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时间:2022-06-14 04:19:31

相关推荐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古时候“左庙右学”的排列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西口。这条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东西街口各有一座二柱三楼冲天式过街牌坊,额坊匾额为 “成贤街”,系1935年重建,梁柱改为混凝土结构。

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街(又名成贤街),是现今老京城区域内,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留了牌楼这一古老标志的街巷,也是北京市唯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街道。横贯街巷四座一间式彩绘牌楼,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的分外古朴庄严。

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全长680米,平均宽度12米。著名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就坐落在国子监街的路北。

乾隆皇帝赞国子监街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元代至元二十四年,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门(今东直门)内的这条大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到元大德六年正式修建了孔庙,元大德十年在孔庙西正式修建了国子监,体现了“左庙右学”的规制。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时称红日北路九条。

国子监街上翻修的四合院门楼。

孔庙

孔庙门前,西侧下马碑。汉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刻在被面。

由于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而在孔庙大门外东西两侧二十米处,各设一座清代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同时在孔庙大门前还设有镶嵌琉璃雕花砖影壁一座,以示孔庙的威严。

孔庙的历史源远流长。史载,鲁哀公在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样说来,历史上第一座孔庙距今已有2488年了。

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衢州。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除中国外,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历代多次重修,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筑,又名"先师庙"。

北京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3号,坐北朝南。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

孔庙门前,东侧下马碑。汉文“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刻在正面。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

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进入孔庙大门,第一进院,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

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的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

这里有块进士碑上能看到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1875—1963)的名字。

大成门。进入大成门要走门前的三条坡道。左面为武将走的道,中间为皇帝走的道,右面为文官走的道。古时中国尊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第一次来孔庙的人和文人要走右面坡道。

孔庙中路主要是中轴线上的大成门和大成殿。大成门古时又称戟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复原后,门内列戟二十四把,彰显出孔庙的庄重和威严。

进入孔庙大门(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

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

孔庙内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除奸柏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国家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复原后殿内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帐更新并修复了御题匾额。按照古代规制恢复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项陈设,其中祭祀礼乐器大部分是珍贵的文物原件。殿内庄严肃穆,让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为了使观众对祭孔礼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内设置屏风式展版,介绍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礼乐器等。

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

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北京孔庙历史沿革》展厅内,大成殿前祭孔大典模型。

孔庙奉祀人物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乾隆石经是乾隆年间铭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

《大哉孔子》展厅,主要介绍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本博主见此展板才知道,2500年前的孔圣人就被人们称为“长人”。郑重声明,本博主建立博客时自名“长人”,源自其他原因,与孔圣人雅名雷同纯属巧合,无故意与孔圣人雅名同名之意,更无自比圣贤之意。

周游列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