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道教“桃”的符号含义;《老子》“欲”字考 谷是道的状态 欲则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道教“桃”的符号含义;《老子》“欲”字考 谷是道的状态 欲则

时间:2018-06-29 16:08:40

相关推荐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道教“桃”的符号含义;《老子》“欲”字考 谷是道的状态 欲则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道教“桃”的符号含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早在几千年前,桃已进入人们的生活。(资料图)

上文,出自《诗经·国风》。诗文的要旨,是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果实的丰硕来表达对新郎新娘美满婚姻的祝福。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桃树已进入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文化里,“桃”一直是个重要的符号:某人走了“桃花运”、向往“桃花源”的生活等。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中“桃”所代表的“福寿”、“驱邪”等意义,以及其在道教养生中的药用价值,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人。

寿桃

先看《西游记》中《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一章里作者如何写桃:

“夭夭灼灼,棵棵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

凝烟肌带绿,映日显丹姿。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

“夭夭灼灼花盈树,棵棵株株果压枝”,显然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句可谓是道尽蟠桃园里“硕果累累”的盛景。而后大圣醉酒的地方,便是西王母庆寿的“蟠桃宴”。

大圣醉酒“蟠桃宴”。(资料图)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三是王母的寿辰。这一天,王母会宴请众仙赴瑶池赴宴。故事中,参加宴会的神仙有:

“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如此重要的宴会却单单少了“齐天大圣”,猴子岂能不恼?

蟠桃作为仙果,有“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之妙,自然成为宴会的重要果品。

蟠桃,以及后来提到的老君金丹,人参果,都是仙家益寿延年的仙品。桃,在生活中也自然成为“长寿”的象征。

桃在生活中成为“长寿”的象征。(资料图)

道教“福禄寿”三星中“寿星”的形象,常是手捧仙桃。桃子作为长寿果,已成为众多人追求长生的一种寄托。

桃核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有一门名为“核雕”的工艺。核雕,顾名思义是指“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

最早的核雕,材料来源于桃核。桃核之所以被人们作为这门工艺的首选材料,因认为桃核有辟邪的作用。

人们将桃核制作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可谓是爱不释手。核雕的艺术的创作,常以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物、生肖动物等。

人们认为桃核有辟邪的作用。(资料图)

明代核雕,开先河者是“虞山派微雕”创始人王毅的“桃核舟”。关于王毅的名字大家可能没有太多印象,但中学的一篇《核舟记》一定不会陌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曾经作为中学课本的《核舟记》记录了王毅的精湛的雕工,而这一作品所用的材料正是桃核。

避邪趋害

桃木又名“仙木”、“降龙木”、“鬼怵木”。古人认为:“桃木,五木之精也,故压服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御百鬼”,即桃木有避邪趋害的作用。

《礼记·檀弓下》:“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

桃木剑(资料图)

《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风俗通义》:“腊除夕饰桃人……葵以卫凶。”除此之外,将桃木削成人形也可辟邪。《辞源》载:“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汉时,刻桃印挂于户懋,称为桃印。”

之后的桃板、桃符,到演化出的春联、门神等,都源于桃木可驱邪避害。道教法器中,桃木剑也被认为有镇宅、纳福、辟邪、招财等作用。

沐浴养生

在道教养生功法中,药浴是重要的养生方式。在常见的药浴中,调配香汤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沐浴身心经》中,有一味“五香汤”的介绍:“五香者,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避邪气;三者柏叶,能降真仙;四者零陵,能集灵圣;五者青木香,能消秽召真。此之五香,有斯五德。

用药用价值来看:白芷,气芳香,有避邪和去三尸的作用。桃皮,气味芳香,有醒脑作用,除此之外也有辟邪之用。

柏叶,可轻身益气。零陵香,治伤寒、感冒头痛。青木香,平肝止痛,解毒消肿。调配香汤者,通过对各类植物的药用功效的调配,调制出各类香汤。药浴,则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这么来看,桃可谓是全身是宝。人们在其驱邪避害的作用之外,通过对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并在艺术领域进行开拓,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桃文化。

并随着道教的文化体系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特定的文化符号。

《老子》“欲”字考,谷是道的状态,欲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体悟!

摘要:本文打破当下对“欲”字的理解,根据《说文解字》对“欲”字进行溯源,分析其本意,并结合《老子》原文进行阐释,最终得出结论:《老子》中的欲是对道的状态的一种体悟,有欲与无欲是对道循环过程中两种状态的概括。

关键词:欲,理,欠,谷,无

欲字,现多取欲望(人之邪念)、想要、将要之意,私以为远其本意。

《老子》首章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处断句有断在“常无”、“常有”后,有断在“欲后”。如中华书局1月版《老子道德经注》即断在“欲”后。而本学期国学经典课所用教材即断在“常无”、“常有”后。比较两般断法,源于对欲字的理解不同。后者取其现代“将要”之意,前者则对欲字进行溯源,取其本义。之后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等处欲字,亦不可取其现代之意理解,当溯其本源,方能理解《老子》之意。

《说文》:“欲,贪欲也。”而贪则是“物欲也”。二者互释,难见其别,只可看出与物有关。段玉裁注:“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欲而当于理,则为天理。欲而不当于理,则为人欲。欲求适可斯已矣,非欲之外有理也。”由此可见两点,其一,欲是人本性受事物所触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也并不唯一,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其次,说明了欲和理的辨证关系,如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欲符合理的就是天理,当理不符合现有规范也可以转化为人欲。朱熹所说“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强调消除不合理的想法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并不是要一味灭绝人性。

欲从欠,《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段注:“悟,觉也。”但后文则据《正义》“志疲则欠,体疲则伸。”引之为“呵欠”之“欠”。如此便有违“悟”和“觉”之意了。从字释来看,应抓住“悟”字,如此倒更像是人对一个困惑的事物恍然大悟,长吁一口气:“哦——(原来如此)”这种解释,正是欲字“感于物而动”说法的由来。

欲谷声,“泉出通川为谷”。即山谷之谷。谷在《老子》中意象非凡,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第六十六章:“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可见谷与根本有关,能包容。

分析第六章中“谷”,河上公注与高亨老子正诂皆注为生、养之意,来源为取“谷”读作“穀”,由是“谷神者”便成了“生养之神”,亦理所应当谓为“天地根”了。如是虽也解释得通,但私以为有乖古义。王弼释“谷”似借山谷之形象,“谷中央无也。无形无影,无违无逆,处卑不动,守静不衰,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 山谷本不存在,因两山相间而成,谷中央是虚无,也不可得见谷的形态。而泉出于谷,江河源于泉,万物润于江河而得滋长,故“(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可见谷之意象与老子道的至高境界无相近,无形而化万物,又可容纳万物。

所以说《老子》中的谷,象征着道和无。“无名天地之始”,因此第六章中谷可以为“天地根”。“善为士者”和“上士”都虚怀若谷,上德若谷。江河能为“百谷王”是因为像山谷一样善于容纳。

综上所述,谷是道的状态,欲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体悟。因此无欲是没有对事物的体悟,因为无物可感,也就不可得动,是一种至虚的境界,万物未生。由是可以“观其妙”,妙是极微小之意,也就是万物之初,如宇宙开始之奇点,天地鸿蒙之鸡子。有欲则反之,有了对事物的体悟,因为有物可感,所以它处在事物诞生后的阶段,“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因此有欲可“观其徼”,徼是归终,即物终归于无。有欲和无欲体现的是道的两个阶段,因为道是一个有无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在此可观彼,在彼可观此。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版。

2.[汉]严遵:《老子指归》,中华书局1994年版。

3.[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版。

4.《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5.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版。

6.《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

7.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8.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

1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版。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3.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1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版。

作者简介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道教“桃”的符号含义;《老子》“欲”字考 谷是道的状态 欲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