。如今,像这样每年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色已经看不到了,白堤回归于自然。放着这几张照片不用可惜,也让大家看一下。

白堤上,过去都会在草地上辟出一块地方种植花草,现在已经不干了

白堤上,过去都会在草地上辟出一块地方种植花草,现在已经不干了

白堤是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禁止机动车辆通行,只有为数不多的电瓶观光车载着游客从这里经过,还有是市民骑着单车,或者是游客骑着免费租赁的公共自行车在人行中穿行。偶然碰到一场大雪,这里就成了摄影家的天堂,不管会拍的不会拍的,都抗上个照相机往这里跑,抖出的架式还挺像模像样的。还有的大妈,一个人敲着锣鼓,扭着秧歌,直把这里当作人间的乐园,娱乐的天堂,自得其乐。

偶然碰到一场大雪,这里就成了摄影家的天堂

大妈一个人敲着锣鼓,扭着秧歌,直把这里当作人间的乐园,娱乐的天堂

白堤上有座锦带桥。但大家对断桥家喻户晓,而对锦带桥似有冷落之感。实际上锦带桥是白堤上极佳的观景点。站在桥上,近可眺平湖秋月的露台,远可挹孤山的绿树楼阁。

据史料记载,锦带桥旧称涵碧桥,唐时就已存在。到南宋时,由宋转运使陈尧佐重建,并出现在南宋著名画师李嵩的名画《西湖图》中,称之为“湖山佳处”。现此画珍藏在上海博物馆中。后来,由于西湖湖水冲蚀,年久失修,白堤下塌,此桥亦不复存在。

到明代万历(公元1589年),司礼太监孙隆精工重修白堤,改称白堤为“十锦塘”,并在涵碧桥旧址,架木为梁,重建此桥,修复后称之为“锦带桥”。桥名一直沿袭至今。

明亡后,清代中期的康熙皇帝意欲巡视江南,地方官为供康熙皇帝泛舟里西湖游览之需,又凿石为桥,改为青石拱桥。到清雍正8年(公元1730年),雍正皇帝仿父南巡,此桥又由他的亲信、浙江总督李卫,加固重修,遂成现在见到之桥状。

清代许承祖在《西湖渔唱》中有专咏锦带桥的诗:“波光山色渐模糊,锦带桥平入画图。约略前身是渔父,一竿双桨占西湖。

春天里,从白堤上看锦带桥

春天里,从孤山上看锦带桥

夏日里,在北山路隔着荷花看前方的锦带桥

冬日里,天鹅以锦带桥为背景,正在里西湖欢快地角逐

从锦带桥西行,就到了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中排行第三,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受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

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平湖秋月》,是广东抒情乐曲中的佳品。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该曲以清新明快、悠扬华美的旋律,描写了杭州西湖的胜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洁秋月清辉下的西湖幽静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静谧,晚风轻拂,素月幽静。一潭平静的湖水,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碧空万里,波光闪烁,青山,树,亭台,楼阁,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整个西湖好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平湖秋月

作为西湖十景中的一景,从南宋时起,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所描写的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是多方位的。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址,是康熙38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虽然平湖秋月景区的实际面积在西湖十景是最小的,但它的展示面积却是最大的。跌宕起伏的山峦缭绕着轻薄的迷雾是她的轮廓,灯火斑斓的楼台掩映在桃柳的枝桠间是她的眉宇,一湖暗蓝的外西湖湖水荡漾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是她的眸光。人们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的悠长,文化的幽深。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平湖秋月

古代时候,外西湖这一带原是有座秦楼的,该楼初名水明楼,后来叫的拗口,莫若望湖楼点明心意,也就叫了望湖楼了。古文记载:“秦楼初名水明楼,东坡建,常携朝云至此游览。壁上有三诗,为坡公手迹。过楼数百武,为镜湖楼,白乐天建。宋时宦杭者,行春则集柳洲亭,竞渡则集玉莲亭,登高则集天然图画阁,看雪则集孤山寺,寻常宴客则集镜湖楼。兵燹之后,其楼已废,变为民居。”

平湖秋月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扩建,新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平湖秋月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

位于平湖秋月边的这棵千年老樟树是极具代表性的佳作。在杭州,我还没有看到哪棵樟树可以和它媲美。它的树冠遮盖了方圆数十米的范围,更绝的是,它的树枝远远地探到了湖中心,枝头悬空垂到了湖水里,视树下来往的游人与不顾,与西湖紧紧拥抱,亲密接吻,不离不弃。

位于平湖秋月边的这棵千年老樟树是极具代表性的佳作

位于景区偏西处的湖天一碧楼,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冒险家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中的遗物,后来成为中国现代新兴美术木雕项目的摇篮,既八艺社所在地。如今,这里辟为西泠书画院,为湖山胜景更添一份书卷气。西泠书画院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会集了江南众多的书画篆刻名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在承接传统文化方面显现了独特的魅力,一直备受书画界关注。画院始终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为发展宗旨,艺术追求多元,创作交流活跃。在深研传统,面向当代,广泛联络、对外艺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际性和全国性的一些重大展览当中频频获奖,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送上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以作结束语。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

放生鱼鸟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浪能令山俯仰,风帆似与月装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