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四)

时间:2021-04-11 14:51:54

相关推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技艺(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

澹台湖畔人家的博客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其中第6枚“苗族”展示了苗族小伙吹奏着芦笙,与姑娘跳起芦笙舞的情景(见图)。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33,贵州省雷山县等单位申报。

苗族芦笙为自由簧气鸣乐器,流行于贵州雷山、云南大关等地区。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其中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制作时,将整块木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箍五至七圈细篾。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发音原理同笙,但管底不封闭,音色别具一格。各地多由大小不一的芦笙组成套,最短者长约20-30厘米,最长者可达 2米。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乐队一般有高、中、次中、低音等声部,音管数量不等。以吹奏芦笙表演的芦笙舞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西南的瑶、侗、彝、壮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芦笙制作技艺,形制大同小异。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1983年1月2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特种邮票1套5枚,其中第4枚为“琵琶”;2002年2月23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02-4《民族乐器——拉弦乐器》特种邮票1套5枚,其中第2枚为“二胡”(见图)。琵琶、二胡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24,上海市闵行区申报(扩展项目)。

琵琶早期称“枇杷”“批把”,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记载:“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背板古代称“槽”,用紫檀木制,面板用泡桐木制。结构由琴箱(槽)和琴柄(颈或项)组成,主要形制有曲项琵琶和直项琵琶。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用指甲演奏,右手有弹、挑、夹弹、滚、轮、拂、扫等,左手有揉、吟、捺打、绞弦、推、挽、泛音等。

二胡俗称“胡琴”,唐代称“奚琴”,宋代称“嵇琴”。琴筒用红木制,呈六角、八角或圆形,前口蒙蟒皮,后口设镂空雕花音窗。琴杆也用红木制,琴头雕龙头或如意形。最初用丝弦,马尾弓拉奏。演奏手法丰富,左手有揉弦、泛音、颤音、打音、滑音、拨音等,右手有连弓、分弓、顿弓、跳弓、颤弓、飞弓等。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马头琴制作技艺)

2002年2月23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02-4《民族乐器——拉弦乐器》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5枚为“马头琴”(见图)。

马头琴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24,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申报(扩展项目)。

马头琴亦称“胡尔”“胡兀尔”“莫林胡兀尔”“胡琴”“弓弦胡琴”“马尾胡琴”等,琴头有马头为饰故名,流行于蒙古族地区,是蒙古族人说唱或自娱的擦奏弦鸣乐器,形制大小不一,由共鸣箱、琴头、琴柄、琴弓等组成。共鸣箱多呈正梯形,框板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制作,琴箱鞔牛皮、羊皮、马皮,皮面彩绘民族图案;琴头为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以雕刻精细的马头,有奔马、立马等马头状;琴柄细长,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的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缠于弦轴,下系于尾柱;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演奏时,左手用顶指弦取音,小指常越外弦底下抵外弦,高音把位则以指尖按弦取音,以食指取滑音,无名指打弦为特色。

马头琴不但音色苍劲浑厚,演奏出蒙古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奔腾的马蹄、欢乐的牧歌等意景,而且又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民族工艺精品。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1983年1月2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特种邮票1套5枚,其中第1枚和第2枚分别为“箜篌”“阮”(见图)。箜篌、阮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124,江苏省苏州市申报。

箜篌亦作“空候”“坎候”,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琴体用硬木制成,共鸣箱呈船形,腹腔面盖掏空的桐木面板,中空蒙以蛇皮,皮面中央置一条有弦孔的木板,用于穿系琴弦,琴弦上穿琴颈弦孔,用黄丝绳拴在弯曲的琴颈上,下垂黄色丝穗。张有13弦,琴弦采用两种粗细的丝弦和肠衣弦。通体髹浅棕色漆,上绘有花卉纹饰。演奏与琵琶基本相同,音色清纯、柔和。

阮初名“汉琵琶”,晋代阮咸善弹此器,也称“阮咸”,由张子锐创意研制高音阮、中阮、大阮、低音阮系列,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和琴弦等组成。琴头和琴颈由两块硬质木料合成,琴头饰以民族风格的雕刻,琴颈粘指板,嵌有24个音品,品按十二平均律装置;琴身为扁圆形共鸣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合成,面板胶有琴品和开有音孔;弦轴用普通弦轴外,也用齿轮铜轴;琴弦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等。多用拨片弹奏,手法近似箜篌,音色饱满、柔美。

宣纸制作技艺

9月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3《文房四宝》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3枚“纸”为宣纸(见图)。

宣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65,安徽省泾县申报。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唐代属宣州(治今安徽宣城)而得名。泾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青檀树和沙田水稻生长,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宣纸的优质原料;境内又有两条属淡碱性和淡酸性河流,水质适合纸料、成纸加工。

宣纸需经石灰腌泡、暖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打浆、竹帘入槽、榨帖焙干等18道工序、100多道手工操作制成,其中打浆和捞纸、晒纸等最复杂。打浆将树皮蒸煮,日晒10月自然漂白,再加工成皮料,与草料分别打浆后按比例混合,经筛选、打匀、洗涤后搅成纸浆;捞纸由两人用特制的竹帘,先深后浅捞两次,出槽后形成湿纸;古时在阳光下晒纸,现在温墙上焙干,最终成型,分生宣和熟宣。前者多用于书法和泼墨写意画;后者因加矾,宜作工笔画,亦用于木版水印、古画修复、篆刻治印、仿古碑帖、民间剪纸等。

宣纸质地纯白、细腻、柔韧,变形性小,又具润墨性、耐久性和抗虫性,故有“纸寿千年”之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湖笔制作技艺

9月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3《文房四宝》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1枚“笔”为湖笔(见图)。

湖笔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72,浙江省湖州市申报。

湖笔是毛笔中的一种,因产自湖州善琏得名,誉为“笔中之冠”。清《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始于元,经唐、宋发展而闻名于世。

湖笔制作工序有择料、水盆、择笔和刻字等120多道。其中择料主要以当地优质山羊毛为上品,也有黄鼠狼尾、山兔、石獾、香狸等毛料,分“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水盆是用角梳将脱脂过的毛料,在水中反复梳洗后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放入水中缕析毫分,剔除断头、无锋和曲而不直、扁而不圆的杂毛;择笔则将制水盆过的笔头干燥后散开,拣去没有锋颖的笔毛,最终制作成独具“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湖笔。笔杆用浙西灵峰山下节稀杆直,内隙较小的鸡毛竹制作,上刻有字或画。

湖笔以传统书写工具,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墨客手中的珍品,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杠杆,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徽墨制作技艺

9月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3《文房四宝》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2枚“墨”为徽墨(见图)。

徽墨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73,安徽省绩溪县等单位申报。

墨用于传统书法、绘画的一种特种颜料,始于周宣王。明《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唐代末期,易州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避藩镇之乱,逃到歙州,见“山有黄山,白岳之奇;水有练溪,新安之妙”,于是定居黄山祥符寺重操墨业。因产自安徽绩溪、歙县、黄山等地而故名“徽墨”。

徽墨制作主要有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其中制墨、和料和刻模最为关键。各地都有各自秘不外传的制作绝技,针对不同制墨原料,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等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主要品种有油烟墨、松烟墨、炭黑墨、再和墨、朱红墨、五彩墨、药用墨、银珠墨等。

徽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和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成为中华制墨技艺的精髓。

端砚制作技艺

9月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3《文房四宝》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4枚“砚”为瑞砚(见图)。

瑞砚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75,广东省绩溪肇庆市申报。

砚是研墨用的文具,最初砚面没有图案花纹装饰,唐朝中叶雕以各种图纹。端砚因产于肇庆市(古称端州)得名,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端砚制作较为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工序。因砚石材质差别很大,又多不受震,自古以来以手工开采,采时看清石壁,根据石脉寻找石源;选料制璞时,筛选出表面无瑕疵、裂痕的砚胚,俗称“石肉”;设计讲究“因石构图,因材施艺”,为综合艺术的体现,图案以山水、花草、人物等居多;雕刻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还有细刻、线刻以及通雕(镂空)等;磨光先磨去凿口和刀路,后用滑石、幼砂纸反复细磨;端砚制成后,配木盒包装,多以紫檀、酸枝、楠木等制作,使砚台更加古朴凝重。

端砚具有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滑,书写流畅又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等特点。因酷暑严冬,用手按其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