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大黄附子细辛汤 集合

大黄附子细辛汤 集合

时间:2023-07-19 07:30:03

相关推荐

大黄附子细辛汤 集合

胰腺炎

胰腺炎证治

李老认为,急性胰腺炎类属于中医的干霍乱、食积痛,大致有寒实、热实两种。热实证,治宜大柴胡汤加减。寒实证,治宜大黄附子汤加枳实、厚朴或一把抓,每次1包,或九痛丸,每次12~20粒。

曾治一男性患者,急性胰腺炎,先用复方大柴胡汤十几剂不效,邀李老诊之,审脉弦紧,胃脘剧痛,拒按,诊为寒实证,予大黄3克,细辛3克,附子6克,枳实9克,厚朴9克,1剂取效,10剂疼痛消失。

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多为虚实寒热夹杂证,治疗时必须详辨寒、热、虚、实的比例。

例如:脉沉弦或弦涩,舌苔薄白,胃脘胀痛,拒按者,为气滞多而寒实证少的停积证。治宜厚朴温中汤加少量大黄。此方重点在于苦温理气,稍佐通下。

四肢厥冷,脉弦紧,胃脘疼痛,拒按,为虚寒多而实证少,治宜桂附理中汤合小承气汤温中健脾,导滞消积。

脉虚大,胃脘疼痛,拒按,或仅有压痛,为中气虚衰多而兼寒积,治宜补中益气汤加枳实、厚朴、苍术、木香、干姜、大黄,补中益气,温中导滞。

脉弦滑,胃脘有压痛,为热多而寒少证,治宜半夏泻心汤去党参,加枳实、白术、莱菔子,或枳实导滞丸加干姜。

《百名老中医之李翰卿》

………………

朱进忠: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进忠⊙编辑/王超

导读:朱进忠老先生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地方,就是他医案中反复提到的“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治疗胰腺炎、胆囊炎等用清热寒下的方法,致使患者久治不愈甚至病情加重,这提醒我们临床时切勿想当然。朱先生辨别寒实积滞之胁腹疼痛的主要依据是“脉弦紧”,供各位参考~

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

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

—、胃脘痛

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

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

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二十多天,发作时自感逆气上冲,痛彻右肩,恶心呕吐,并曾吐蛔虫一条。某院诊为胆道蛔虫症。先予乌梅汤、驱蛔汤等十几剂疼痛不减。

诊时,查其舌苔薄白,腹部柔软,但右胁下按之疼痛,脉弦紧。综其脉证,诊为寒邪凝结,为拟温散导滞,大黄附子汤加减:

大黄3克,附子9克,细辛3克。连进两剂,疼痛消失,继进四剂而愈。

三、胁痛

胁痛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者,有热实、寒实之异。胆石症、胆囊炎等,某些医者拘于辨证、辨病相结合之说,不去细究脉象,致使寒者愈寒,疼痛更剧。

病例:李XX,男,57岁。溃疡病胃大部切除五年,胆石症胆囊切除术三年来,胃脘、右胁仍然阵发性绞痛,某院诊为肝胆管结石。近三个多月来,疼痛更加严重,几乎每天发作1~2次,每次持续5~6小时,前医反复应用西药和中药胆道排石汤、清胆泻火汤、加味一贯煎等不但无效,反而更加严重。

查其疼痛甚于右侧,发作时不能吃饭,停止后饮食正常,大便3~4天一次,小便微黄,腹微满,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表里俱急之证,急予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

昼夜兼进两剂,疼痛大减,继服7剂疼痛停止,但服至13剂时,突然又剧痛8个多小时,并泄泻6次,便色黄稀有粘液及小的硬块,其后疼痛骤然消失,又服大建中汤三剂以温中散寒,追访一年,疼痛未发。

病例:苏xx,男,58岁。右上腹疼痛,时轻时重,胃脘满胀,食欲不振半年多,某院诊为胆囊炎,住院治疗三个多月,症状不见好转,后又转请某医治疗,前后服用加减大柴胡汤等50多剂,不但疼痛不减,反而发生频繁的呃逆,舌苔白,脉弦紧。余思其脉系寒证,当以温中导滞以除其实。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9克。

服药三剂诸证俱减,续服一月,诸证消失而愈。

体会

1、大黄附子汤为温中散寒导滞的有效方剂,凡见脉弦紧之胁痛、胃脘痛之寒实证,均可用之。

2、应用大黄附子汤的关键是寒、实俱见,其中既有急、慢性炎症,又有其他。因此,临证时,绝对不可因其是炎症而误过使用大黄附子汤的良好机会。

3、由于大黄附子汤中的附子能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散寒湿之邪,大黄苦降以通腑,三药合用,苦辛相合,能降能通,故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或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者,用之均效。

【本文摘自山西医药杂志1983年第12卷第6期,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大黄附子汤活用二则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良方。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等疾病等属于寒热错杂,寒饮里实积滞者多有良效。

案1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任某某,男,42岁,腹部及右胁部胀痛1周,10月22日初诊。患者有胃炎史5年,慢性胆囊炎史3年,平素饮食不当或情志不畅时经常发病。1周前,因过用酒食油腻冷饮,发作上腹部撑胀疼痛,并连及右胁部,后转移至脐周围腹痛,呈阵发性,时轻时重,输液及口服药物无效。诊见:腹部及右胁部胀满疼痛不适,排气少,痛甚时心中烦闷,坐卧不安,口中和,无寒热身痛,大便干结,已有4天未排,小便清,纳差,舌暗,舌体胖嫩,舌苔极白腻水滑,脉左寸关弦,尺沉,右三部沉紧。腹诊: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腹肌不紧张,腹部叩击声音重浊,脐下轻度压痛,左下腹按之有硬块。辨证为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栀子厚朴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5克,细辛10克,栀子15克,厚朴20克,枳壳20克,枳实20克。3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600毫升,分3次服。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案2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10月28日初诊。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二诊:经胃管注入1剂后已经排便排气,大便多次,为粪块与水夹杂稀便,量较大,腹胀疼痛明显减轻,因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注入1剂半时嘱停中药。继续西医保守治疗,后随访已经正常通气通便,腹部胀痛消失。

按:大黄附子汤是寒热并用的方子,对于胁痛腹胀腹痛等急腹症患者,用此方的病机关键为真阳不运,寒热错杂,结滞成实。

案1患者为脾胃素虚,加之食饮不当,胃中寒积蕴热,湿热上扰,寒实下积,气机失畅,乃寒热错杂之证,以寒饮积滞为主,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饮积滞,合以栀子厚朴汤主要在于以厚朴、枳实利气消满,除“寒热结”(《神农本草经》),兼以清热除烦。枳壳与枳实功效基本相似,同用是因“枳壳主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本草纲目》引《药性本草》),偏于气在胸中;枳实沉降力猛,破气作用较强,偏于气在胸下,行痰除饮,消积导滞,二者同用,相得益彰。

案2患者为年高久病真阳亏虚,失于温运,寒饮积滞久而蕴热,互结于肠道所致。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滞。因为“痛而闭”之较久,《金匮要略》治疗里实胀重于积的条文说:“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故合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滞通闭。因为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既要达到行气除满通滞的目的,又不能过于力猛,所以枳壳与枳实同用,且方药中病即止。

笔者体会,要重视大黄附子汤的药量配比;炮附子可据证而定,但大黄,细辛之比必须是3:2。

经方发挥——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是为温下之剂,主治寒实内结之肋下偏痛。功能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仲景用本方治疗的病证仅此一条。本方以大黄、附子、细辛组成。 大黄苦寒,能攻实荡热,但与辛温大热的附子相配合后即改寒下的作用为温下的作用,因此能攻内结之实寒,再加细辛之温经散寒,更增强了去除寒邪的作用。故本 方为驱冷除实寒的温下之剂。

本方在临床上的运用范围,以治疗右肋下疼痛的效果明显,包括现代医学的胆囊炎以及胆道的一部分功能性疾患。

按《金匮要略》载,此方是治疗“肋下偏痛,发热脉弦紧,此寒也……”,但除此以外凡是右肋缘下疼痛(包括腹直肌挛急),投以此方大都有效。因本方以寒热并用,作为泻下剂,既有驱逐寒邪的作用,又有清热荡实的作用,对寒热实结之邪,都有一定的效验。

据《皇汉医学》载:“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已也。亦能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脚。阴囊焮肿,腹中时时有水声,而恶寒甚者。若拘挛剧者,合芍药甘草汤。如上所云,不仅治偏痛,亦能治两侧肋下及腰腹痛。故不可拘泥于偏痛二字也。”

肋下痛(属胆囊炎)

典型病例:

张xx,男,35岁。于1968年开始患右肋下疼痛。食后尤甚,空腹减轻,并伴有食后恶心、呕吐等证。经某医院初以肝炎治疗无效。1969 年以来此种疼的感觉逐渐增加,每到冬天发作较重,至春天夏季即自然缓解。出力、疲劳和饮食不适都能引起疼痛的加重。到1974年经过几个大医院确诊为慢性 胆囊炎。以后即以胆囊炎治疗,服过不少的中西药,但病情一直时好时坏,每到冬天仍剧痛不休。患者的疼痛部位,适当于乳中线的肋缘下,局部拒按,绵绵作痛, 间有剧烈发作,发作时恶心呕吐,脉沉而迟,舌质红,苔黄薄,食欲不佳,二便正常,治以大黄附子汤。

附子10克,细辛4克,大黄12克

宗此方先后共服3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二年,概未发作。

【附】特殊类型的右肋下痛案

王XX,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一个多月以后,伴发阵发性的右肋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证治疗, 证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肋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八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 炎、或肝脓疡、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二个月,俱不见效。

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三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唯右肋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平 均每数十分钟即发作一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沥,面色口唇(白光)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 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薄。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二剂。

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

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二角四分钱。

按:

本例患者,患右肋下疼痛及腹胀,为时已三个多月,经过多方诊断,意见不能统一。当患儿就诊时,细按痛点在乳根下距腹中线五分处,结合当时的 脉证以及详询患儿,平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考虑为寒实内结。经云:“冲脉丽于阳明。”因之胃和冲脉的关系至为密切,无不互相影响。饮食寒温失常,日久则 寒凝冲脉,阻其经气正常运行,因而发生剧烈的疼痛。既为寒实之邪内结,必当温热攻下,以大黄附子汤治之,既能除实,还能祛寒,因之服二剂即痊愈。

结语

根据笔者的经验,本方治疗右肋下痛,应当从以下三条为运用标准:

1、疼痛的部位必须是以乳根下之肋缘下距腹中线五分处为痛之中心点,而且有明显的压痛。

2、不因咳嗽和深呼吸而引起疼痛加剧者。

3、疼痛发作时拒按。

凡符合以上条件者,不论是病之新久,刺痛、钝痛、钻顶痛,以及隐痛者,以此方治之,大部分患者可以获效。以上所指肋下痛之病因病机,必须是寒热实结的患者,为适应证。由其它原因引起的肋下痛不为本方所治范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