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200字范文 > 唐高祖李渊的宠妃在玄武门之变前夕

唐高祖李渊的宠妃在玄武门之变前夕

时间:2021-06-02 19:40:07

相关推荐

唐高祖李渊的宠妃在玄武门之变前夕

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一子李元嘉是位著名的贤王,在李唐宗室里名声远播,比霍王李元轨还要厉害,而他小的时候也因为生母宇文昭仪的缘故颇得唐高祖的宠爱。

乍一看,李元嘉这一生的履历除了晚年怂恿越王李贞起兵那段外都十分的光鲜,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今天,就从《旧唐书·韩王李元嘉列传》来简单分析一下李元嘉在唐太宗时的待遇,以及其母宇文昭仪在武德年间太子秦王之争时的立场问题。

李元嘉自幼勤奋好学,读书万卷,品性高洁,与胞弟李灵夔也十分友爱,这样出众的德行宗室诸王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就算同样贤名远播的霍王李元轨也比不上。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李元嘉如此贤能,李世民对他的赞誉却远不如霍王李元轨。明明李元轨并不如李元嘉出众,李元轨却同时得到了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君臣的一致交口称赞,这是为什么呢?

更有意思的是,宇文太妃在长安病重,而远在潞州的李元嘉却得不到李世民的允许,没法回京看望病危的生母,伤心得连饭都吃不下。宇文太妃病逝后,李元嘉悲痛欲绝,李世民知道了大为感动,几次劝慰这个弟弟——这段看来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想想李世民曾在某个儿子之藩时冠冕堂皇地说过,让你之藩是因为这是国家制度,然后公事公办地让这个儿子该去哪就去哪,但一转身就绝口不提国家制度,宁可顶着大臣们的拍砖也要一再违反惯例让另外两个宝贝儿子留在自己的身边,死活都不让他们之藩。

所以如果李世民是出自真心地体谅李元嘉,真的被他的孝心感动了,为什么不在宇文太妃病重时就让李元嘉回京看望生母,而是非要得到宇文氏病逝后,这才来安慰伤心欲绝的李元嘉?

那么李元嘉为何会被如此对待,其实结合其母宇文昭仪的生平事迹,便可以大略推测出来。

宇文昭仪即当年杀害隋炀帝的主谋宇文化及的胞妹,也是唐高祖李渊晚年的宠妃,生育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两个皇子。李渊登基后想要立她为后,但被宇文氏坚决推辞了。从这样的举动可以得知,宇文昭仪也是个相当聪慧的女子,毕竟当时年长的三位皇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正因为储位之争而暗潮汹涌,若是她成为皇后,那么她的两个儿子子以母贵也会成为嫡子,纵然这两个儿子眼下因为年幼不会对储位造成冲击,但是长大后难免再起风波。

宇文昭仪本人颇有远见,为了避免麻烦主动推辞了后位,但随着储君之争越来越激烈,身为后宫的嫔妃也不免被卷入其间。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李渊的后宫中以万贵妃为首的四妃以及张婕妤等宠妃是偏帮于太子李建成的,那么宇文昭仪又是怎样的立场呢,她是选择明哲保身保持中立,还是暗中支持着李建成或李世民其中一方?

对此,史书中并没有任何的明确记载宇文昭仪对这场争斗究竟是什么态度。不过,结合之前对李元嘉在贞观一朝的待遇分析:李元嘉才名远播却不及李元轨更受李世民与大臣的重视,宇文太妃病危后李元嘉却得不到允许回京探病,宇文氏在武德年间的倾向如何,已经隐隐呼之欲出了。

如果宇文昭仪是帮助李世民的,以李世民恩怨分明的性格,李元嘉的待遇不至于如此。所以好一点的情况,宇文昭仪是保持中立的;坏一点的情况,宇文昭仪是暗中襄助李建成的。毕竟李建成怎么说也是当时名正言顺的太子,宇文昭仪既然知道推辞掉后位这个烫手山芋,显然也是个聪明人,又那么得宠,经常待在李渊的身边,自然能摸清年老的皇帝也害怕年富力强的儿子功高盖主,并不是真心想换太子的心理。

只不过宇文昭仪虽然得宠却并不如尹德妃张婕妤等人嚣张,以日后李元嘉的待遇虽然不及李元轨,但也要比尹德妃之子李元亨好上太多的情况来看,宇文昭仪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即便真的偏向了李建成,也没有将自己的态度过于明显地表现出来。

甚至还可以就此事一窥李渊退位后的实际地位,或者说影响力如何。

贞观五年,李世民下令让尹德妃唯一的儿子,年仅12岁的酆王李元亨之藩,李渊曾经对尹德妃宠爱到不惜为之当面怒斥李世民,但此刻面对幼子的离去却是一言不发;而曾经宠爱到欲立为后的宇文昭仪眼看在长安病得要死了,远在封地的李元嘉挂念生母却始终得不到李世民的允许无法回京,李渊对此依旧是一言不发——究竟是因为李渊彻底断绝了对宇文昭仪尹德妃这些爱妃爱子们的情谊所以不想出声,还是李渊其实压根没办法出声?

虽然这样看来有些残酷,但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李世民出于为人子的孝道,对父亲李渊就算有再多的不满也只能表现出孝顺的一面,所以又是为太上皇修建行宫又是亲自打了猎物送给太上皇享用,这些都表明了李世民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但对于父亲的这些小妾,李世民从来都谈不上孝顺二字,想当初他在武德年间最艰难的时候都不曾巴结过父亲的这群小妾,甚至当着李渊的面都毫不掩饰对尹德妃等人的厌恶之情,就更别说登基后了。

那么贤名远扬却连生母最后一面都见不到的李元嘉对此能轻易释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垂拱四年已经是皇太后之尊的武后临朝称制,李元嘉借机挑唆了李贞父子起兵反武,而自己却按兵不动意图坐收渔翁之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响应李元嘉号召的越王李贞,巧的是他的生母越国太妃燕氏当年为了讨好唐高宗夫妇,在双目失明身体抱恙的情况下坚持给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病倒在半路上。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燕妃不可能一直都命悬一线,但就算病情有所好转了也只能待在驿站里不敢随意走动——哪怕郑州距离东都洛阳仅有270里。因为唐高宗和武后都想不起来要让燕太妃回京或回儿子的封地好好养病,最后燕妃就这么客死异乡。

人都死了,接下来任由武后再怎么打赏安抚,对李贞而言也换不来生母的一条命,更拔不去心头这根带血的刺。所以一接到李元嘉父子的书信,李贞立即与儿子起兵,但可惜却是兵败如山倒,李贞父子双双被武后枭首示众,而李元嘉父子也同样难逃一死。

只不过李元嘉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当了出头鸟的李贞这一支日后备受李唐皇帝冷落,彻底失去了亲王的爵位不说,连幸存的子孙后代都被贬到岭南漂泊无依了一百多年不能回京,而只在暗地里挑拨的李元嘉的子孙却得以将韩王的爵位世世代代继承下去。

正史史料: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列传》:

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也。母宇文昭仪,隋左武卫大将军述之女也。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元嘉少以母宠,特为高祖所爱,自登极晚生皇子,无及之者。武德四年,封宋王,徙封徐王。贞观六年,赐实封七百户,授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嗟其至性,屡慰勉之。九年,授右领军大将军。十年,改封韩王,授潞州都督。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元嘉少好学,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闺门修整,有类寒素士大夫。与其弟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唯霍王元轨抑其次焉。高宗末,元嘉转泽州刺史。及天后临朝摄政,欲顺物情,乃进授元嘉为太尉,定州刺史、霍王元轨为司徒,青州刺史、舒王元名为司空,隆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苏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并外示尊崇,实无所综理。其后渐将诛戮宗室诸王不附己者,元嘉大惧,与其子通州刺史、黄公譔及越王贞父子谋起兵,于是皇宗国戚内外相连者甚广。遣使报贞及贞子琅邪王冲曰:“四面同来,事无不济。”冲与诸道计料未审而先发兵,仓卒唯贞应之,诸道莫有赴者,故其事不成。元嘉坐诛。譔少以文才见知,诸王子中,与琅邪王冲为一时之秀,凡所交结皆当代名士。时天下犯罪籍没者甚众,唯冲与譔父子书籍最多,皆文句详定,秘阁所不及。神龙初,追复元嘉爵土,并封其第五子讷为嗣韩王,官至员外祭酒。开元十七年卒。元嘉长子训,高祖时封颍川王,早卒。次子谊,封武陵王,官至濮州刺史。开元中,封讷子叔璇为嗣韩王、国子员外司业。

《贞观政要·孝友第十五》: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属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闇,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

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