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黄褐斑的两种外治法(内有色斑治疗文集) 杨金生等 中医书友会

黄褐斑的两种外治法(内有色斑治疗文集) 杨金生等 中医书友会

时间:2021-01-29 10:53:34

相关推荐

黄褐斑的两种外治法(内有色斑治疗文集) 杨金生等 中医书友会

导读:三.八是属于女性的日子,借这几篇文章,祝所有女性朋友永远美丽、幸福~

点击文字可直接阅读文章:

任之堂主治疗色斑的思路和方子

白芷外用祛斑美容

女人,你的色斑有救了(目测靠谱的黄褐斑方)

黄褐斑

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是发生在颜面的色素沉着斑。黄褐斑对女性的危害最广。中医称本病为“面上杂病”、“黧黑斑”、“面尘”、“蝴蝶斑”等,并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精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气血痰瘀积滞皮下,色素沉着而致;或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或脾虚生湿,湿热蕴结,上蒸于面所致;也有人认为与冲任有关,冲任起于胞宫,最终上行至面部,肝郁血滞损伤冲任,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致本病。不论何种情况,不外乎虚、瘀、湿、热所致。此外,一些慢性疾病、精神刺激、紫外线照射、不良化妆品的使用等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治疗方案1

【取穴】神阙。

【腧穴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操作方法】选用僵蚕、红花、川芍、苏木、生地黄、熟地黄、桂枝、冰片等研成细粉,用白蜜调药物成稠膏并捏成饼状、直径约3cm。用75%酒精棉球在神阙穴常规消毒,用制作好的药饼贴敷神阙穴,外盖纱布一层,再用胶布固定,每2天换药一次。连续治疗3次休息1天。

【取穴依据】神阙为任脉要穴,总领一身之阴经。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因此施治于神阙穴对五脏六腑均能起到治疗作用,并能通过经脉联系上达面部。由于神阙穴的独特解剖位置,药物贴敷后形成自然闭合状态,利于药物较长时间的存放并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入血,进人血液循环,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神阙穴药物贴敷治疗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降低了血液的黏、浓、凝、集,从而阻断了自由基的连锁反应,这可能是神阙穴贴敷治疗黄褐斑的重要原理之一。

【出处】针刺研究,1998,23(2)。

治疗方案2

【取穴】足三里。

【腧穴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外一横指(中指)处,当胫骨前肌中。

【功效】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用2ml注射器5号半针头,抽取正中静脉血2ml。常规消毒足三里及周围皮肤,将针头垂直刺人足三里,有针感时回抽无血后,注入静脉血2ml。半个月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天。治疗期间防止太阳暴晒,不使用祛斑霜及化妆品。

【取穴依据】针刺足三里可活血通络,清化湿热,而且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同时,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和酶类,注入穴位后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出处】《中国针灸》,1994,14(S1)。【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单穴治病一针灵》。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任之堂主治疗色斑的思路和方子

曾培杰、陈创涛 中医书友会

导读:文中说了好几个医案,意思都是一个,气虚也可以导致气郁,此时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要用补中益气汤或者单味红参或者黄芪补气。有个小方子特别实用,面部色斑可以用山楂玫瑰黄芪泡水喝。

不可不知的养生误区之——人常叹息,只知疏肝

陈旧去,新水生

郁闷啊,这个词都快成为这个时代很多人的口头禅了。他们工作之余,容易叹气,甚至来看病的时候,也会叹几口气。

有个妇人也老爱叹气,嘴唇偏暗。她听人家说,用三七可以行气活血化

瘀,于是吃了一个多月的三七茶,人反而变得更气虚了。

后来老师叫她泡三七茶时,再加几片红参进去,再喝一段时间,就不叹息了。

其实,叹息也是人体的自救反应,我们看郁闷的闷字,它就是心被关在门里面,它要出出不来,要顺心顺不了,所以人显得疲乏抑郁,好像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没办法喜乐。

老师说,这抑郁郁久了,它也会耗伤气血。所以郁者多夹虚,而阴虚也会致郁。好比农村有些老农干活干得特劳累时,就喜欢坐在田埂上抽支烟叹叹气,这是因虚而致郁。

可见不能一见郁闷叹气,就一味地疏肝解郁,还要考虑补气。

中医认为,膻中为气海。《黄帝内经》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

焉。你膻中气要足,人才能喜乐,气不足后就会叹息。

又有个病人,脸上长斑,服了老师推荐的玫瑰山楂茶后,斑是消了,但人却觉得很累,气不够,老师说,在方中要加黄芪。于是再服下去,气就足了,也不叹息了。

这是因为疏肝解郁活血的玫瑰花、山楂,能把气给顺开,顺开后,如果膻中气不足的话,就容易叹息,这时就需要充气。

可见,治斑把沟渠瘀血通开后,还需要注入新鲜的气血,如同清洗池子一样,刷去旧垢,还要注入新水,令池子保持陈旧去,新水生的状态,池子就会光洁如新。

膻中气不足,肝胆郁不舒

又有一个小孩子,叹气都成为他的习惯了,几年下来好不了,他的父母都很担心,小小年纪比大人还爱叹气。还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既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情志上的忧患,何来叹气之举呢?这肯定是一种病。

于是,老师建议让孩子吃补中益气丸,结果几个月的叹气就慢慢好了。

老师说,膻中气足后,不单不叹气,还能流露出喜悦的表情。可见治疗抑郁叹息也要分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气陷则升提之,气郁则疏达之。

小孩子气不足,往下陷,我们就直接养其真,把他的真气培养起来,他就不叹息了。

还有一些工作压力比较重的白领,他们也善太息,脉象偏于双关郁的,我们直接用逍遥散帮他顺其气,很快也可以治好。

如果是因郁而致虚,因虚而致郁,既有膻中气不足,也有肝胆郁不舒,我们这时用药,两边要同时考虑。既用逍遥散顺其气,也用补中益气丸养其真。

可以饭前服补中益气丸,饭后服逍遥丸。补其中气,令其条达,乃至和平。

人们常叹息,只想疏肝气。

肝气已疏达,叹息仍不愈。

譬如唇紫暗,单纯用三七。

瘀去还叹息,红参来补气。

譬如脸长斑,玫瑰花顺气。

山楂化血瘀,斑去也叹息。

这要加黄芪,气足膻中喜。

大补膻中气,再解肝胆郁。

气足郁又舒,心畅自欢喜。

【本文摘自《万病之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女人,你的色斑有救了(目测靠谱的黄褐斑方)田丰辉

中医书友会

导读:凡动笔写东西,要以理服人。“其出褐斑者,或黑或灰皆为阴邪、湿邪。如天之有云,乃地气蒸腾使然。乌云不散,责诸天气,褐斑所成,责诸肺气。”肺气宣,水湿利,褐斑消。小编看着就挺在理的,大家试试。若有同道有别的经验可以写评论分享啊~

黄褐斑良方——疏肺散斑汤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多数与内分泌有关,尤其是和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如月经不调、妊娠、服用避孕药等均可出现黄褐斑。此外日晒和精神因素会加重本病。临床表现为:褐斑多分布于鼻梁、双颊,也可见于前额部,呈蝴蝶形,也称为“妊娠斑”,“蝴蝶斑”或“色素沉着”。虽无痛苦,但却影响美观。

有较多资料报道,本病多为有肝肾不足、气血虚弱所致,治疗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主,笔者初多选用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但取效不佳,或服药时间较长方有寸功。后读到《新中医》1982年第9期袁尊山的经验(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用疏肺散斑汤加味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如原文说:“笔者根据十多年的实践,自拟疏肺散斑汤取得疗效。

方药: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萎皮10克,法半夏10克,茺蔚子10克,甘草6克。

加减法:脾胃湿滞,四肢倦怠、纳呆、大便不爽、苔滑润、脉濡等症,加茯苓15克、毕澄茄、枳壳各10克;心经热证:心悸、失眠、烦躁不宁、小便黄少等,加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莲子芯10克;肝火上乘,两胁作痛、易怒、头顶或太阳穴痛,舌边红、苔黄稍厚,脉弦数等症,加木贼草10克、青葙子、夏枯草各15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又有“肺气通于天。”之说,肺为华盖,主皮毛,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承于肺。肺通调水道,输布津液,有如天地之气化然。头面为诸阳之会。其出褐斑者,或黑或灰皆为阴邪、湿邪。如天之有云,乃地气蒸腾使然。乌云不散,责诸天气,褐斑所成,责诸肺气。肺气不宣,输布失职,湿邪郁滞,日久化热开合不利,则皮毛难泽,故生褐斑。

方中用荷叶、防风、蝉蜕、桔梗、百合、浙贝母宣肺理气,肺气得宣、水湿可化;再以木通、竹叶助其湿邪从小便而出;半夏、栝萎皮除湿化痰;茺蔚子活血以利水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为治疗褐斑的良方。

如治疗一青年女性,年26岁,时产后半年,现面部黄褐斑,以为能自愈,半年内未治疗,现小孩断奶,又开始上班,影响美观,遂开始治疗,初在皮肤科给予外用药物和口服维生素Ε、六味地黄丸治疗月余,症状无缓解,后求治于余。诉无其它不是症状。

察:面部两颊处对称分布褐色斑块,额部稍有浅褐色斑块,如云状,舌苔薄黄、脉沉滑,处方为:荷叶6克,防风10克,蝉蜕6克,桔梗10克,百合10克,浙贝母15克,淡竹叶10克,木通10克,栝萎皮10克,法半夏10克,茺蔚子10克,夏枯草15克,甘草6克,5副,嘱服药10天,复诊,两颊部色斑已有所减少,颜色较浅变浅,上方见效,效不更方,继以上方服用1月,褐斑消失,遂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华夏中医论坛。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